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4成彝族古文獻出自祿勸 如何保護傳承成為緊迫話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古彝族文字助解破譯了半坡文明的介紹。

祿勸民宗局古籍辦彝藏陳列室。

祿勸五星路上有棟不起眼的小樓,穿過該樓狹窄通道步上3層,便是縣民宗局古籍辦。

與簡陋的住房不相稱的是,這裡擁有大量古彝服飾、生產生活工具及文藏。

「用具最早距今150多年,比如這台紡線機至今可用。

」古籍辦主任張晉智說,但這裡「最大的財富」是378卷的各類彝文古籍,它們記載著古彝文化發展歷程,佐證了五千年華夏文明輝煌。

「如今,全球4成彝族古文獻自祿勸,彝藏傳奇從此書寫。

」祿勸縣民宗局局長錢貴學說。

譜牒佐證五千年文明

「古彝文距今有8000多年歷史。

」張晉智說,古彝文可與甲骨、蘇美爾、埃及、瑪雅、哈拉般5種文字並列,是世界六大古文字之一。

而陳列室收藏有種類繁多、內容豐富的彝族古籍。

錢貴學介紹,早在明朝,祿勸彝族畢摩運用木刻印刷術,印刷出大量歷史古籍文獻,其中翻印刷的一部古籍記載的是彝族譜牒(家譜),發端至今已6200多年。

「該譜牒叫《德勒氏譜敘書》,是以『父姓名後兩字作為兒姓』記錄方式的家譜,29.5年一代人共206代,推算下來超過6000年。

」錢貴學說,這已超過孔子家譜記載的輩數,成為華夏文明源流重要佐證之一。

雲南民族大學民族文化學院教授、西部民族研究中心主任張純德回憶,本世紀初,時任國家民委副主任伍精華在昆時,與彝文化專家學者談起一段中國代表團參加埃及某文化友好論壇時的遭遇:當時,西方學界質疑中華5000年文明是否存在?「佐證歷史源流需考古發掘,證據則分直接和間接兩種。

」張純德說,伍精華隨後要求專家學者對古彝族文藏作整理,從中找出證據,而祿勸古籍《德勒氏譜敘書》正是隨後發掘整理出的有力證據。

彝族密碼破譯古漢字

張晉智介紹,目前,全球研究古彝文化的重要資料4成以上出自祿勸,分布上,楚雄收藏400部;國家圖書館、檔案館、北京有關高校收藏659部;澳大利亞、丹麥、瑞典、美、德、法等國均有收藏。

「彝族文化主要集中在貴州、四川、雲南、廣西,其中,雲南祿勸是最早發現、最早被研究的古彝文化地區。

」雲南省少數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規劃辦公室主任普學旺表示,為此,祿勸1984年便成立全省唯一一家縣級古籍辦,在市民委大力支持下,古籍辦陳列室僅在2010年建成當年,就收集210卷各類古籍。

如今的378卷涵蓋了歷史、天文、地理、哲學、文藝、祭祀等多方面。

張晉智說,中華文明在遠古時代分伏羲序列和女媧序列,漢與彝與伏羲序列「同源異流」。

這使得彝漢文字有很大相似點。

「在西安半坡村出土的仰韶文化陶器上有23個字符,當時沒法破譯。

最終,祿勸古彝文作為同源文字參照系之一,成功地助解破譯了23個字的讀音及意思。

」他說,陶器文字的意思是:「彩釉工藝,與倉庫里眾多堆碼百日的瓶、罐、碗、碟、缸、瓮一體屬康若珍家所有。

從那以後,祿勸古籍相繼助譯甲骨文、倉頡文等多種古文字。

保護傳承古籍很緊迫

「如今,古籍的保護和傳承都成了很緊迫的問題。

」錢貴學說,彝藏的珍貴在於保護與傳承有兩難:一是古籍在不斷風化、腐壞,如何保存?二是懂彝文的傳承人漸漸老去,如何傳承?

「民宗局在2008年多方籌集到118萬元資金,建起今天的民族陳列館,但館內設施條件簡陋。

」錢貴學介紹,為保護傳承彝藏,在資金嚴重不足情況下,民宗局和古籍辦開始了繁雜和持久的發掘活文藏的行動:先後推出古彝說唱文學兼小品藝術——「道揌」;在雲龍中學辦彝文培訓班,至今已3年;選拔彝族非遺傳承代表「畢摩」,傳習彝文化;編寫編纂《彝漢大詞典》,恢復成立羅婺古樂團;製作彝文古籍電子文庫,妥善保護傳承。

「消失的歷史不會回復,守護祿勸彝藏時不我待。

」錢貴學說,民宗局與古籍辦將竭盡所能,以更為開放、科學的傳承保護方式,把這份人類文化的結晶保留並發揚光大。

(昆明日報 記者鍾士盛 莫衍鄒臘)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彝族文字與彝文古文獻

文字出現後,漸漸成為了彝族人民記錄他們生產生活的工具。記時,記事,記人,記山川地貌,記時令節氣,記歲月衝剋,記病症處方,記各支宗譜,記祭祀儀式,等等。《彝族源流》卷十二載:「有布摩就有字,有布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