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懷國學泰斗饒宗頤:50年之內,不會再出第二個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2018年2月6日凌晨,國學泰斗、一代宗師饒宗頤先生在睡夢中安詳逝去,享年101歲。
饒宗頤先生與錢鍾書並稱「南饒北錢」,而錢鍾書先生稱他是「曠世奇才」;
他與季羨林並稱「南饒北季」,而季羨林先生說「他是我心目中的大師」;
金庸說,有了他,香港就不是文化沙漠。
饒宗頤先生
學術界稱他為「國際矚目的漢學泰斗」、「整個亞洲文化的驕傲」、「當今漢學界導引先路的學者」,
他是「世界中國學貢獻獎」獲得者,亞洲首位獲頒法蘭西學院外籍院士榮銜的漢學家,同時也是被譽為「西方漢學的諾貝爾獎」的「儒蓮漢學獎」獲得者。
在當代中國,饒宗頤先生是碩果僅存、絕無僅有的百科全書式的古典學者,可以說是最後貫通中國文化的一代宗師。
許嘉璐先生甚至斷言:「他是中國傳統文化呈現於20世紀的最好典型。
我可以說:「50年之內,不會再出第二個他!」
治學經歷:我的求知慾太強了
饒宗頤先生的治學經歷,坐標意義重大的是——潮州的根基、香港的機遇、海外的成就,而貫穿始終的是,百年來這位學人強烈的求知慾、專研的專注力。
他曾說,「我的求知慾太強了,這個求知慾吞沒我自己。
」
潮州的根基
1917年生於潮州首富之家,其祖父有四兄弟,每人都開了發行錢票之銀莊,饒家三代都是潮州首富,也是文化世家。
其父親饒鍔的藏書樓「天嘯樓」是粵東最大的藏書樓,藏書十萬餘卷。
他自小在那裡一邊讀書,一邊玩,中國書籍的基本種類早就了解,對文史典籍更是爛熟於胸。
饒宗頤父親交往的都是當地文化人,成立了詩社,經常在後花園吟詩作對,切磋學問,這其中有後來在中山大學任教的著名教授詹安泰。
由於家族文化的薰陶和耳濡目染,饒宗頤從小便擁有了大多數人望塵莫及的學習條件,當其他孩子都步入學堂讀書的時候,饒宗頤感覺學校教的「太膚淺」,他寧願獨自一人躲進天嘯樓里自學。
他在18歲就完成了父親未完成的著作《潮州藝文志》,至此開始了學術之路。
一個連初中都沒畢業的少年,非學院派,也非西洋派,靠著家庭濃厚的文化薰陶、不斷自學成長為學富五車的世界漢學大師,這也就是中國文化史上獨特的現象。
饒宗頤先生自己給出了答案,
「因為大學能夠學到的只能是一兩個門類,但是父親給我打開的是天空、建立的是基礎是無科不修,按照中國傳統的做學問方法,其實是文史哲相通,文中有史,史中有哲,哲中有文。
」
香港的機遇
1938年,在中大中文系教授詹安泰的舉薦下,饒宗頤被聘為中山大學研究員。
當時廣州已為日軍占領,中山大學被迫遷往雲南澄江。
饒宗頤決心繞道香港前往雲南,不料途中染上瘧疾,滯留香港。
饒宗頤後來常說留在香港是他命中的緣分,因為那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場大病,自此他的命運發生轉折。
他輔助著名出版家王雲五編一本八角號碼的《中山大辭典》,他第一次接觸到許多經文的甲骨書,從此開始對古文字產生興趣,並研讀大量的經史子集。
幫葉恭綽收集清詞,編《全清詞鈔》,對詞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為後來的詞研究打下基礎。
從1952年在香港大學中文系任教,近20年的時間,他以香港為第二故鄉。
這一時期,他對敦煌學、甲骨學用力最勤。
因為各種戰亂和政治運動並未中斷他的學術研究,他甚至接觸到海外漢學研究。
海外的成就
1954年夏天,饒宗頤到東京大學講授甲骨文。
京都大學有數千片來自中國的甲骨文,但當時日本學者並沒有引起重視。
饒宗頤等人在羅振玉的帶領下開展研究,後來撰寫了《日本所見甲骨錄》,開風氣之先。
後來,他又在法國、義大利等地,陸續尋找流失到海外的甲骨文,一一加以研究。
