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的十大未解之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秦始皇陵史稱「麗山園」,是中國歷代帝王陵中規模最大、結構最奇特、埋藏最豐富的一座陵墓,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

1987年,秦始皇陵(含兵馬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秦始皇陵概貌

陵墓簡介

秦始皇陵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嬴政的陵寢,始建於秦王政元年(前247年)至秦二世二年(前208年),歷時39年建造而成。

陵墓規模宏大,氣勢雄偉。

陵園總面積為56.25平方公里,相當於78個故宮的大小。

秦始皇陵南面背山,東西兩側和北面形成三面環水之勢。

「依山環水」是秦始皇陵最主要的地理特徵。

史書對秦始皇陵都有所記載。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九月,葬始皇酈山。

始皇初即位,穿治酈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

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

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史記·高祖本紀》記載:「項羽燒秦宮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財物。

《漢書·卷五十一·賈山傳》記載:「死葬乎驪山,吏徒數十萬人,曠日十年。

《太平御覽·卷四十四》引《三輔故事》記載:「《三輔故事》曰:始皇葬驪山,起陵高五十丈。

皇陵營建

當時,秦朝總人口約2000萬,而築陵勞役達72萬之多,動用修陵人數最多時近於80萬。

秦始皇陵工程之浩大、用工人數之多、持續時間之久都是前所未有的。

陵園工程的修建伴隨著秦始皇一生的政治生涯。

據《史記》記載,秦始皇在13歲繼位不久後,就開始為自己修建陵墓,直到他逝世,整個陵園工程還未竣工。

根據考古學家的分析,秦始皇陵的營建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 初建時期

自秦始皇即位至統一全國,為期26年。

工程規模較小,初步奠定了陵墓工程的規模和基本格局。

  • 大規模修建時期

截止到秦始皇去世為陵修建的第二個階段。

這時秦始皇已登上帝位,皇陵的修建幾乎集中了全國物力、財力和人力,動用數十萬人大規模地修建陵園,基本完成了陵墓的主體工程。

  • 收尾時期

始皇死後至秦二世二年為陵墓修建的第三階段。

因陵園工程還未竣工,始皇就在出巡途中猝死,秦二世即位後繼續營建,但「驪山之作未成,而周章百萬之師至其下矣」。

二世二年冬,陳勝派遣周章帶領的數十萬大軍行至西安附近,少府章邯建議赦免修驪山陵的刑徒去抵抗起義軍,秦二世就大赦天下,以章邯為將,率領刑徒打敗了周章軍隊,並殺了周章。

由此可見,修建陵園的工徒因被秦二世調去打仗,使得工程被迫匆匆結束。

秦始皇帝陵的修建跨越了戰國秦到統一秦兩個風雲激變的時代。

重點建築

  • 封土

秦始皇陵的封土形成三級階梯,狀呈覆斗,底部近似方型。

《漢書·楚元王列傳》載:「秦始皇帝葬於驪山之阿,下錮三泉,上崇山墳,其高五十餘丈,周回五里有餘」。

  • 地宮

地宮呈方形,是放置棺槨和隨葬器物的地方,為秦皇陵建築的核心。

考古探測發現地宮面積約18萬平方米,中心點的深度約30米。

  • 宮殿群

秦始皇陵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陵園,目前共發現了10座城門,三組大型宮殿建築群遺址,仿照秦國都城咸陽的布局建造,大體呈回字形。

秦始皇陵集中體現了「事死如事生」的禮制,規模宏大,氣勢雄偉,結構殊特。

  • 兵馬俑坑

秦始皇兵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於陵園東側l500米處。

秦始皇兵馬俑陪葬坑坐西向東,三坑呈品字形排列。

一號坑為步兵部隊,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深約5米,面積為14220平方米,是一位農民打井時挖出的。

