中國社科院公布2017年六大考古新發現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16日,由中國社科院主辦、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和考古雜誌社承辦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2017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在北京舉行。

論壇揭曉了2017年中國考古新發現的6個入選項目,分別為新疆吉木乃縣通天洞遺址、濟南市章丘區焦家新石器時代遺址、福建明溪縣南山遺址、湖北京山縣蘇家壟周代遺址、河北行唐縣南橋鎮故郡東周遺址、吉林安圖縣寶馬城金代遺址;公布了6個入圍項目,分別為廣西隆安縣婭懷洞遺址、陝西高陵縣楊官寨遺址廟底溝文化墓地、甘肅寧縣石家東周墓地、西安市秦漢櫟陽城遺址、山東青島市黃島區土山屯漢代墓地、四川眉山市彭山區江口沉銀遺址;還發布了1項國外考古新發現,即蒙古國後杭愛省和日門塔拉匈奴城址。

  跨度很大,不同年代的發現都致力於建立各地文化譜系

  每年的六大考古新發現,基本上都致力於建立各地的文化譜系、填補時空上的空白。

不管是遠古灰堆、還是農作物遺存,不管是出土的青銅器、還是城市建築遺蹟,都為我們研究歷史畫卷提供了重要線索。

  通天洞遺址位於新疆阿勒泰地區吉木乃縣托斯特鄉闊依塔斯村東南部薩吾爾山內的一個洞穴中,因為洞穴頂部花崗岩風化塌陷,形成了一個自然天窗,由此得名。

考古隊將已發掘部分劃分為14個地層單位,經測定,舊石器時代地層的年代距今4.5萬年左右。

在其中的舊石器時代文化層中,發現了原位保存的3個灰堆,直徑50—70厘米,呈現較規整、邊界清晰的圓形。

據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於建軍介紹,灰燼堆積和數量眾多的石製品、動物化石遺存表明,通天洞遺址為當時古人類生活居住之所。

而浮選得到炭化的小麥、青稞,距今已有5000—3500年之久。

  南山遺址則在山頂發掘區發現了福建省內迄今最早的蓄水池遺址、大量柱洞、灰坑,反映了當時山頂生活的史前人群規模。

社科院考古所副研究員周振宇表示,主要居住區由洞穴向山頂的轉變,展現了南山先民獨特的山頂、洞穴相結合的空間利用特徵。

  此外,南山遺址浮選出土了豐富的農作物遺存和相關的農田雜草遺存,出土的水稻是目前武夷山東麓地區發現的最早水稻遺存,出土的粟、黍也是目前整個華南地區,包括嶺南和武夷山脈以東地區最早的小米遺存。

這些都為開展史前人類資源利用行為研究,以及植物栽培、演化、傳播研究提供了豐富的材料。

  而蘇家壟周代遺址被確認為包括墓地、建築基址、冶煉作坊的兩周至春秋早中期的曾國大型城邑,首次發現了曾國大規模冶銅遺存。

出土的鬲、簋、壺等多件青銅器有銘文「曾伯桼」,該器群可與傳世同人所作「金道錫行」青銅簠對應。

大面積的冶煉遺存、出土銅錠、青銅器,以及「曾伯桼」器群關於「金道錫行」的記載等資料,展現了曾國青銅器從冶煉、生產到流通的諸多環節,對探討春秋時期諸侯國青銅手工業的生產和管理,探討漢淮與中原地區之間的金屬資源流通有重要意義。

  補全缺環,為各個時期的研究提供全新資料

  蘇家壟周代遺址中的墓地還出土了曾侯仲子斿父九鼎、埋葬七車的車馬坑、規模宏大的聚落等,暗示這裡存在作為曾國都城的可能性。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湖北省博物館館長、研究員方勤說,該遺址是與葉家山、郭家廟、文峰塔、擂鼓墩等地點並存的曾國考古發現,這些發現建構了傳世文獻中並不明確的曾國,並使之成為周代物質文化面貌最為明晰的諸侯國之一。

