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東大溫遺址發現西周時期文化層 距今近3000年歷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摘要:肥東縣大溫遺址搶救性挖掘現場發現西周文化層,距今有近3000年的歷史。

「通過現場發掘出土的陶片來判斷,是西周時期人類生產、生活留下的遺存,距今有近3000年的歷史。

」 通過此次肥東大溫遺址發掘出土的陶器碎片等生活用具,可以確定的是當時西周時期該地已經有村落存在,也有人們生活過的痕跡。

○發掘現場

肥東縣大溫遺址搶救性挖掘現場發現西周文化層,距今有近3000年的歷史。

就在三天前,該遺址的野外發掘工作已經全面完成,考古人員現場發掘出土了西周時期的陶片,包括罐、豆、盆、鬲和蚌刀等。

此次的發掘,可以讓我們了解合肥江淮地區西周時期人類生產、生活的一些歷史原貌。

現場

3000年前有人類在此生產生活

據介紹,肥東大溫遺址是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時發現的,由於合肥循環經濟示範園建設發展需要,經省文物部門批准,目前進行了搶救性發掘。

今年1月12日,合肥循環經濟示範園「大溫遺址」發掘專題會召開,經會上商定,由安徽省文物管理局負責牽頭,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組織考古專業人員於2016年1月15日前進駐現場,全面開展「大溫遺址」考古發掘工作。

當地園區和鎮、村給予了發掘工作以大力的支持。

據肥東大溫遺址現場發掘工作負責人、安徽大學歷史系考古學教授周崇雲介紹,在春節之前,他就帶著安徽大學歷史系考古學的部分研究生及青年教師到肥東大溫遺址的現場進行鑽探選點,春節之後正式開始發掘,直到三天前,大溫遺址的野外發掘工作已經全面完成。

本次共發掘遺址面積400平方米。

在肥東縣大溫遺址的現場,發掘工作目前已經全部結束。

現場共有八個探方,每一個探方為五米乘以十米,探方之間有一個一米寬的隔梁。

當初地表距離探方底部最深已達近4米。

周崇雲教授告訴記者,現場具體的發掘工作流程是由淺至深,按照地層堆積的早晚關係和土色土質,由上往下,逐層發掘。

在發掘的過程中,考古專業人員做好文字記錄、繪圖、照相等工作。

「通過現場發掘出土的陶片來判斷,是西周時期人類生產、生活留下的遺存,距今有近3000年的歷史。

」周崇雲教授介紹說,在發掘過程中,他和考古人員發現,由於年代久遠,挖掘的過程中有很多擾亂層,「擾亂層的意思就是說,經過兩三千年人類的生產和生活,這裡的土已經被多次的翻動過,所以很難發現有完整的器物。

發現

出土一批西周時期器皿

「此次發掘出土了很多陶片,都是破碎的,目前還沒有發現完整的生產、生活器皿。

周崇雲教授介紹說,此次發掘出土的主要有罐、豆、盆、鬲等商周時期人們生產、生活中使用的器皿碎片,裝滿了十多個大袋子,另外還發掘出土了一些磨製的石器和蚌刀以及大量的螺、蚌殼。

「這些陶制的罐、豆、盆、鬲是當時西周時期人們在生產、生活中所使用的器皿,比如說鬲,就是一種古代煮飯用的炊器,其形狀一般為口沿外傾,有三個中空的足,便於炊煮加熱。

這次發掘出土的就有大量鬲足,鬲足上面可以清晰地看到煙燻火燎的痕跡。

對於此次發掘出土的陶片數量,周崇雲教授表示,還沒有做過詳細的統計,目前這些陶器碎片被裝在十多個大袋子裡,準備下一步進行整理研究,「之前的兩個月是我們考古工作的野外發掘程序,下一步就要進行室內的整理、修復、研究工作。

通過此次肥東大溫遺址發掘出土的陶器碎片等生活用具,可以確定的是當時西周時期該地已經有村落存在,也有人們生活過的痕跡。

不過,周崇雲教授表示,對這些近三千年前的陶器碎片進行整理、修復和研究,其結果也只能部分反映西周時期人們生產和生活的場景,但是想做到更加全面地反映當時的歷史面貌,還有待於積累更多的考古發掘資料。