二號坑呈曲尺形,面積為5000平方米,它是由騎兵、戰車和步兵(包括弩兵)組成的多兵種特殊部隊。

三號坑呈凹字形,面積為520平方米,似為統帥一、二號坑的指揮機關。

三個坑共有7000餘件陶俑、100餘乘戰車、400餘匹陶馬和數十萬件兵器。

特色文物

  • 兵馬俑

秦兵馬俑皆仿真人、真馬製成。

陶俑身高1.75米-1.95米,多按秦軍將士的形象塑造,體格魁偉,體態勻稱。

兵馬俑多用模塑結合的方法製成,先用陶模作出初胎,再覆蓋一層細泥進行加工刻劃加彩,有的是先燒後接,有的是先接再燒,火候均勻、色澤單純、硬度很高。

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兵馬俑非常古樸,很符合腦海中的大秦風範。

但實際上,這是掉色後的樣子,考古學家在它身上發現了一些顏料殘跡。

秦兵馬俑場面宏大,威風凜凜,隊列整齊,展現了秦軍的編制、武器的裝備和古代戰爭的陣法。

  • 鎧甲

陪葬坑出土的鎧甲,主要由前後兩片構成,前甲護胸,後甲護背,有的還配有護肩膀的披膊甲。

從出土的文物看,兵馬俑的質地與鎧甲的質地完全不同,顯然鎧甲的石料加工工藝比兵馬俑的泥土燒制工藝要考究得多,精細得多。

考古工作者由此推斷,當時秦軍有著嚴明的等級和待遇區分。

  • 兩詔銅權

陵園西側內外城之間的飤官遺址內出土了3枚銅權,重量不一,其中一枚因鏽蝕嚴重,土銹沒有清除,重為325克,其餘兩枚分別重254.6克、256克,相差1.4克,比較接近,此重量約為秦代的1斤。

銅權上均有刻文,字體為小篆。

內容是秦始皇二十六年和秦二世元年統一度量衡的兩個詔文。

  • 銅鍾

1958年,在秦始皇陵園以東的安溝水庫工地出土了一件銅鍾,高44厘米,口徑19厘米,腹徑約36厘米,銅鍾底部外側刻了兩行文字:「麗山園,容十二斗三升,重二鈞十三斤八兩。

麗山園銅鍾是陵園飤官所用的器物,它的發現再次證明秦始皇帝陵園在秦代的正式名稱為"麗山園"。

  • 樂府鍾

1976年,考古學家陵園西側內外城垣之間的飤官遺址中發現了一件青銅鐘。

鍾通體錯金銀紋飾,非常精美,銅鐘上還刻有"樂府"二字。

樂府鍾高13.3厘米,鉦和鼓部飾有錯金的蟠螭紋。

鐘壁的內側發現有4條調音帶,帶上有銼磨印痕,說明當年經過了校音。

樂府鍾歷經2000多年,音調依然清脆悅耳,迄今發現的唯一自銘為"樂府"的銅鐘,具有極為珍貴的歷史、文化價值。

皇陵未解之謎

關於地宮的準確位置,歷來都是眾說紛紜,其實不僅是地理位置,關於地宮還有許多未解之謎。

1、巨大陵寢神秘莫測

第一位記錄秦始皇陵的是史學大師司馬遷。

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有關於秦始皇陵墓一百六十個字的記載,所有關於陵墓的推測都是從這些文字之中衍生出來的,雖然根據目前的科學技術,能夠大致估算出地宮的面積,但實際的情況恐怕只能等到挖掘出來才知道了。

2、地宮深幾許

據最新考古勘探資料推測,秦陵地宮東西實際長260米,南北實際長160米,總面積41600平方米,秦陵地宮是秦漢時期規模最大的地宮。

通過考古鑽探進一步證實,幽深而宏大的地宮為豎穴式。

司馬遷說「穿三泉」,《漢舊儀》則言「已深已極」。

說明深度挖至不能再挖的地步,至深至極的地宮究竟有多深呢?還有待考古學家的進一步考證。

3、地宮設有幾道門

《史記》記載:「大事畢,已藏,閉中羨,下外羨門,盡閉工匠藏,無復出者。

」棺槨及隨葬品全部安置放在中門以內。

但地宮究竟有幾道門,依舊有待考察。

4、地宮珍寶有幾何

西漢末年大學者劉向曾發出過這樣的感嘆:「自古至今,葬未有如始皇者也。

」「奇器珍怪徙藏滿之」司馬遷筆下也曾描述,那麼,這座神奇的地宮珍藏了哪些迷人的珍寶呢?80年代末考古工作者在地宮西側發掘出土了一組大型彩繪銅車馬。

車馬造型之準確,裝飾之精美舉世罕見,雖然《史記》中記載有「金雁」、「珠玉」、「翡翠」等。

至於具體有什麼我們也無從得知。

5、「上具天文」作何解釋

「上具天文」的說法出自《史記》,它的含義究竟是什麼?著名考古學家夏鼐先生曾推斷:「『上具天文,下具地理』應當是在墓室頂繪畫或線刻日、月、星象圖,可能仍保存在今日臨潼始皇陵中。

