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寶「何尊」今日在成都博物館展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何尊

亞伐方罍

今日,《秦蜀之路青銅文明特展》將在成都博物館一樓的一號臨展廳與觀眾們見面。

展覽將持續至11月11日,期間免費向公眾開放。

本次展覽中集結了來自成都平原、關中平原、漢中平原三地的青銅器,共計250餘件,其中包括了55件一級文物。

何以為尊 我有中國

1963年,在陝西寶雞賈村塬出土了一件偉大的青銅器——它是中國西周早期一個名叫何的西周宗室貴族所作的禮器,被大家稱為「中國」之源。

為何說它是「中國」之源?當年,在出土之後,經過清除泥土和銹跡,專家們在何尊底部發現了一篇12 行共122 字的銘文。

這篇銘文記載了文王受命、武王滅商、成王完成武王遺願營建成周洛邑的重大歷史事件,銘文中的「宅茲中國」,是「中國」一詞最早的記載,是指以此地作為天下的中心。

在此之前「中」和「國」兩字在商周時期的甲骨文中很常見,但作為一個完整的詞組卻是首次出現。

何尊的造型同時也透露出「獰厲之美」。

自上而下的紋飾以動物為主題,作為溝通天地的媒介,腹部為饕餮紋,高浮雕的手法讓饕餮巨目裂口,粗大的卷角翹出器外,有騰躍欲食的動感,神奇威嚴。

下部為周人崇拜的鳳鳥紋,以雲雷紋填地,疏密有致,紋飾嚴謹,靜立的何尊散發著譎秘、威儀的氣質。

何尊的偉大在於它的銘文價值,僅僅兩個字,記錄了輝煌的歷史,承載著「中國」的文脈。

這些字跡成為數千年後寫給億萬中國人的信。

青銅之光 文明交匯

除了「何尊」,本次展覽中的「亞伐方罍」(léi)器型完整、紋飾精美,十分引人注目。

從文獻中我們知道,罍可以用於盛放酒水,是古時用於祭祀的重要禮器。

1976年出土於陝西省漢中市城固蘇村小冢的亞伐方罍,是漢中地區目前發現的大型銅禮器。

有趣的是,這件「亞伐方罍」,左耳內壁鑄有銘文「亞伐」二字。

而1978年,河北西木佛村的一座商代晚期墓葬中出土了一件青銅卣,卣蓋及器身上也有「亞伐」的銘文。

從陝西到河北,相距八百餘里,「亞伐」銅器如此分散,這可能與當時的戰爭、封賞或氏族聯姻有關。

本次展覽中,借展自陝西漢中洋縣文物博物館的商代青銅器為出土後首次集中亮相。

這批青銅器既有當地的特色,又體現了漢中地區與成都平原、關中平原的文化交流與互動。

古蜀秘寶 串聯文化

「沉睡數千年,一醒驚天下」——20世紀最偉大的考古發現之一三星堆遺址撥開了歷史的迷霧,將古蜀文明展現在世人面前。

三星堆祭祀坑出土大批禮器,神奇、威嚴,描繪了古蜀王國大型祭祀活動的場景,顯示當時濃重的神權政治色彩。

本次展出的銅人頭像就是三星堆出土文物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類,這類頭像通常用於祭祀,希望起到溝通神靈的作用。

蜀地與外界的交流,在中原出土的殷商甲骨文卜辭中就有所體現,卜辭中多次出現與「蜀」相關的內容。

特別是溝通秦嶺南北的樞紐漢中平原出土的商代青銅器就結合了蜀地與中原的特徵,暗示著兩地的交流。

成都商報記者 謝禮恆

實習生 王安然

文物圖片由成都博物館提供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漢中城固出土商代青銅器 成都展出受熱捧

近日,在成都博物館,一件出土於城固縣蘇村小冢的商代青銅器亞伐方罍和一組青銅面具正在展出。這批受邀參加「秦蜀之路——青銅文明特展」的商代珍貴青銅器,以其獨特的器形、精美的紋飾和豐富的歷史信息和研究...

中國殷代青銅器的代表作--- 后母戊鼎

后母戊鼎因鼎腹內壁上鑄有「后母戊」三字得名,鼎呈長方形,口長112厘米、口寬79.2厘米,壁厚6厘米,連耳高133厘米,重達832.84公斤。鼎身雷紋為地,四周浮雕刻出盤龍及饕餮紋樣,反映了中國...

青銅見證商周蜀道:三地青銅器聯展

「古蜀華章——四川古代文物菁華」巡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廣漢三星堆的「銅人頭像」等諸多青銅器正向觀眾訴說神秘地古蜀文明。近日,成都博物館又舉辦了一場由古蜀及秦地演繹秦蜀之路的青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