  焦家新石器時代遺址延續時間較長,主要遺存為大汶口文化中晚期。

據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院長、副教授王芬介紹,通過該遺址取得了一批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埋葬和祭祀材料,墓葬等級分化明顯,大型墓葬都有重槨一棺或一槨一棺,隨葬玉器數量最多可達70件,中型墓葬的葬具為一棺,隨身佩帶小件的玉石、蚌類裝飾品,而小型墓葬多無葬具,無隨葬品或僅見少量陶器、骨器、蚌器等。

此外,南區大墓附近還發現集中分布的十幾座祭祀坑,坑內或是堆滿打碎的陶器,或是埋葬整狗、鷹等。

  同樣是殉獸,故郡東周遺址二號車馬坑前單獨設殉獸坑,坑內分層埋放大量的牛、羊、馬頭蹄,形制獨特,是考古發掘中首次發現,為研究先秦時期喪葬祭祀用牲乃至賵賻助喪制度提供了全新資料。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研究館員張春長表示,初步認定該遺址為春秋晚期至戰國前期北方戎、狄族群的貴族墓地和戰國前期居住址,墓葬以積石墓為主,5組相對集中,各有3—5座墓葬和1—2座車馬坑。

部分墓葬壁龕置銅器或殉羊頭蹄,個別填土有豬、狗殉牲,腰坑隨葬銅器,葬具有一槨一棺、單棺、無葬具的區別。

車馬坑特點鮮明,一號車馬坑一車三馬,犬佩銅鈴,四至七號車馬坑布局相似,車坑內殉車,與分層填埋牛、羊、馬頭蹄的殉獸坑共用生土隔梁,中有一槽相通。

特色各異,對探索中華文明多樣性具有深遠意義

  故郡東周遺址中出土的墓葬狹深積石、直刃匕首式短劍、金盤絲耳環、別具一格的車馬裝飾,以及流行殉人、大量殉牲,在同時期的中原各國極為罕見,是北方族群自有特色,同時,車馬埋葬制度,青銅器、陶器紋飾、造型、器物組合等又深受中原文化影響。

這為研究戎狄族群華夏化於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提供了極為珍貴的資料。

  寶馬城金代遺址位於吉林省安圖縣二道白河鎮西北4公里處的丘陵南坡上,相傳唐代有將軍東征高麗時在此獲得寶馬,故而得名。

據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副教授趙俊傑介紹,考古隊已大體完成了對城市內主要建築遺蹟的發掘,整體布局與以中嶽廟、西嶽廟等為代表的宋金時期皇家山嶽祠廟非常相似,凸顯其規格之高。

金大定十二年(1172年),金世宗效仿中原皇帝封禪五嶽之舉,封長白山神為興國靈應王。

寶馬城選址是經過精心考量的,占據區域內最為高敞的地利,城內建築軸線的南向延長線正對長白山主峰,天氣晴朗時,主峰盡收眼底,體現其超然的地位。

該遺址的發掘,不僅是金代歷史和考古的重大發現,也是邊疆考古和北方民族考古的重大突破,對了解當時社會生活和文化認同,研究金王朝對東北邊疆的經略,以及南北方文化的交流互動,探索中華文化多樣性、多民族統一國家的形成發展具有深遠意義。

  除了東北地區,東南地區也有不同文明交流的蛛絲馬跡。

南山遺址出土人骨的體質人類學特徵與泰國、越南等類似遺址出土的人骨特徵十分相似。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副院長張弛推測,這也許說明如今屬於異國的兩地區,當時已有人員往來,自然也會有文明交流。

  而在西北地區,通天洞遺址的文明交流意義同樣重大。

在遺址的舊石器時代文化層中出土遺物包括數以千計的石製品與大量動物骨骼碎片,總體顯示出舊大陸西側舊石器時代中期文化特徵,在國內同時期遺址中十分獨特,填補了中國缺少典型舊石器時代中期莫斯特文化類型的空白,為進一步探討亞歐大陸東西兩側史前時期人群遷徙、交流、擴散等問題提供重要線索。

原標題:中國社科院公布2017年六大考古新發現 探源文明 腳步不停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史一棋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河北行唐發現東周時代古墓群

光明日報訊(耿建擴、郝子朔)6月8日,河北行唐縣南橋鎮故郡村北,考古隊員小心翼翼地在大小不一的探方里忙碌著。這是一處約有50萬平方米的古墓群,經專家初步確定,為春秋晚期至戰國早期貴族墓地以及戰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