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黃驊修文物」:土裡挖出的碎片會「說話」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一部《我在故宮修文物》讓大家認識了以往「守在深宮」的文物修復師,他們那彌足珍貴的匠人情懷回味雋永。

今年65歲的郄旦旦就是其中之一。

身為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的退休文物修復技師,郄旦旦做了一輩子文物修復工作。

在過去的40年里,他修復著穿越了千百年的文物,不知不覺地用人生丈量著泱泱中華五千年的歷史與文化。

目前,已經退休的他又一頭鑽進黃驊市博物館,與那些穿越了時空的罈罈罐罐等文物的碎片朝夕相處,「復活」一件又一件文物,進而帶領人們跨越時空,聆聽並感悟祖先的故事。

「我在黃驊修文物」

郄旦旦在修復文物。

黃驊市博物館院內的長廊里,密密麻麻地擺滿了裝著出土文物的袋子。

每個袋子上,都有用黑色馬克筆標註的字母和數字的記號。

袋子裡是大大小小的碎陶片,全部出土於黃驊瓮棺葬遺址。

一百多個袋子,裡面的碎片形狀不一、數量不等,最少的也有幾十片之多。


坐在塑料凳上,郄旦旦用手撈起大盆里已經泡成漿狀的宣紙糊,稍稍瀝水,均勻地塗抹在出土陶片上,然後將它們小心翼翼地平鋪在空地上慢慢風乾。

他正在給這些陶片進行脫鹽。

由於黃驊地處渤海之濱,土壤鹽鹼度高。

只有經過脫鹽、風乾、拼接等程序,這些出土陶片才能恢復成原始器物的模樣。

把碎片陶片粘接恢復成器物,說起來容易,過程實則有些漫長,僅脫鹽一項就需要耐心等待。

連日來,黃驊市氣溫低,又沒有太陽,也降低了文物修復節奏。

接下來的拼接等工作也隨之後延。

所以說,一件文物若得以修復,往往需要幾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

博物館院內不時有人來往,但郄旦旦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自己的手上。

「這活兒急不得,你得靜下心來。

」郄旦旦操著一口濃重的平山鄉音說。

40年來,郄旦旦到底去過多少地方,參與過多少次發掘,他自己都無法給出一個具體的數字。

但毫不誇張地說,40年間,但凡省內有發掘文物、修復文物的地方,幾乎就有他的身影。

經他手修過的文物,可以說是數以萬計。

郄旦旦打開一個袋子,破碎的古陶片還裹著泥土,形狀、大小很不規則,有的甚至小到僅約一厘米見方,也看不出具體的模樣。

郄旦旦隨手拿出一塊殘損的陶器,迅速且肯定地作出判斷:「你看,這是一個筒形瓮的碎片。

這裡是瓮的口頸,垂直的地方是瓮的側身……」

非專業人士看來「不知所以」的碎陶片,郄旦旦竟然能如此迅速地作出判斷,倚賴於他40年來沉澱下來的實踐經驗。

過去的40年間,文物發掘工作站是郄旦旦待的時間最長的「家」。

40年間,他一年累計回家待上一兩個月就算奢侈了。

每天面對文物碎片與殘件,琢磨、拼接……他幾乎沒有娛樂生活,偶爾到郊區附近的菜市場買菜,做上一頓熱乎的飯菜,就算是調劑生活了。

郄旦旦說,其實他也沒覺得多孤獨,因為習慣了。

「這是個會上癮的活兒」

郄旦旦說,修復文物是個會上癮的活兒。

文物修復是一門手藝,也是一門科學。

專業的文物修復有三種方式:考古修復、陳列修復、商業修復。

郄旦旦做的是考古修復。

考古修復直接保留修復痕跡,完全忠實於原物。

陳列修復的痕跡遠距離難以區分,近處可以辨別,遵循「修舊如舊」的原則。

與考古修復和陳列修復不同,商業修復更多體現經濟作用,直接跳開「破」的環節,矗在「立」的形式上,以「完美」的軀殼誘惑一雙雙追逐美的眼睛,必須掩蓋歷史的傷痕。


郄旦旦擅長修復陶器和瓷器。

這就要求他不僅要熟知各種器物碎片的材質,還要精熟各種修復技巧,並且要了解文物的歷史背景和文物本身的故事。

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從一個文物修復學徒到資深的文物修復師,郄旦旦能夠堅持走過來,是因為他對這項技藝及工作發自內心的熱愛。

