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習俗大盤點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元宵節習俗大盤點

1、元宵節習俗之猜燈謎

是元宵節後增的一項活動,燈謎最早是由謎語發展而來的,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

它是一種富有譏諫、規戒、詼諧、笑謔的文藝遊戲。

各個地方都打出燈謎,希望能喜氣洋洋的,平平安安的。

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2、元宵節習俗之吃元宵

最早叫「浮元子」後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古時「元宵」價格比較貴,有一首詩說:「貴客鉤簾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時來。

簾前花架無路行,不得金錢不得回。

3、元宵節習俗之迎紫姑

民間習俗正月十五要迎廁神紫姑而祭,占卜蠶桑,並占眾事。

傳說紫姑本為人家小妾,為大婦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廁間,成為廁神。

4、元宵節習俗之散百病

這天婦女們穿著節日盛裝,成群結隊走出家門,走橋渡危,登城,摸釘求子,直到夜半,始歸。

相約出遊,結伴而行,見橋必過,認為這樣能祛病延年。

5、元宵節習俗之賞花燈

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雲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

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

此後,元宵放燈的習俗就由原來只在宮廷中舉行而流傳到民間。

即每到正月十五,無論士族還是庶民都要掛燈,城鄉通宵燈火輝煌。

6、元宵節習俗之踩高蹺

踩高蹺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表演。

高蹺本屬我國古代百戲之一種,早在春秋時已經出現。

表演者腳踩高蹺,可以作舞劍、劈叉、跳凳、過桌子、扭秧歌等動作。

北方的高蹺秧歌中,扮演的人物有漁翁、媒婆、傻公子、小二哥、道姑、和尚等。

表演者扮相滑稽,能喚起觀眾的極大興趣。

南方的高蹺,扮演的多是戲曲中的角色,關公、張飛、呂洞賓、何仙姑、張生、紅娘、濟公、神仙、小丑皆有。

元宵節的傳統美食

1、元宵

元宵節,北方人要吃元宵。

說到元宵,不少人以為湯圓就是元宵。

其實元宵和湯圓儘管在原料、外形上差別不大,實際是兩種東西。

最本質的區別在於製作工藝上。

2、湯圓

元宵節,南方人吃湯圓,主要祈求全家團團圓圓。

做湯圓所用的糯米性平、味甘、補虛調血、健脾開胃、益氣止瀉,有暖中、生津和潤燥的功能。

3、餃子

正月十五到了,北方有吃餃子的習慣,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

4、元宵茶

在陝西等地有吃元宵茶的風俗,就是在熱湯麵中放進各種菜和水果,很像古時的「元宵粥」。

此茶增加了纖維素、礦物質及維生素的攝取,且不像普通元宵那麼油膩,對於由於節日多食動物性食品而呈現的酸性體質有中和作用,也使元宵的營養更為全面。

元宵節的由來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裡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

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

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在漢文帝時,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

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

(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

司馬遷創建「太初曆」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另有一說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

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鬧元宵月正圓

《十五夜觀燈》(唐)盧照鄰錦里開芳宴,蘭紅艷早年。縟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別有千金笑,來映九枝前。

正月十五元宵節燃燈與佛教有何關係?

元宵節的起源我國民間每年元宵節有張燈的習俗。元宵節為何張燈?一說是沿漢武帝時祠太一自昏至晝的故事;一說是道家所興,因為正月十五是「三官下降之日」,而三官各有所好,天官好樂,地官好人,水官好燈,所...

正月十五鬧元宵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裡點燈敬佛,令士族庶...

元宵節的由來,你知道嗎?

每年農曆的正月十五日,春節剛過,迎來的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