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隨之奇:輝煌文明驚世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隨州曾侯乙墓現在早已舉世聞名,該墓出土文物達15000餘件,成為研究戰國時期曾(隨)文化的寶貴資料。

精美絕倫的青銅器,時代最早的黃金器皿,高超的雕刻藝術和豐富多彩的繪畫,都達到了同時代的最高水平。

此外,還能看到很多楚文化的影子,兩國結為盟友後,相互通婚,因此曾國在文字、官制、音律等方面都頗受楚文化影響。

曾國文明由北方傳到南方後,開枝散葉,與楚地文明交相輝映。

北方先進的文明傳到南方後,南方又根據自己的特點,改進發展出更為「盛美」的文化,南方把文明的星火再反哺給北方。

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張昌平曾就曾國文明的一個問題就寫了一本書,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他說:「曾國文明太長,不易簡單說清楚。

曾國文明目前還有很多未解之謎,我也有許多現在無法解釋的問題。

但無法否定的是,早在2700年前,曾國在禮樂、工藝、科學技術等方面都已經相當發達,古老曾國的輝煌文明值得後世學習和敬仰。

葉家山到郭家廟的中原特點

兩千五百多年前,孔夫子在給眾弟子授課時,曾發出感嘆,「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

」孔子自稱了解夏、殷(商)二代之禮儀制度,他認為周朝的禮樂文明不僅繼承了前面二代的特點,還對之前的傳統做了更加美好地改進發揮。

在考察這三代禮樂文明的演變後,孔子主張遵從更為美盛的周禮。

這便成就了此後兩千多年中華禮樂文明的淵藪。

作為周朝禮樂文明的嫡傳,曾人先祖從中原到達南方,曾國的禮樂文明在南方生根發芽於何時呢?2011年葉家山墓葬群發掘出成套編鐘以後,曾國禮樂文明就可以向前推進到西周早期了。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方勤認為,從葉家山(公元前1000年)到郭家廟(公元前700年)時期曾國的文化還是保持著中原的特點。

從出土的文物造型看,有大量龍鳳造型風格的漆器、青銅器。

從車馬坑墓葬的形制看,還保持著中原王朝縱向排列的特點。

「我們當時在發掘郭家廟遺址的時候,就開玩笑說,這好像發掘楚國墓葬一樣。

」方勤解釋,當時楚國文明應 該是不如從中原過來的曾國文明程度高,所以楚國在向曾國學習,這就導致楚國出土文物上有模仿曾國的特點。

漢陽諸姬,是中原王朝在南方的戰略布局,對周朝的長期穩定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漢水以西,由西北向東南延伸,大洪山與桐柏山之間一帶地勢平坦、物產豐富,溠水、氵厥水、漂水,由北匯入溳水,貫穿其間。

這一地帶被稱為「隨棗走廊」,是周天子南征的必經之路,周王數次南巡都從此地經過,成為南北文化交流的孔道。

歷史上還稱隨棗走廊為「金道錫行」,也是金屬貨物交流的通道樞紐。

在此出土的曾國早期文物具有典型的西周文化特性。

「禮樂文明應該是從南方推進到北方。

因為很多西周早期的編鐘,可以推斷都是從鐃轉變過來的。

鐃就起源於南方。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黃鳳春認為,曾國的禮樂文明對周人貢獻很大,曾侯乙墓發掘以後,迄今為止沒有一個能夠突破它。

曾侯乙編鐘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蹟」

曾侯乙編鐘的發現可謂是震驚世界,當時出土時,大大小小的編鐘還完整掛在鍾架上,它由六十五件青銅編鐘組成,其音域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它高超的鑄造技術和良好的音樂性能,改寫了世界音樂史,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蹟」。

世界著名的科技史學家李約瑟博士說,「中國人對音色在音樂領域的應用與研究比世界上任何國家的歷史更久且有更高的造詣。

」公元3世紀的時候,中國人在音樂領域的研究所達到的科技水平,西方人19世紀才達到。

其實,曾侯乙墓樂器的製作和空間上的編排組合與演奏技藝,所取得的藝術成就比此還要早上幾個世紀。

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副所長黃敬剛博士,在曾國文化研究專著《曾國與隨國歷史研究》中還專門談到了隨(曾)國的編鐘樂舞。

「曾侯乙墓出土編鐘分三層懸掛,以佩劍銅人為簴(音jù,是古代掛鐘磬的架子上的立柱)。

鍾銘2800餘字,磬銘殘存600餘字,加上鍾架筍梁,編鐘配件和磬匣上的文字,共有4000餘字。

它不僅反映了曾國樂器的高度水平,而且記載了曾與楚、周、晉、齊諸國和申地之間律名,階名的對應關係。

主持發掘曾侯乙墓,並主持複製曾侯乙編鐘,曾擔任湖北省博物館館長的譚維四稱讚此種音樂是「人神以合,聲律以和」,並推想這「八音和鳴」的盛大場景:聽者王侯賓客居中,鍾、磬、鼓、瑟、簫、笙高低錯落有致,金、石、絲、匏、革之音來自上下、左右、前後,整個三維空間充滿了美妙的音樂。