1959年,饒宗頤終於出版巨著《殷代貞卜人物通考》,這部書以占卜人物為綱,將占卜的大事融會貫通,全面地展現了殷代歷史的面貌。
此書一經出版,共有13個國家和地區發表評論,並加以推介,在中外學術界影響巨大。
因為這部著作的發表,1962年法國法蘭西漢學院將「儒蓮漢學獎」頒給了饒宗頤,這個獎項被譽為「西方漢學的諾貝爾獎」。
也因此,饒宗頤與羅振玉、王國維、郭沫若、董作賓並稱為「甲骨五堂」。
他的足跡遍布五大洲,他先後在新加坡大學、印度班達伽東方研究所、法國科研中心、法國遠東學院、美國耶魯大學研究院、日本京都大學、九州大學從事講學或研究。
要考證甲骨文,他就去日本。
想要研究敦煌學,他便去法國。
要研究梵文,他就去印度。
從一個領域跨到另一個領域,且在許多領域做出了開創性的成績。
治學成就:我是一個無家可歸的遊子
饒宗頤先生的研究領域,幾乎涵蓋國學的所有領域,根據他自己的歸納,其著述可分為:敦煌學、甲骨學、詩詞、史學、目錄學、楚辭學、考古學(含金石學)、書畫等八大門類。
很難把他歸到哪一家,他曾幽默地說,「我是一個無家可歸的遊子」。
他出版著作六十餘部,著述3000萬言,僅《20世紀饒宗頤學術文集》浩浩十二卷,就達1000多萬字。
他通曉英語、法語、日語、德語、印度語、伊拉克語等六國語言文字。
其中梵文、古巴比倫楔形文字,在其本國亦少有人精通,而饒宗頤先生卻能通乎異國「天書」。
此外他還精通古琴,是撰寫宋、元琴史的首位學者,他善於詩賦,書畫作品更是清逸飄灑、自成一家。
饒宗頤先生評龔自珍:「定庵喜奇詭」,「於道咸間,異軍蒼頭突起」(《龔定庵集書後》),這恰也是他的夫子自道。
饒宗頤先生治學長於開風氣、出奇兵,在許多陌生的領域開荒播種,展現出極強的治學原創力。
比如——
目錄學上,率先編著詞學目錄、楚辭書錄等;
治楚帛書之第一人;
率先把印度河谷圖形文字介紹到中國;
研究敦煌本《老子想爾注》之第一人;
研究《日書》之第一人;
在南國學人中,是第一位翻譯、介紹、研究《近東開闢史詩》的學者;
率先編著殷代貞卜人物通考;首次輯《全明詞》;
首次編錄新馬華人碑刻,開海外金石學之先河;
首次研究敦煌白畫;在日本東京出版《敦煌法書叢刊》,亦為首創;
首論南詔禪燈系統……
以上的列舉還遠遠不夠,下面這些是僅早年學人統計,並經饒公確認過的內容:
▼
(一)上古史、甲骨文
最早在國際學術會議上提出「禮經」的問題(1986年);
將殷禮與甲骨文聯繫起來研究之第一人(1959年);
系統研究殷代貞卜人物之第一人(1959年);
講巴黎所藏甲骨、日本所藏甲骨之第一人(1956~1957年);
研究仰天虎楚簡之第一人(1954年);首次將陶文+證明為「羊」的象徵(1990年)。
(二)文學藝術史
講敦煌本《文選》、日本鈔本《文選》五臣注之第一人(1956年);
撰寫宋元琴史之第一人(1960年);
首次將敦煌寫本《文心雕龍》公諸於世,並撰作第一篇研究論文(1963年);
首次提出劉勰文藝思想受佛教影響(1963年);
首次研究陸機《文賦》與音樂之關係(1961年);
首次在古代文論研究中揭出「勢」的範疇;首次從文獻根據上揭示韓愈詩歌受佛經文體影響(1963年);
研究敦煌寫卷書法之第一人(1959年);
講詞與畫關係之第一人(1974年);
講中國藝術史上墨竹刻石之第一人(1974一九七四年);
介紹、研究潮州瓷之第一人(1955年)。
首次證明中國繪畫史上吳韋發明指畫在高氏之前(1985年);
利用秦簡首次證明"納音"與"五行"之關係(1985年);
首次將《磐古圖》的年代推到東漢(1986年)。
(三)宗教史、中外文化交流史
首次提出「海上絲綢之路」一概念(1974年);
首次利用日本石刻證明中日書法交流源自唐代(1980年);
利用一詞牌《穆護歌》參見火襖教史實之第一人(1978年);
利用吳縣玄妙觀石礎,講道教變文之第一人(1974年);
首次據英倫敦煌卷子講禪宗史上的摩訶衍入藏問題(1964年);
