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解密之帶你走進中國古老神秘的朝代——夏朝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夏朝是中國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是,是有多個部落聯盟組成的國家。

四千多年前,夏部落首領禹因治理黃河泛濫有功,得到了虞舜的重用並最終將部落聯盟首領之位禪讓於他,是夏王朝的開端。

大禹死後,其子啟即位,即歷史上所謂的「大禹傳子」,宣告了部落聯盟「禪讓制」的結束和封建世襲制的開始,啟的繼位宣告著公天下變為家天下的開始。

夏朝傳14代,共17個帝王,延續約471年,為商朝所滅。

按照《竹書紀年》的說法,夏朝從大禹開始,現在有關夏朝的史料,主要見於《史記·夏世家》和《竹書紀年》,在《尚書》《孟子》《周禮》《左傳》《國語》等典籍中,亦偶有提及。

由這些片段史料,人們只能知道夏朝歷史上發生過大禹治水、禹受舜禪、夏啟奪位、太康失國、少康中興,以及夏桀暴政等不多的幾件大事。

即使如此,古人對夏朝的存在依舊深信不疑。

直至民國時期,發起「古史辨」運動,中國學界開始重新檢討上古史事,其中即包括了對夏朝真實性的懷疑。

一種說法關於夏朝:

第一,禹是神,不是人,「商族認禹是下凡的天神,周族認禹是最古的人王」,禹和夏沒有關係。

第二,夏啟、少康、太康等夏朝人事都是先秦和兩漢的人們編造的,此即著名的「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觀」。

第三,關於夏朝是否存在要依靠考古,而非文獻去考察夏朝史事。

隨著考古事業的發展,尤其是二里頭文化遺址的發掘,夏朝的存在有了實物依據。

1953年二里頭文化遺址最早在河南登封玉村被發現,此後偃師二里頭、鄭州羅達廟、洛陽東乾溝等屬於同一文化的遺址被陸續發現,其中以二里頭遺址範圍最大,堆積最厚,故定名為「二里頭文化」。

學者們很快注意到,二里頭文化遺址分布的豫西、晉南地區,同文獻中夏人所居的地方大致吻合。

其次,通過碳十四測定,二里頭文化早期遺址,約在前2395年—前1625年,和夏朝紀年相當。

因此,二里頭文化遂被定為夏文化。

按照中國學者的研究,在二里頭遺址,發現有一號宮殿、二號宮殿,規模較大;同時有陪葬較豐富的「奴隸主墓坑」。

二里頭遺址的發現者徐旭生判斷,「此次我們看見此遺址頗廣大……那在當時是在為一大都會」。

中國學者也大都相信,此處是古代一處都邑,只是對於二里頭遺址究竟是商都,還是夏都有所爭議。

關於夏朝有無問題,之所以有如此多的爭議,最關鍵的一個原因,就是至今沒有發現夏朝文獻。

二里頭遺址出土的陶器上,發現了數十個文字狀的符號,且被認為同殷墟甲骨文存在一定關聯,但是這些簡單的字符,無法證明二里頭遺址屬於夏朝。

另一種說法關於夏朝:

考古學上的龍山時代已發現的一些陶器符號,具有明顯的文字特徵,有的還被釋讀。

而龍山時代從年代學上看正處在夏朝之前,那麼與其緊相連接的夏朝亦應有其文字使用,且應比龍山時代的陶符文字更為發展和進步。

其三,在夏代的考古材料中,如二里頭遺址出土的陶器上,亦發現過許多「刻畫符號」。

「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均可找到相同或相似的字」。

這些情況表明,夏朝有文字使用,當不是鑿空之談。

關於夏朝文字的記載呢,最早提及倉頡者,是戰國時期的荀卿。

其後是《呂氏春秋》和《韓非子》,在荀子「故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一也」的基礎上,又有所引申,其主要觀點是「倉頡作書」漢代後,在《淮南子》和《論衡》中,都提到了「倉頡造字」。

尤其是漢代的緯書,也記載了倉頡「生而能書,又受河圖錄書,於是窮天地之變,仰視奎星圜曲之勢,俯察魚文鳥羽,山川指掌,而創文字」(《春秋元命苞》)。

《呂氏春秋·審分覽·君守》稱:「奚仲作車,蒼頡作書,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鯀作城,此六人者,所作當矣。

所以拿夏朝沒有文字記載說來否認夏朝的存在是站不住腳的,夏朝人民把文章刻在木頭和石頭上,千百年前他們可不知道後世要研究他們,確定夏朝的存在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備註:以上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犯您的版權請告知,我們將儘快刪除相關內容。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夏朝存在被質疑,是否真的有夏朝?

中國傳統文獻中關於夏朝的記載較多,但由於都成書較晚,已知的又沒有發現公認的夏朝存在的直接證據,如夏朝同時期的文字作為自證物,因此近現代史學界一直有人質疑夏朝存在的真實性。夏朝被認為是中國第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