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流失文物回歸傳奇,湖南皿方罍來滬展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由湖南省博物館和上海博物館聯合舉辦的「酌彼金罍——皿方罍與湖南出土青銅器精粹」展於11月18日正式開幕。

本次展覽是湖南省博物館以2014年「皿方罍」回歸這一重大文化事件為契機而舉辦的,共精選了包括皿方罍在內的11件湖南出土著名青銅器珍品。

這也是皿方罍回歸後首次走出湖南展出。

「方罍之王」亮相上博

此次展覽中的11件青銅器精選於湖南發現的300多件商周青銅器中,包括皿方罍在內的大部分展品首次在上海展出。

展品中最重要的皿方罍,具有雄偉的造型,瑰麗的紋飾,是一件舉世無雙的青銅藝術瑰寶。

皿方罍,商末周初,高88厘米,重51.5千克,1919年桃源縣水田鄉茅山峪出土

皿方罍全稱「皿天全方罍」,為目前所見商周青銅罍中體量最大的一件器物,被譽為「罍王」。

據湖南博物館副館長李建毛介紹,皿方罍被譽為「方罍之王」名實相副:首先它的體量是目前所見商周青銅罍中最大的一件器物。

其次它的紋飾也最為精美,集立雕、浮雕、線雕於一身,體現了高超的鑄造技藝。

此次青銅皿方罍借來上海參展之機,也藉助上海博物館的CT掃描儀等新設備進行一番檢測,根據檢測我們對中國古代青銅鑄造技術會有很多新的突破性認識和了解。

而上海博物館與皿方罍的回歸之路也頗有淵源。

1992年,上海博物館老館長馬承源先生在日本收藏家新田棟一家中見到皿方罍器身,確認器身與藏於湖南省博物館的蓋為一套,曾有意促成器、蓋合璧在上海博物館展出,湖南省博物館也將器蓋運至上博,後因故沒有實現。

2001年,新田棟一將皿方罍交美國佳士得公司拍賣,上博曾有意徵集,但被一位法國買家以924萬美元拍得,創下當時中國青銅藝術品拍賣價格之最。

據上海博物館青銅器研究部主任周亞介紹,當時上海博物館的老館長馬承源斷定皿方罍器身與湖南博物館所藏的器蓋為一套的依據為:一、根據它的銘文,它的器蓋銘文和器身銘文的內容基本一致,而且從做器者的名字可以判斷出它們是連在一起;二、根據器蓋和器身的造型特點可以判斷它們是連在一起;三、根據它們的紋樣,皿方罍的獸面紋是比較特別的一種裝飾,這種獸面紋在器蓋和器身上面的體現是一樣的,綜合這幾個特點可以斷定器蓋和器身一定是同一件器物。

也正是基於馬承源館長的這一判斷,開啟了皿方罍回歸之路的起點。

青銅皿方罍曲折回歸路皿天全方罍是商代晚期盛酒器,1919年出土於湖南省桃源縣的一個小山村,該器高88厘米,罍蓋呈廡殿頂形,形狀與蓋式相同。

器蓋刻有「皿天全父乍尊彝」七字銘文;器身則為「皿父乍尊彝」五字銘文。

整器造型雄渾莊重,透出中國青銅器鑄造鼎盛時期的高超技藝和攝人心魄的氣勢。

值得一提的是,皿方罍的輾轉流傳見證了近現代中國文物流失又回歸的傳奇經歷。

皿方罍出土後器身被文物商人購得流失海外,自此身、蓋分離近一個世紀。

早在1928年,這件皿方罍就見諸法國學者George Soulé de Morant之著作,根據其記載,此皿方罍曾輾轉流傳於包爾祿、姚叔來、盧芹齋等20世紀早期知名古董商之手。

「皿天全方罍」原定於2014年3月20日在佳士得紐約舉行專場拍賣,起拍價1000萬—1500萬美元。

此前獲知消息的國內文物收藏機構和私人藏家一直對其報以極大關注。

據當時在現場的周亞回憶,當時所有華人收藏家達成共識,認為應由湖南省博物館優先購藏,即便此意願落空,皿方罍器身也必須回到中國。

很多收藏家發出呼籲,不參與競拍,讓湖南博物館參與洽購,又擔心假如洽購不成功,為防止器身在拍賣場上被海外藏家競得,紛紛做好參與競拍準備。

最終,經湖南省政府、文博機構和民間收藏人士通力合作,促成皿方罍器的成功洽購,歸湖南省博物館永久收藏。

2014年6月,皿方罍器身終於回歸故鄉中國湖南。

身、蓋合一的皿方罍現在已經成為湖南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

湖南出土青銅器為學界關注熱點據周亞介紹,湖南商周青銅器以造型獨特、紋飾精美、鑄造精良著稱於世,此次展覽儘管只展出11件青銅器,但是它比較全面的代表和反映了湖南省出土青銅器的概貌。