失之毫釐,謬以千里。

對於文物修復而言,用這句話形容再恰當不過了。

一旦修復失敗,就得從頭再來,其後果就是對文物造成二次傷害。

每一塊文物碎片,在郄旦旦的眼中,都是無價之寶。

文物粘接可不止「拼圖」那麼簡單,是要做到「天衣無縫」的,要保證器物紋路及花色的一致。

郄旦旦不斷拿起碎陶片,反覆比對材質、紋飾、顏色、接口,直到作出準確判斷後才可以進行粘接。

其間,哪怕有一處小小的失誤,也會影響整體修復工作及文物的美觀,必須一片片分開來,再重新拼接。

郄旦旦說,這是個會上癮的活兒。

修復工作一旦開始,他就停不下來,總想一探究竟。

有時候,他會連續工作十幾個小時,依然覺得時間不夠用。

那種感覺挺神奇,仿佛穿越了時空,仿佛在與古人對話。

從2015年參與黃驊羊二莊馬閘口村漢墓發掘和文物修復工作至今,郄旦旦在黃驊做文物修復已有兩年多了,修復文物200餘件。

但是,對於黃驊市,他除了知道舊城鎮馬閘口漢墓工作站、黃驊市博物館、郛堤城瓮棺葬遺址這三個地方,其他幾乎是一無所知。

每天守著那些罈罈罐罐及碎陶片,是他的生活樣態,雖然別人看著都覺得單調枯燥,但他樂在其中。

跨越時空觸摸歷史

經郄旦旦修復的文物。

其實,郄旦旦做文物修復也是緣分。


上個世紀70年代,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到平山縣發掘中山王陵。

當時,還在生產隊的郄旦旦參與其中。

專家們在現場說文物、講歷史,郄旦旦聽得興趣盎然。

當年,一百多名生產隊員為了掙工分,參與到中山王陵的挖掘。

後來,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留下了六七名工作人員,郄旦旦就是其中之一。

刷子、刻刀、膠水、石膏……這些文物修復工具及材料跟了郄旦旦40年,而修復理念已經隨著時代的變遷發生了變化。

以前修文物,追求復原到「完美」,如今,修復工藝是越來越先進,材料也越來越好,修復標準卻發生了改變。

殘件就是殘件,不能誤導觀眾,也不能隨便更改文物的原來模樣。

長年和出土文物打交道,與粉塵與化學品接觸不可避免,手套和口罩是不多的防護配備。

但是,戴上手套,又會影響文物修復的精準。

幾十年下來,郄旦旦的雙手日漸粗糲,他卻並不在意。

這些年,文物修復行當少有年輕人入行。

2014年,郄旦旦終於有了第一個徒弟——王磊,黃驊市博物館的一名工作人員。

徒弟的出現,讓郄旦旦感到欣慰。

小片拼成大片,大片拼成器物。

有時,為了尋找一個小的文物殘片,郄旦旦也許會翻遍所有材料庫。

幾十年下來,經他手修復的文物,有價值千百萬元的珍寶,也有曾「碎成渣渣」的陶器瓷器,但他從未用經濟價值的標準去衡量:因為它們是文物,有歷史價值,同樣重要。

因興趣而投入,因熱愛而堅守。

郄旦旦用一雙巧手讓殘損的文物「復活」,進而帶領人們跨越時空,聆聽並感悟祖先們的故事。

(通訊員 黃潔 燕趙都市報 記者 李家偉 文/圖)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河北黃驊發現唐代煮鹽遺址

新華社石家莊11月23日專電(記者王民 孫丁)考古人員日前在「長蘆鹽」主產地之一、河北黃驊發現唐代煮鹽遺址,其中多處古鹽灶保存較好。新發現的古代煮鹽遺址位於黃驊市沿海西側羊二莊鎮東部,距離全國重...

重現歷史 「手術刀」下的神秘工匠

重現歷史 「手術刀」下的神秘工匠劉賢虎他們,身居鬧市卻與世隔絕,過著心無旁騖的生活;他們,憑藉一把手術刀,卻專為數千年前的物品實施「修復術」。他們,通過一雙巧手,讓那些曾經深埋於地底而又以殘破姿...

古墓出土「長生蛋」,封存三千年

三千多年前的蛋依然清晰可見這一發掘先後被中國社科院考古所評為「2005年最具學術權威的六大考古發現」和「2005年中國考古十大新發現」。2005年4月至9月,一次震動中國考古界的文物發掘在鎮江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