隸書中的古隸與漢隸,你會喜歡寫哪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書法中的隸書出現於戰國中晚期,成熟於西漢中期。
史稱成熟之前即尚未脫去家意的隸書為「古隸」,稱脫去篆意的成熟隸書為「漢隸」。
隸書因與「徒隸」有關,故名。
隸書,有秦隸、漢隸等
,一般認為由篆書發展而來,字形多呈寬扁,橫畫長而豎畫短,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折"。
根據出土簡牘,隸書起源於戰國。
傳說程邈作隸,漢隸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對後世書法有不可小覷的影響,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
-
古隸
古隸即早期隸書,源於戰國時秦人對篆文的書寫簡化,又名「秦隸」。
漢字由篆至隸產生的變化,史稱「隸變」。
書法藝術最重真跡,但秦漢以前的書法真跡,一般只有在簡帛盟書中才能見到。
古代的簡冊,以竹質為主,編簡的繩用牛筋、絲線、麻繩。
考古發現最早的簡帛墨跡,有湖北雲夢出土的秦簡,山西侯馬出土的戰國盟書,長沙馬王堆出十的戰國帛書。
中國書法經甲骨文、金文,至春秋戰國時期,由於諸侯割據,而在諸侯各國走上了不同的發展道路,這一-時期,書法的形態和技巧亦呈現了一種百家爭鳴的局面。
古隸一直沿用到西漢早期,並逐漸接近後來的成熟的隸書。
古隸代表作有《青川木牘〉、《雲夢睡虎地秦簡》、《銀雀山漢簡》、《馬王堆帛書》等,從中可清晰窺見戰國秦文隸變和西漢時古隸演化為成熟隸書的鮮活跡象。 -
漢隸
最能代表漢代書法特色的,莫過於碑刻和簡牘上的書法。
東漢碑刻林立,這一時期的碑刻以漢隸刻之,字形方正,法度謹嚴、波磔分明。
此時隸書已登峰造極。
漢隸的特點是:脫去篆意,體勢方闊平整,橫向取勢,左右背分;用筆逆入平出,主筆(向右伸展的長畫)作蠶頭雁尾並呈起伏之勢;斜向左下的筆畫多收筆上挑。
最能體現漢隸特色與美感的是左右分展的體勢與跌宕起伏的波磔。
敦煌、居延等地發現的西漢武帝、昭帝、宣帝時期的漢簡,反映出隸書逐漸形成的過程。
書於宣帝時的河北定縣竹簡,已完全脫去篆意。
東漢大量碑刻如《乙瑛》、《禮器》之類,最能體現其規則及藝術魅力。
隸書是書法文化的發展必備過程,希望各位喜歡書法的人可以更好地了解隸書,發現隸書的美到底沒在何處?
馬王堆帛書:研究西漢書法的第一手資料
1973年在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包括《戰國策縱橫家書》、《老子》甲本和乙本等,它是研究西漢書法的第一手資料,使前人爭論不休的西漢有無隸書的問題迎刃而解,所謂西漢無隸書,西漢無分書等說法不...
450件秦漢簡牘亮相中原展「簡牘書風」
中新社鄭州9月27日電 (記者 李貴剛)450件秦漢簡牘文物和78件中國當代簡牘書法作品27日亮相河南鄭州,向世人展示「簡牘書風」。主辦方稱,自20世紀初以來,包括內蒙古、陝西、甘肅、青海、新疆...
簡帛作為書法載體存在了一千多年,居然有人認為它不是書法的主流
簡帛作為書法載體存在了一千多年,居然有人認為簡帛書不是書法的主流。根據考古發現,西漢時期(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8年),中國已經有了麻質纖維紙。質地粗糙,且數量少,成本高,不普及。東漢元興元年(...
隸書是誰創造的,它的形成和發展經歷了怎樣的過程?
隸書由篆書發展而來,它是中國書法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字體,也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嶺,隸書以前的文字屬於古文字,隸書以後包括隸書被稱為今文字,後來的草書、行書和楷書都是由隸書發展而來。隸書相傳為秦代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