除了絕對的主角和亮點皿方罍之外,其它10件湖南出土的青銅器也非常值得關注。

大禾方鼎,商代晚期,高38.5厘米,重12.85千克,1959年寧鄉黃材鎮勝溪村出土

湖南位於長江中游,考古發掘表明,商代早中期來自中原的青銅文化進入湖南,商代晚期開始湖南成為長江以南出土青銅器的主要地區之一。

湖南發現青銅器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南宋時期。

20世紀初以來,湖南出土了許多文化面貌不盡相同、其他地區罕見的各類青銅器。

除了「方罍之王」,湖南還出土過「青銅瓿之王」、「青銅鐃之王」。

據周亞介紹,湖南出土的青銅器兼具中原文化與地方文化交融的特點。

一部分器物在形制、紋飾和銘文方面,均與中原地區青銅器一致,應來自中原;另一部分器物則在造型、紋飾方面,顯現出不同於中原地區的地方風格,既有融合中原青銅器形成新的特點,也有與長江流域其他地區相互聯繫而產生的結果。

比如,皿方罍幾乎是以中原風格為主,在中原地區發現的青銅器上也能夠看到類似皿方罍的器型、紋飾。

而且類似風格青銅器主要出土地在中原地區。

象尊也是混合型文化的青銅產物,但它也是以中原地區文化為主體的,它身上裝飾的獸面紋、龍紋跟我們看到的皿方罍身上的紋飾是類似接近的屬於中原地區(青銅器)常見的裝飾風格。

但是我們在它身上還是能看到地方文化的風格,比如象額一對圓渦狀的卷蛇紋,據說是南方地區常見的昆蟲,這種紋飾在中原地區的青銅器上是絕對看不到的。

象尊,商代晚期,高22.8厘米,重2.8千克,1975年株洲醴陵市仙霞獅形山出土

還有一類是以南方文化為主,兼具中原風格。

比如豕尊,豕尊以野豬形象作為它的器型,翹出來兩個獠牙,但是它身體的前後部分都裝飾有龍紋,這個龍紋主要源自中原地區的。

其上既有中原文化,又有地方文化,所以這也是混合型文化的產物。

豕尊,商代晚期,高40厘米,重19.75千克,1981年湘潭九華船形山出土

至於為何湖南會出土這麼多的青銅重器,周亞認為這也是現在青銅學術界關注的一個熱點。

「我們一些觀點未必和湖南當地的觀點相似,就我個人觀點,它可能對中原青銅文化有一種崇敬和吸收,所以它會把很多東西吸收過來。

比如那件獸面紋瓿,瓿在中原地區是一種盛酒器,但是在湖南就這件獸面紋瓿出土時瓿內貯藏224件銅斧,說明在當地它的功用和在中原地區是不完全一樣的,銅斧在當時可能是作為一種財富或貨幣,有可能是完全將其作為一件儲藏罐來使用。

獸面紋瓿,商代晚期,高42.5厘米,重13千克,1959年寧鄉黃材寨子村寨子山出土

李建毛認為,湖南出土那麼多青銅器,與地方的宗教信仰有關。

「原來一直講楚地好巫,是講楚文化,楚文化也非憑空而來,也是繼承之前,所以湖南應該有對自己神靈的一種格外崇拜,所以用最好的資源(比如青銅)來寄託它對神靈的虔誠。

「從考古學上講,湖南出土的青銅器有一個顯著特點:絕大多數出土于山頂、山坡與河、湖及其岸邊,大多為一件單獨出土, 也就是說它並非在墓葬或遺址中發現,所以過去學術界比較傾向於認為這是當地祭祀禮儀的一種遺存。

」周亞說。

獸面紋鬲,商代晚期,高22.8厘米,重1.6千克,1958年揀選於株洲廢銅倉庫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鑄鼎象物,使民知神奸

青銅器(Bronze Ware)是由青銅合金(紅銅與錫的合金)製成的器具,誕生於人類文明期間的青銅年代。青銅器在世界各地均有呈現,是一種世界性文明的標誌。早的青銅器呈現於6000年前的古巴比倫兩...

兩河流域出土 商代青銅文明

早在史前時期,黃河與長江流域就分別發展出了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地域文化,以兩大流域為代表的南、北方文化,雖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交流,但仍然保持著各自迥然不同的文化傳統及精神信仰。

文物 | 長江黃河流域出土的商代青銅器

商朝的勢力範圍大大超過了夏朝。《史記·吳起列傳》記載商朝疆域「左孟門,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經其南。」商朝疆域,北到遼寧,南到湖北,西到陝西,東到海濱。 除了包括夏所屬長江以北的湖北,河南,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