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明遺址的發現不僅僅要靠專家,沒這些人也不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書籍猶如通天的巴別塔,讓我們知曉自己的渺小;書籍猶如一盞明燈,為我們指明前進的方向;書籍猶如一位年邁的智者,向我們講述人生的美滿與缺憾!

小編最近讀了德國著名編輯C.W. 策拉姆撰寫的《神祗、陵墓與學者》一書。

雖然本書講述的是考古學,但是作者卻以類似講故事的方式將一個個古代遺址挖掘背後的趣事呈現出來,故事情節環環相扣。

在本科期間,上世界古代史這一門課的時候,我就學到了諸如商博良於1823年破譯了古埃及象形文字、亞述的首都尼尼微等知識。

但是當時,我僅僅是機械地記憶這些知識點,並沒有想去挖掘這些枯燥的知識點背後究竟隱藏了哪些有趣的事情。

策拉姆的這本書則彌補了我知識的這一空白。

在讀完一本書之後,我總會把書合上,閉上眼睛問問自己,從書中獲得了哪些收穫,書中哪部分知識最讓我記憶深刻。

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我無法將整本書的內容都永遠地保存在記憶之中。

僅說這本《神祗、陵墓與學者》,除去一個個有趣的故事、一位位偉大的考古挖掘者,給我感觸最深的便是「熱情與痴迷給予人的力量」。

由於學識有限,自己一直以為所有的考古挖掘、文字的破譯都是由專業人士去完成的,「門外漢」因缺乏必要的專業背景而無法做得這些事情。

這本書完全「摧毀」了自己這種無知的想法。

許多重要的古代遺址的發掘完全是那些「門外漢」憑著一股熱情實現的。

當然,還需要一定的物質基礎。

在看完這本書,我整理出了下面的表格,以饗讀者:

由於自己的興趣僅僅局限於環地中海地區,因此我並未總結古代印度文明和美洲文明。

從這個簡單的表格中,讀者能清晰地看到很多重要遺址的挖掘者是從事各行各業的人士。

一個典型(可能不恰當)的例子是德國人海因里希·施里曼對特洛伊古城等遺址的發掘。

自幼,施里曼便為《荷馬史詩》所著迷。

當詢問周圍的人史詩中記載的特洛伊古城是否存在,他得到的答案無一不是「不存在」。

儘管如此,施里曼還是堅定自己的想法——這座古城一定存在。

施里曼具有很高的語言天賦,例如他用了六周的時間完全掌握了現代希臘語。

也許施里曼本人也沒有想到,未來的自己居然能掌握(除了母語德語)法語、希臘語、阿拉伯語、拉丁語等多種語言。

年輕的施里曼清楚地意識到如果要實現兒時尋找特洛伊古城的夢想,自己要付出的代價,即需要大量的金錢作為物質基礎。

因此,施里曼暫時抑制住了自己心中對特洛伊的嚮往,從事了商業。

46歲的施里曼已經成為了百萬富翁,在商業領域十分有名氣。

然而,在事業輝煌的時候,他則選擇了放棄商業,去實現自己的夢想。

施里曼挖掘特洛伊所依據的資料很簡單,就是《荷馬史詩》。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古代作家的記載,例如色諾芬、阿里安等。

我們可以想像得到當時的專業考古學家對施里曼會嘲笑的何種地步!但是施里曼堅信這些古代作家的記載不是虛構的,而是真實的。

最終,他用鐵鍬向世人證明了自己是對的。

施里曼不僅僅挖出了特洛伊古城,之後他還發掘出阿特柔斯寶藏等重要遺蹟。

整本書諸如這樣的故事比比皆是。

可以說,很多人對於古代遺址的挖掘、對古文字的破譯完全是憑著那種「說不清道不明」的熱情與痴迷。

不可否認的是,這些非專業人士在對古代遺址挖掘的過程中是缺乏專業知識指導的,這就造成一些不可挽回的損壞。

然而,他們作為「門外漢」正是缺乏專業知識,從而能夠突破條條框框的限制,做出那些專業學者無法做到的事情。

有時,專業的、傳統的知識對人的束縛是強大的。

最明顯的例子便是古埃及象形文字的破譯。

其實,對古埃及象形文字的破譯在商博良之前一直未中斷過,但是人們一直未成功破譯這一古老的文字。

其原因在於學者們破譯象形文字的出發點在於公元4世紀的荷拉波隆的記載。

他在自己的著作中,認為這種象形文字是圖形文字,只能從圖形中去尋找象徵意義。

正是這一錯誤認識左右了之後數世紀的人們對象形文字的破譯。

直到商博良打破這一傳統的認識,堅持古埃及象形文字是「字母」,並最終成功破譯了它!

總之,熱情與痴迷是學術道路上的一盞明燈。

得之,則進;失之,則退。

(本人微信平台號為:輝煌古埃及,歡迎大家訂閱)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當古人在寫文章的時候,他們究竟寫的是什麼?

我們以前上學時候學的那些古文到底是真不是真的?相信咱們中國的學生們沒有幾個不在基礎教育階段為各類文言文所累。要真正弄明白古人到底寫了些什麼,讀了些什麼,其實是一樣是非常艱難的事情。今夜,冷爺(朋...

夏朝如果是傳說特洛伊木馬則肯定是神話

昨天有不少人討論夏朝的問題。一般現在很多人喜歡用西方不少學者的一套論調。夏朝沒有成系統的文字記載,只有甲骨文中的一些片段,同時夏朝沒有大規模的文物出土作為佐證。有西方歷史學家甚至斷言,中國夏朝絕...

對寶藏的執著帶著他發現了特洛伊遺址!

1830年,德國的一位探險家和考古學家,在父親送給他的《世界史圖畫》書中看到了這一畫面。8歲的他被特洛伊的故事所震撼,也被那座古城可能埋藏的寶藏所吸引,他希望有朝一日能夠親自找到它們。他就是亨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