講有關越南歷史的《日南傳》之第一人(1969年);
首次提出六祖出生地(新州)(1989年);
首次從牙璋提示古代中國通往東南亞之路的可能性(1994年)。
(四)地理學、地方史、文獻目錄版本學
辨明新加坡古地名以及翻譯名之第一人(1970年);
在中國現代的地方學編纂史上,首開現代科學編纂體例(1949年);
首次提出「楚文化」(1970年)、「吳越文化」(1971年)作為學科名;
講《太平經》與《說文解字》關係之第一人(1972年);
首次考證《說郛》很早的一個本子,並譯成法文(1966年);
利用《太清金液神丹經》講南海地理之第一人(1970年);
講金趙城藏本《法顯傳》之第一人(1974年);
利用中國文獻補緬甸史之第一人(1975年);
講敦煌批流年書之第一人(1979年)。
饒宗頤先生的學問如此博雜,奇特,千萬不要認為他是旁門左道的高手,他的學問通大義、識大體、立根本。
可以說是「酌奇而不失其真」,「執正以馭奇」。
首先,他雖學貫中西,卻靈根自植,反對強中學以就西學,反對以外國名詞輕率安在中國學問的頭上。
最有代表性的是他《歷史家對薩滿主義應重新作反思與檢討——「巫」的新認識》一文,明確指出:
「魔法絕不等於宗教,殷周有他們立國的禮制,巫卜只是其龐大典禮機構中負責神事的官吏。
巫,從殷以來成為官名,復演變為神名。
」
更具體地指出:「巫咸是殷的名臣,……在屈原心目中,巫咸應是一位代表真理的古聖人。
和巫術毫不相干。
」
饒先生對屈子與巫咸關係的分析,比起某些甚而認屈原本人為巫師的昏話,要平實、可靠、清醒得多。
其次,尊經重道,不樹新義以非古史。
饒宗頤先生青年時代是深受古史辨派影響,由疑古,轉向信古、釋古。
敬惜古義,應順著中國文化的脈絡講清楚中國文化。
史識不僅是一個真正的史學家最為可貴的品質,而且是一個國學大師的基本條件。
近現代學人中,熊十力先生、梁漱溟先生、馮友蘭先生,作為思想家,無愧為第一線的人物;但作為國學大師,則在史識方面,有慊然不足之憾。
對於歷史文化的博大通識,應是饒宗頤治學的一個重要特點。
由於他語言工具好,尤長於上古思想史文化史的考論。
他的撰成於七十年代末的兩篇長文《天神觀與道德思想》《神道思想與理性主義》以及更早撰成的《王道帝道論》《稽古稽天考》《大同釋義》,可視為一組有關聯的上古史論禮,其主題正是揭示中國歷史文化源頭的文化理想與社會結構性格,意義十分重大。
饒公的史識,有時超出中國史學問題之外,他終能以其深厚的歷史語言文化素養,站在世界比較文化史的立場看問題。
珍視中國文化、傳承中國文化的擔當
國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國學閱讀的重要意義曾被前輩描述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國學大師季羨林曾說:「中國可以成為一個經濟大國,也可以成為一個科技大國,但最根本的,中國還是一個文化大國。
對於本民族文化的珍視是一個國家屹立千年的基石。
根深才能葉茂。
」
而饒宗頤先生曾說:「國學是中國人的文化精華和寶庫,蘊含著先哲道德關懷與睿智的核心精義。
而21世紀將是中國踏上『文藝復興』的年代。
我們要重新塑造中華民族新時代的聖經。
」
他本人對中國文化的傳承、中國文化的普及做了許許多多的貢獻,他曾談及自己的夢想,就是中華文化的復興。
他說,「現在都說中國夢,作為一個文化研究者,我的夢想就是中華文化的復興。
文化復興是民族復興的題中之義,甚至在相當意義上,民族的復興即是文化的復興。
」
他希望國學作為學術,不僅是學者少數人的學問,更希望大眾能從中找到人生的智慧、心靈的慰藉。
他認為中國人的思想啟蒙,大多源於傳統經典傳承的樸素道理,大眾重新閱讀國學,詮釋經典,有著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他在垂垂暮年,擔任「中信國學大典」的主編,進行古籍原典的選編、導讀與註解。