」由此推斷,秦陵地宮上部可能繪有更為完整的二十八星宿圖,下部則是以水銀代表的山川地理。

6、地宮有沒有空間

目前考古勘探表明,秦陵地宮為豎穴式。

墓內可能有「黃腸題湊」的大型木槨。

如果是豎穴木槨墓,墓道及木槨上部都以夯土密封。

這樣一來,墓室內外嚴嚴實實,不會再有空間。

然而,陵墓主持者之一李斯則說:「鑿之不入,燒之不燃,叩之空空,如下無狀。

」李斯曾以左丞相身份親自主持過陵墓工程,對地宮的構造了如指掌。

按理這段話不會有假,那地宮明顯有個外殼。

如果按李斯所言可以推斷秦陵當是一座密封的、真空的大地堡式地宮。

但由於考古勘探尚未深入到地宮的主要部位,所以地宮內部究竟是虛是實目前還是個謎。

7、秦始皇使用棺槨之謎

關於秦始皇使用的棺槨,《史記》、《漢書》均沒有明確記載,《史記》中只留下「下銅而致槨」的含糊記錄。

至於究竟是何棺槨,我們依舊不得而知。

8、秦陵地宮有無飛雁

通過史書記載,我們發現司馬遷和班固都留下「黃金為鳧雁」之說。

至於說金雁製作精巧,而且還能飛,這也是有可能的。

因為在春秋時期,魯班已經能製造出木雁,能飛到天空,一直飛到宋國城牆上。

不過一個金屬物體在空中飛翔要像風箏和輕氣球那樣簡單易行,如果沒有機械動力單靠自然界風力,不要說空中飛行,恐怕連起飛都成問題。

9、秦始皇的遺體是否保存完好

馬王堆墓中,「女屍」保存完成的程度震驚中外,因此也有人推測秦始皇的遺體是否也被完整的保存下來了呢?

秦始皇去世時正值酷暑,且出於出巡途中,經過50餘天的長途顛簸,才運回咸陽發喪。

根據當代遺體保護經驗,一般遺體保護須在死者死後即刻著手處理。

如若稍有延誤,屍體本身已開始變化,恐怕再先進的技術也無能為力。

秦始皇遺體途中就開始腐敗,屍體運回咸陽等不到處理恐怕早已面目全非了。

據此推測秦始皇遺體保存完好的可能性很小

10、墓中是否有發射器

秦始皇在防止盜墓方面可謂是苦費心機。

《史記》記載:秦陵地宮「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進者輒射之。

」指的是這裡安裝著一套自動發射的暗弩。

如果記載屬實的話,這確實是是中國古代最早的自動防盜器。

皇陵未挖掘的原因

自從1974年春,秦始皇陵墓被當地村民在打井的過程中無意間挖掘到之後,關於秦始皇陵的猜測就一直不斷,尤其是隨著兵馬俑這一震驚世界的文物出土,掀起了更大的熱潮。

但秦始皇陵的核心——地宮,卻遲遲沒有開挖的消息。

對此,有人提出「資源浪費」論,認為秦陵如果不加發掘,只是黃土一堆,對旅遊資源也是一種巨大浪費。

要打開才有價值,才能對社會做出貢獻。

如果永遠不打開,等於沒有價值。

更有經濟學家估測,如果秦始皇陵地宮打開之後,每年收取門票的費用就是一個非常龐大的數目。

雖然地宮的挖掘會帶來巨大的經濟價值,但是它也有著不可開挖的原因。

1、出於對文物的保護

秦始皇陵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根據文物保護的政策來看,應該以保護文物為主。

秦始皇陵該不該開挖,何時開挖,不是眼前的利益就能決定的。

經過幾十年時間才能夠建成,其價值是不可估量的,絕對不會貿然開挖,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

2、挖掘難度係數高

根據秦始皇陵的獨特布局,想要進行挖掘,必須將上面所有的封土都去掉,才有可能進行後續的操作,暫且不說挖掉了秦陵地面以上的墳,就會直接影響到秦始皇陵的地面景觀。

而且去掉封土之後運引起的一系列問題又該如何解決?如何保證在挖掘的過程中不會對遺蹟和文物造成傷害?封土挖掘後如何保持原狀?這一系列問題不解決,皇陵的挖掘就不能提上日程。

3、技術條件不成熟

目前我們的技術條件確實還不夠成熟,秦始皇陵歷經了千年,我們不能確定下面的情況究竟如何,而且墓中的很多東西都是不能見氧氣的,時間這麼久了,一些彩繪之類的都會在幾分鐘之內氧化,造成無法比擬的損失,何不等時機成熟了再開始挖呢?

4、挖掘成本巨大

發掘秦始皇陵這樣大規模的陵墓,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財力都是非常巨大的,如果沒有足夠的資金來支持整個挖掘過程,發掘工作根本無法啟動,及時啟動了也很難維繫下去,甚至會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

5、世界相關組織制約

秦始皇陵是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國際著名遺址,如果開始挖掘,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遺產委員會可能會進行干預。

皇陵歷史價值

最大帝陵之一

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結構最奇特、內涵最豐富的帝王陵墓之一,實際上它是一座豪華的地下宮殿。

秦兵馬俑,無論在數量上、質量上,還是在考古發現上,都是世界上所罕見,它對於深入研究公元前二世紀秦代的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科學和藝術等提供了極為珍貴的實物材料。

