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上新沂系列四:殷商文化的淵源長眠在這裡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新沂市馬陵山西麓有個小村莊叫「花廳」。

村莊很小,但是很有名氣。

以「花廳文化」命名的小村是全國歷史學家所熟知的。

1952年春天,村裡的一位名14歲叫陸亢的學生將在村頭荒地里拾到東西交給他的老師徐君哲看。

這一看,「看出」了聞名全國的「花廳文化」。

考古學家在1952~1989年先後四次發掘,清理墓葬78座,墓葬大多為長方形墓坑,其中有大墓10座,墓中有用嬰幼兒和少年人殉葬的、隨葬品多達上百件,以陶器和玉器為主。

這些在南京博物院編著的《花廳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報告》中有詳細的記載。

這次考古,專家得出的結論是,花廳遺址為新石器時代晚期,約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3200年,距今5000多年。

同時,被考古界稱為「文化兩合現象」在這裡被發現。

出土的文物中有屬於大汶口文化因素還包含太湖地區良渚文化因素的典型器。

特別是玉器,都以良渚文化玉器為主,像玉琮、玉壁、玉鐲為良渚文化常見器物。

玉器上的「神人獸面」紋,更是良渚文化的突出標誌,花廳遺址出現的「文化兩合現象」其學術研究價值非同尋常。

「文化兩合現象」,為認識中國史前時期不同文化區之間的文化交流模式提供了例證。

換句話說—— 一次發現,揭開5000年的沉寂。

1987年到1989年,南京博物院再次組織花廳考古隊組織發掘。

清理墓葬87座。

其中多座發現人殉現象,墓主人多為青壯年,殉葬者多為青少年、婦女和嬰兒。

說明當時部落首領人物死後使用人殉已成為通行的禮俗。

而小墓的墓坑窄小,有的墓僅有1件隨葬品,與大墓形成鮮明對比,又反映出當時貧富對立已很嚴重。

專家指出,人殉現象一般出現在原始社會晚期到階級社會初期。

考古發現的真正的人殉實例最早見於商代中期。

花廳古文化遺址被學術界稱為「東方土築金字塔」,是歷史賦予我們十分珍貴的文化遺產。

美國哈佛大學人類學系教授張光直在《中國青銅時代》一文中說,商代晚期是中國奴隸制的發達期,也是人殉制度的鼎盛期,殷商文化的淵源應該到花廳文化中去尋找。

上海自然博物館黃象洪教授在《東方文明之光》一書中說:「在大汶口文化發現40年來,已發現的近百處遺址的兩千多座墓葬中,上屬(花廳墓葬)情況十分罕見。

這一課題為探索中國奴隸制的起源和中華民族的形成極為重要。

山東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張學海在考察「花廳遺址」的談話中說:「花廳遺址是大汶口文化的特大型聚落,花廳墓地高等級的貴族墓葬的殉人制度,表明花廳遺址已經進入古國時代」。

花廳遺址是全國一處重要的史前古文化遺址,2006年晉升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花廳遺址在研究中華文明史上有著很高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以及獨特的文化藝術價值。

具體表現為:

1、在諸多大墓中發現較為普遍的人殉、人祭現象。

2、在花廳古文化遺址中發現了「文化兩合現象」。

3、出土大量的精美石器,如穿孔石斧、有段石錛、石刀等製作精美,通體磨光,表現了原始農業的發展。

大量隨葬豬、狗,反映出當時農業發展帶來飼養業的興旺。

4、花廳古文化遺址墓地,分區埋葬,大墓出現人殉現象,隨葬物品的多寡,反映出階級分化已經形成,貧富懸殊,社會分層明顯,等級制度已經形成,部落之間優勝劣敗,已發展到人類社會野蠻時代中晚期,把我國的奴隸制度社會向前推進了一千年。

編輯:糖果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跨越長江的文明曙光

近日,南京博物院召開江蘇興化、東台蔣莊良渚文化遺址考古成果論證會,來自故宮博物院、北京大學等全國文博科研單位的20餘位考古學家齊聚江蘇。在實地考察後,專家認定蔣莊遺址為長江以北地區首次發現的良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