這套由饒宗頤先生主編,領銜香港、台灣、大陸、海外70餘位專家學者,於2013年8月上市,歷時5年導讀註解,完成了4輯50冊的出版工作。
堪稱最具國際視野的國學經典叢書,將為處於變革中的當下中國社會和中國人帶來超越時代和融會中西的思想文化盛筵。
中信國學大典即香港中華書局於2012年重磅推出的「新視野中華經典文庫」的簡體版,由中信出版社獨家引進版權,重新審讀校對,重新設計裝幀,以全新的面貌呈現於大陸讀者眼前。
全套共50分冊,收羅了對中國思想文化影響最為深遠的哲學經典,最具代表性的史地著作、文學作品、啟蒙讀物、政論、遊記、隨筆等共計55種。
叢書編寫陣容強大,除饒宗頤先生擔任主編,還包括陳萬雄、陳耀南、陳鼓應、單周堯、李焯芬、鄭培凱等先生組成強大的學術主創團隊,以及香港、台灣、大陸、海外70餘位專家學者。
這支編寫隊伍既有深厚的學術功底,又深具國際視野及現代眼光,不僅保證了整套書的編寫質量,更深化和提升了全球化背景下的國學經典的意義和價值。
中國文化的一代宗師已逝,但他留下來的著作,這套值得信賴的經典國學讀本,這套囊括國學完整主題的經典,將傳承著他的精神,繼續引導我們靠近我們的傳統文化。
相關書籍推薦
學術主創團隊
主編 饒宗頤
著名學者,被世界多所著名大學聘為榮譽教授。
縱橫經史子集,兼及中外,精通詩詞、書畫、古樂,通曉梵文、英文、法文、德文、日文等六種外語,已出版專著六十餘種,發表論文四百餘篇,長期引領國際漢學研究的潮流,曾榮獲號稱「西方漢學之諾貝爾獎」的「儒蓮獎」。
編委會成員陳萬雄 陳耀南 陳鼓應 單周堯 李焯芬 鄭培凱
陳萬雄:現任聯合出版(集團)有限公司總裁。
曾任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總經理兼總編輯。
陳耀南:香港大學哲學博士。
曾任職香港大學教授、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高級講師、台灣中興大學中文系教授、中正大學中文系教授。
現居澳洲。
陳鼓應:1935年生,福建長汀人。
台灣大學哲學系及哲學研究所畢業。
曾任台灣大學哲學系和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主編《道家文化研究》學刊。
單周堯:現任香港大學中文學院明德教授、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院士、南開大學客座教授、廣州中山大學名譽教授、東北師範大學名譽教授。
李焯芬: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
業餘擔任香港福慧慈善基金會會長,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理事會主席,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館長。
鄭培凱: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副修歷史。
1970年負笈美國,主修中國與歐洲思想史,及後獲耶魯大學歷史學哲學博士。
曾任教於衛斯理大學、紐約州立大學、耶魯大學及紐約佩斯大學,現為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主任兼教授。
叢書特色
總體而言,《中信國學大典》內容上更加別具匠心,解析賞評深具國際視野,導讀注釋富有哲理,校對審讀更加細緻,裝幀形態時尚而內斂,從內容到形態上都是精心打造的質量上乘之作,令這套叢書成為近年來國學熱帶動下的國學圖書中一套里程碑意義的國學經典,達到一個新的高度,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
