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城固出土商代青銅器 成都展出受熱捧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近日,在成都博物館,一件出土於城固縣蘇村小冢的商代青銅器亞伐方罍和一組青銅面具正在展出。

這批受邀參加「秦蜀之路——青銅文明特展」的商代珍貴青銅器,以其獨特的器形、精美的紋飾和豐富的歷史信息和研究價值博得了成都市民和四川省文化文物工作者的高度認可和點讚。

「秦蜀之路——青銅文明特展」於7月27日在成都博物館開展,至11月11日結束。

本次展覽集結了來自成都平原、關中平原、漢中盆地的青銅重器,共計250餘件,包括55件一級文物。

而本次展出的亞伐方罍是1976年10月城固縣蘇村小冢一戶農民在清理姜窖時發現的。

亞伐方罍通高51厘米,口縱12.9厘米,口橫15厘米,腹深39厘米,重15.9公斤。

器形為方體、平底,子母蓋。

蓋頂有屋宇形把,飾細雲紋為地的饕餮紋,肩飾細雲紋為地的夔紋,兩側獸首為耳,腹有渦紋間以細紋為地的小夔紋,腹一側有獸首為鋬。

同器形的方罍共發現了2件,一件現存洋縣博物館,一件現存城固縣博物館。

據史料記載,罍是中國古代大型盛酒器和禮器,流行於商晚期至春秋中期。

罍有方體、圓體兩種,共同形制特點是斂口,直頸或微斜,折肩或圓肩,器身最大徑(或最寬處)在肩腹交接處,腹壁自此向下斜收成底。

其中方體罍器蓋為廡殿四阿式,裝飾以雷紋為地的倒置卷角獸面紋。

1976年10月,在城固縣蘇村小冢同時還發現了23件青銅面具。

這組青銅面具臉形有橢圓和圓形兩種,目框深凹,眼球外凸,中有圓扎。

面具臉殼外凸內凹,五官位置與人的面部相近。

器形為兩耳直立,懸鼻突起,透雕獠牙。

商代文化遺存中,為何多次發現青銅面具?華中師範大學楚學研究所副教授黃尚明和湖北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笪浩波認為,這些青銅面具與商代大興巫術的風氣有關。

青銅作為商周年代科技發展的最高水平,反映著社會生產力、宗教信仰、政治經濟歷史,青銅器的使用又反映著統治者的權力。

新中國成立以來,城固縣先後出土了各類青銅器文物700餘件,是全國出土青銅器較多的縣之一。

青銅器的大量發現,印證了商周時期城固這片沃土與巴蜀、中原文化的充分交匯,體現了當時發達的文化、經濟、科技水平。

這次城固出土的商代亞伐方罍和商代青銅面具在成都博物館展出,對於擴大城固知名度和對外文化交流將發揮重要作用。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青銅見證商周蜀道:三地青銅器聯展

「古蜀華章——四川古代文物菁華」巡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廣漢三星堆的「銅人頭像」等諸多青銅器正向觀眾訴說神秘地古蜀文明。近日,成都博物館又舉辦了一場由古蜀及秦地演繹秦蜀之路的青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