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盜墓史之厚葬,到底真相是什麼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先有古人崇敬的堯舜禹等三皇五帝的上古時代文明,後有春秋戰國亂世紛爭百家齊鳴的先秦史詩,到了大秦王朝一統華夏,中國進入了秦漢隋唐宋元明清的封建一統王朝的歷史進程。

在秦始皇嬴政一統六國自稱始皇帝始,中國歷史上從先秦以來帝王將相、王公貴族甚至官僚富裕人家,都會尋覓風水之地在死後厚葬。

尤其從漢朝厚葬之風盛行開始,各朝代的帝王將相、王公貴族等就修建貴奢陵墓,陪葬豐厚的陪葬品。

如果是在改朝換代或者適逢亂世,這些厚葬陵墓就成了盜墓賊下手的重要對象,盜墓之風猖獗。

中國盜墓因於中國傳統厚葬風習這一說法一點也不為過。

在顧亭林《日知錄》卷一五《厚葬》條引《呂氏春秋·節葬》說:「國彌大,家彌富,葬彌厚,含珠鱗施,玩好寶貨,鐘鼎壺濫,輿馬衣被戈劍,不可勝數,諸養生之具,無不從者。

」「奸人聞之,傳以相告,上雖以嚴威重罪禁之,猶不可止。

」十分明白,顧亭林引《呂氏春秋》這段話在於說明「厚葬」是盜墓的主要根源。

從西漢之初上溯戰國時期,盜墓竟成為發家致富的手段之一。

司馬遷《史記》的《貨殖列傳》說過:「掘冢,奸事也,而田叔以起。

」儘管被被視作「奸事」,但司馬遷仍將「掘冢起家」的田叔,與「行賈」的雍樂成、「賣漿」的張氏、「灑削」的郅氏等並列。

《遊俠列傳》也說,當時著名遊俠郭解在「不可勝數」的多種活動中,「掘冢」同樣是其中之一。

《莊子·外物》甚至還記載有這樣一個故事:「儒以《詩》、《詩》發冢,大儒臚傳曰:『東方作矣,事之何若?』小儒曰:『未解裙襦,口中有珠。

《詩》固有之曰:青青之麥,生於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為?』按其鬢,壓其頻,儒以金椎控其頤,徐別其頰,無傷口中珠。

」不論這是否「寓言」,當時社會生活中應該確有其事,莊子才能夠有所反映。

說明不但在司馬遷的時代,不但是田叔、郭解這樣的人物,即是「大儒」、「小儒」們,他們也都加入了「發冢」的行列。

匹夫無罪,懷璧其罪,財帛動人心。

何況那些厚葬的帝王將相、王公貴族陵墓所藏金銀珠寶、玩好寶貨、奇珍異寶、鐘鼎重器更是讓人難得不貪心不動心。

既有官方的盜墓團體,如曹操設立的摸金校尉,還有發丘中郎將去盜墓,也有民間的私搭團伙和盜墓流派,無所不入的參入其中。

據史書記載,曹操就曾「親臨發掘」西漢梁孝王的墳墓,「掠取金寶」。

目的十分明白,就是為了利用冢墓之「厚葬」,借「摸金」、「發丘」來養活自己擁有的大量軍隊。

民間的盜墓團伙不惜冒著生命危險去盜墓就是為了金銀財寶,如果盜得一大墓,那麼其中之錢財足以讓盜墓賊發家致富,甚至腰纏萬貫。


至於厚葬的寶物有何其之多,日本學者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的《孝文本紀》正義引《漢晉春秋》說:「愍帝建興三年,秦人發霸、杜二陵,珠玉彩帛以千萬計,帝問索琳曰:『漢陵中物,何乃多耶?』對曰:『天子即位一年而為陵,天下貢賦三分之:一供宗廟,一供客,一充山陵。

武帝享年既久,比崩,茂陵不復容物,赤眉賊不能減半,今猶有朽帛委積,珠玉未盡,此二陵是儉者也。

」漢文帝的霸陵和宣帝的杜陵,是被稱為「儉者」的,但「珠玉彩帛」仍然「以千萬計」。

至於漢武帝的茂陵,因為「享年既久」,以致「不復容物」,經赤眉發掘之後,到數百年後的晉愍帝時,還是「朽帛委積,珠玉未盡」。

對這種厚葬的陵墓,直到近代還有軍閥大規模盜掘清王朝「東陵」之舉,乾隆和慈禧陵墓的地宮均遭破壞。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盜墓鼻祖是司馬遷所寫的「田叔」嗎?

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列舉了九位專攻一技、發財致富的的普通人。這九個人分別是:種田的秦揚、盜墓的田叔、賭博的桓發、賣雜貨的雍樂、賣油的雍伯、賣飲料的張氏、磨刀的郅氏、賣羊肚兒的濁氏、獸醫張...

古代盜墓賊什麼都敢偷 唯獨一樣東西從來不拿

中國古代有厚葬死者的傳統。特別是帝王將相,他們在生前享盡榮華富貴;死後還將大量金銀珠寶帶入陵墓中當作陪葬品,妄想在他們想像中的另一個世界,繼續享受在人間一樣奢侈的生活。比如,秦始皇陵墓中就藏有大...

揭密古代軍人的副業:當摸金校尉,去盜墓

在中國,盜墓的歷史源遠深長,史不絕書,但並非所有盜墓者都能被冠以「摸金校尉」之名。狹義上的「摸金校尉」特指東漢末年時期曹操所設的一個專司盜墓取財的軍職,而廣義上的則可指歷史上的一切具有軍方背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