除此套編鐘外,曾侯乙墓還出土了一套懸掛完好的編磬,還有鼓、琴、笙、簫等多種樂器。

曾侯乙墓除了主棺外,還有陪棺21具,殉葬者均為歌妓舞女,與龐大的樂器相配演奏。

而在葉家山墓葬群中也發現了早於曾侯乙500年的編鐘,棗陽郭家廟墓地中發現了大型樂舞遺存,還出土了迄今為止最早的樂器瑟。

這些出土文物在技藝和音樂上,都顯示了曾國對音樂的重視,和在音樂上的高度發達。

工藝:曾侯乙墓為出土器物之最

在曾國所有墓葬的出土物中,無論在數量還是精美程度上,都以曾侯乙墓為最,可以說是曾國文明最強盛時的象徵。

其出土的器物,幾乎集中了當時所有的工藝技巧。

新、奇、巧的造型,豐富多彩的裝飾花紋,嫻熟的工藝技巧,銅器、漆木器、金玉器、皮甲冑,種類繁多,各盡其極。

例如一件十六節龍鳳玉佩,長48厘米,寬0.5厘米,採用分雕連接法製成。

先將5塊玉料,各鏤空套雕成16節,各塊之間再以三個榫卯合成的活環和一玉梢釘連成一體,玲瓏剔透,轉折自如。

各節又投雕,平雕,陰刻花紋。

這一件玉佩上共雕刻出27條龍,7隻鳳,10條蛇,還有雲紋、谷紋、斜線紋等紋飾。

紋飾交錯,舒張有秩,龍鳳之間,顧盼生姿。

曾侯乙墓的雕塑品,個個堪稱藝術精品。

動物家畜、武士少女、宇宙星雲、植物花草,現實與想像相結合,細節處精微逼真,誇張處破格新奇。

曾侯乙墓漆器上有精美的繪畫,漆畫皆用毛筆繪製而成,大多使用單線與平塗的繪畫方式。

曾侯乙的內棺也是繪畫藝術的傑作。

黃、黑、灰為主要色調,圖案內容以頭生雙角,身長羽翼,手持雙戈,身著甲冑,面目猙獰的侍衛為主體。

富有驅邪鎮鬼的寓意。

繪畫藝術也反映出了曾國文化到了中後期受到楚地濃郁巫風的影響。

曾侯乙墓葬中還出土了大量書法作品,包括金文、石刻文、木刻文、漆書文、墨書,用刀筆墨漆,在竹木金石上刻、畫、鑄、寫。

其字體大多為先秦篆書,還有別具一格、蜿蜒旋轉的鳥篆和圖形文字。

銅器精美很少有缺陷

曾侯乙墓不僅是生活藝術的寶庫,而且還是先秦科學技術的寶庫。

在中國古代,農學、醫學、數學、天文學為四大自然科學,而曾侯乙墓出土的天文文物相當豐富。

在墓葬中出土了五件大小相近的漆木衣箱,按時間氣候、場合節日,五件衣箱互有聯繫。

箱蓋上正中央書一大「斗」字,代表北斗天極。

圍繞「斗」字,按星座的方位,以秀麗流暢的篆字書寫出二十八宿全部名稱。

這是目前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二十八星宿天文圖。

而此圖是作為日常生活的圖飾出現,說明這種天文知識在當時已經相當普遍。

在其中一個箱蓋左端還出現了漆書二十字,根據國學大師饒宗頤的解釋,這是樂論與天文的合一,是古人觀天翔授時之歌。

此墓葬共出土銅器6239件,總重量10498.6公斤,可以看出當時曾國的冶金生產十分發達。

而距離曾侯乙墓不遠的大冶銅綠山古礦場的冶煉業當時就已很發達,有大規模的銅礦開採和豎爐煉銅,兩地的銅器的微量元素含量,也十分接近。

曾侯乙墓銅器具有形大、體重、工藝精湛的特點,出土的精美銅器上很少有缺陷,專家據此推斷,不管是創新的組合陶范渾鑄技術,還是傳統的焊接技術,失蠟法技術都已經很完善。

墓地還出土了數量、分量巨大,品種齊全的黃金器具,這在先秦時期實屬少見。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編鐘編磬展示樂懸制度

在古代,樂與禮儀的配合形成完備的禮樂制度,禮可以獨立施用,樂附於禮才相得益彰。樂制包含音樂、舞蹈、歌詠、誦諷等,此則有禮制樂章可循,濫觴於殷周之際,盛行於春秋戰國時期,由易變繁發展到以少漸多,與...

湖北棗陽出土迄今最早「商」聲編鐘

棗陽郭家廟30號墓最新出土一套春秋早期編鐘,為迄今所見能敲出「商」聲的最早編鐘。至此,中國古代音樂從「五音不全」發展到「五音齊備」。昨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考古隊總領隊方勤說:「此前認為春秋...

郭家廟又有重大發現

本報訊【記者劉文生張亞婷】記者昨日獲悉,繼獲評「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後,棗陽郭家廟曾國墓地再出新發現!在30號墓中出土的一套春秋早期編鐘,為迄今所見能敲出「商」聲的最早編鐘,省考古隊稱:「這個...

又見曾侯——揭開沉睡三千年的古曾國之謎

一座侯墓、一座古城,揭示出西周最早封國——曾國的準確位置。但是曾國的其他歷史信息有哪些?它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國家呢?中原國學講壇「文明向心——大道中原」系列講座第21講,帶您揭開沉睡千年的古曾國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