建築價值

東漢蔡邕《獨斷》記載:「古不墓祭,至秦始皇出寢,起之於墓側,漢因而不改」,由此可見,帝王陵園專門設寢當始於秦始皇。

秦代「依山環水」的造陵觀念對後代建陵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西漢帝陵如高祖長陵、文帝霸陵、景帝陽陵、武帝茂陵等都是仿效秦始皇陵「依山環水」的風水思想選擇的,以後歷代陵墓基本上都繼承了這個建陵思想。

為了體現至高無上的皇家威嚴和權威,秦始皇首次將祭祀用的寢殿建在墓地。

將「寢」從原來的宗廟裡分割出來,建到了陵墓的邊測,即活著的時候有「朝」(又稱廟),死後也要設「朝」,活著的時候有「寢」,死後也要有「寢」。

這種新制度有效地影響了其後兩千年的帝王陵寢制度。

歷史價值

歷史本身賦予了秦俑多種歷史文化價值。

秦俑所折射的歷史層面多而廣,在建築史、服飾史、制度史尤其是王陵制度史等方面,具有獨特的認識價值。

秦俑坑出土文物的精美和豐富,是秦代物質成就的直接見證。

讓人們重新認識和評價秦朝的同時,也提出了許多值得探討的歷史課題,如關於帝王權力的重新認識、秦代文化的特質、秦在中國歷史發展中的地位等等。

藝術價值

秦始皇陵兵馬俑之所以震撼世人首推其卓越的藝術成就。

幾千件魁偉英武的大型陶塑藝術作品,以整體形象排列在將近兩萬平方米的空間裡,氣勢磅礴,體現出秦人駕馭宏大藝術題材、追求整體氣韻和藝術創造的卓越才能。

出土的其他文物也是美輪美奐,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軍事影響

俑坑數千兵馬俑所展示的軍事內容無疑是軍事史研究的最重要的、最形象的資料之一,它使人們對古代軍事領域的認識更進一步。

皇陵歷代風貌

1908年

上世紀30年代

上世紀40年代

上世紀50年代

上世紀60年代

上世紀70年代

上世紀80年代

上世紀90年代

2010年

2016年

(圖片來源於秦始皇帝陵博物館)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刑徒七十萬,起土驪山隈」,秦始皇陵既是中國人民的藝術珍品,又是世界人民共同的文化遺產。

何時能夠真正揭開它的神秘面紗,讓我們拭目以待!

往期精彩:

古墓里放了千年的酒,味道是相當的......

美到骨子裡的「榫卯」

乾隆竟對一個書帖連續50多年做了50多個題跋!現藏於台北故宮

拜關公究竟從何而來?

日啖荔枝三百顆的楊貴妃竟然吃不到一盤番茄炒蛋!

作者:「還原社」公眾號(hysociety)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超級大帝之秦始皇陵墓,橫掃全世界

公元前259年中國農曆正月,一個長相併不特殊的男嬰在趙國邯鄲降生了。他,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王國的創立者秦始皇。在西方人眼裡他是中國的拿破崙。他13歲就繼承了秦國國君的王位,22歲在故都雍...

世界探秘系列之始皇陵

秦始皇陵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嬴政(前259—前210年)的陵寢,中國第一批世界文化遺產、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一批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城東5千米處的驪山北麓。...

秦始皇地宮真實面貌,專家 不可思議

秦始皇地宮,即對秦始皇陵園,第一次全面的考古勘察始於1962年,考古人員繪製出了陵園第一張平面布局圖,經探測,陵園範圍有56.25平方公里,相當於近78個故宮,引起考古界轟動。秦地宮最早的歷史文...

秦始皇陵墓封住外星人?秦始皇陵不敢挖掘真相

【科技訊】3月1日消息,秦始皇陵墓何時打開?秦始皇陵墓里是否存在水銀女屍?秦始皇陵曾經封住了外星人?帶著這些疑問,考古學家們對秦始皇陵墓進行著非常細緻的考古挖掘,但是仍然有人問,秦始皇陵墓為什麼...

文明探源|秦始皇帝陵再揭秘

秦漢大一統時代,對中國和世界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作為社會縮影的都城及都城縮影的帝陵,奠定了此後兩千年中國都城和帝陵文化傳統。從秦與西漢帝陵的規劃布局,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奠定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的...

世界上最大的地下皇陵——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位於西安以東30公里的驪山北麓,南依驪山,層戀疊嶂,山林蔥鬱;北臨渭水,逶迤曲轉,銀蛇橫臥。高大的封冢在巍巍峰巒環抱之中與驪山渾然一體,景色優美,環境獨秀。

40年不敢挖!秦始皇陵大秘密!

大家有沒有發現,中國考古學家們1974年春季就已經發現了秦始皇陵,而且秦始皇的埋身之處也已經找到,但是幾乎整整40年過去了,國家卻從來沒有要開棺的意思,一直以陵墓中探測到水銀含量嚴重超標來唐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