沉澱

合肥周邊史前就有人類文明

除了此次大溫遺址發現西周文化層以外,記者從肥東縣文管部門了解到,肥東縣發現的商周遺址比較多,如:位於石塘鎮的大陳墩遺址,發掘出土了新石器時代的遺物,有陶片和石錛,陶片多為夾砂紅陶,素麵較多,器型有鼎足;商周遺物有陶片,以夾砂和泥制紅、灰陶為主,另有印紋硬陶,紋飾有繩紋、葉脈紋,器型有鬲足、罐等。

再如:位於包公鎮的大城頭遺址,採集的遺物有陶片、蚌刀、石斧。

新石器時代陶片多為夾砂紅陶,器型有鼎足;商周陶片多為夾砂紅陶、黑陶,器型有鬲足、罐等。

再如:位於石塘鎮的龍城遺址,肥東縣文管部門的工作人員介紹說,龍城遺址為漢代的墓葬群,在墓葬群下面就有周朝的文化層。

為何在肥東縣境內會發現如此之多的商周時期的文化層遺址呢?肥東縣文管部門的工作人員也向記者介紹說,古代人的生活方式多以捕魚、捕獵為主,也要選擇在靠近水源的地方聚居,而肥東縣南部就靠近巢湖,北部靠近淮河流域,「所以肥東縣的南部和北部多發現商周時期人們的生產生活痕跡,而肥東縣的中部多是發現漢代的墓葬。

」 合肥地區的巢湖南岸發現有20萬年前的巢縣人,新石器時代的遺址在巢湖、廬江、肥東、肥西、長豐等地均有發現,人類很早就在這片土地上生產、生活。

肥東縣文管部門的工作人員表示,從肥東縣發現的多處商周遺址就可以證明,在合肥周邊地區,早在商周時期甚至史前時代就已經出現了人類文明,這片土地自古以來就適宜人類居住。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江南文化主根」 ——馬家浜文化

馬家浜遺址位於嘉興經濟開發區西南新區三河交叉的平原地帶,北臨九里港,西有墳屋浜,南靠馬家浜。發掘發現,表土層下文化層分上下兩層,上層以灰黑色黏土為主,並有紅燒土層和淤泥層,包含物有獸骨、石錛、...

德安發現一處商周文化遺址

中國江西網九江訊 王林華、記者王平報導:日前,九江市德安縣文物部門在該縣高塘鄉高塘村發現了一處商周時期文化遺址,經初步勘察發現,地表下即為遺址文化層,最深處達2.5米。11月29日上午,記者從德...

中國人冶煉銅合金始於夏朝 冶鐵始於春秋戰國

攀枝花商周冶煉遺址出土礦渣及坩堝,首次實物佐證當地冶煉史「鋼城」攀枝花,上世紀60年代為開發鐵礦資源而組建的城市。這裡的冶煉歷史,遠比我們所知的要更久遠。最近在攀枝花的一項考古發掘中,首次發掘到...

內蒙古化德縣發現八千年前村落遺址

裕民遺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化德縣德包圖鄉裕民村東北1.25 公里處。遺址位於丘陵地帶,三面環山,南北向為緩坡,呈簸箕形狀,東部緊鄰山坡腳下的沖溝,南部與起伏的山丘相連,遺址中南部被現代沖...

彭陽縣發現大型西周諸侯王墓葬群!

經過7個多月的考古發掘,自治區考古研究所在彭陽縣新集鄉姚河村發現了一處占地60萬多平方米的大型西周墓葬群,目前探明的墓葬達50多座。從已經發掘的10座墓葬中,出土了數量眾多的青銅馬車陪葬品,專家...

新疆吉木乃通天洞遺址發掘獲重要收穫

2016至2017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與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合作,對吉木乃縣通天洞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分兩個發掘區,發掘面積合計65平方米,發現了距今45000多年的舊石器中期向晚期過渡的文化...

合肥肥東發現6000年史前文明

作者:鄭靜合肥市肥東縣店埠鎮南院日前發現了距今6000多年的新石器時代的遺址,現場出土發現了較完整的玉器、陶器、骨器和石器300多件,並收集了大量的骨骼標本,還發現了居住的房坑、灶坑、灰坑和灰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