這套叢書具有如下特色:
1、權威性強——集結兩岸三地空前陣容,獨一無二的權威創作團隊,國學泰斗饒宗頤主編,全球漢學界的頂尖學者傾力打造,編寫隊伍既有深厚的學術功底,又深具國際視野及現代眼光,開創了以現代眼光、世界眼光、未來眼光來撫慰人心的摩登新國學。
2、具時代特色——內容注重結合海內外的社會現實,挖掘古代文化經典的當代意義,拉近古代經典與現實生活的距離,既具啟發性,又有親近感;堪稱「浮躁社會的醒世箴言,迷茫心靈的治癒良藥」。
3、導讀及譯文通俗易懂、可讀性強,適合一般大眾閱讀,便於普及,加插情境圖幫助理解作品內容,並收圖文並茂、輕鬆閱讀之效果。
老少皆宜,修身必讀、學習必備。
4、導讀、原典、注釋、譯文、賞析與點評、名句索引、插圖等一應俱全,解讀全面專業權威。
真正讀懂偉大思想、受益一生。
5、雙色印刷,裝幀典雅,用紙考究,附全彩閱讀指南,是饋贈佳品、傳世國學典藏。
內容分類
《中信國學大典》共50分冊,體量龐大,為方便讀者分類閱讀,我們將50冊書按照內容進行分類,共分為文學經典、諸子百家、歷史地理、哲學宗教4輯。
具體分類如下:
01輯 中信國學大典:文學經典(12冊)
《詩經》 陳致導讀;陳致 黎漢傑 譯註
《楚辭》 陳煒舜 導讀及譯註
《唐詩三百首》 康震 陳珀如 導讀及譯註
《宋詞三百首》 康震 向鐵生 導讀及譯註
《元曲三百首》 向鐵生 康震 導讀及譯註
《古文觀止》 黃坤堯 導讀及譯註
《世說新語》 陳岸峰 導讀及譯註
《徐霞客遊記》 鄭培凱 導讀及譯註
《夢溪筆談》 馮錦榮 導讀;馮錦榮 林學忠 陳志明 譯註
《搜神記》 賴慶芳 導讀及譯註
《東坡志林》 梁樹風 導讀;王晉光 梁樹風 譯註
《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 區志堅 導讀;李逸安 譯註
02輯 中信國學大典:諸子百家(14冊)
《論語》 陳耀南 導讀;張燕嬰 譯註
《孟子》 黃俊傑 導讀;萬麗華 藍旭 譯註
《老子》 陳鼓應 蔣麗梅 導讀及譯註
《莊子》 陳鼓應 蔣麗梅 導讀及譯註
《墨子》 李賢中 導讀及譯註
《孫子兵法》 王宏林 導讀及譯註
《韓非子》 陳耀南 導讀;陳秉才 譯註
《大學·中庸》 劉桂標 方世豪 導讀及譯註
《荀子》 方世豪 導讀及譯註
《管子》 趙善軒 導讀;趙善軒 李安竹 李山 譯註
《列子》 梁萬如 導讀及譯註
《鬼谷子》 曾財安 導讀及譯註
《商君書》 梁萬如 導讀及譯註
《呂氏春秋》 何志華 導讀及譯註
03輯 中信國學大典:歷史地理(12冊)
《左傳》 單周堯 許子濱 導讀及譯註
《戰國策》 陳岸峰 導讀及譯註
《史記》 馬彪 導讀及譯註
《漢書》 馬彪 導讀及譯註
《後漢書》 馬彪 導讀及譯註
《三國志》 張偉保 導讀及譯註
《資治通鑑》 張偉保 導讀及譯註
《鹽鐵論》 趙善軒 導讀;趙善軒 耿佳佳 譯註
《貞觀政要》 羅永生 導讀及譯註
《山海經》 黃正謙 導讀及譯註
《水經注》 張偉國 導讀及譯註
《人物誌》 關瑞至導讀;關瑞至 梁滿倉 譯註
04輯 中信國學大典:哲學宗教(12冊)
《周易》 周錫 導讀及譯註
《禮記•孝經》 劉志輝 導讀;劉志輝 胡平生 陳美蘭 譯註
《心經•金剛經》 凈因法師 導讀及譯註
《凈土三經》 凈因法師 導讀及譯註
《六祖壇經》 凈因法師 導讀及譯註
《黃帝內經》 蘇晶 袁世宏 導讀;蘇晶 袁世宏 姚春鵬 譯註
《孔子家語》 潘樹仁 導讀及譯註
《顏氏家訓》 李小傑 導讀;檀作文 李小傑 譯註
《淮南鴻烈》 潘樹仁 導讀及譯註
《傳習錄》 吳震 孫欽香 導讀及譯註
《近思錄》 楊祖漢 導讀;楊祖漢 許惠敏譯註
《圍爐夜話》 何淑宜 導讀及譯註
《中信國學大典》
饒宗頤 主編丨2013~2018年
購買詳情,請點擊「閱讀原文」
-End-
編輯:劉葉喬 2018.2.7
近期新書一覽,點擊書封即可看到有關內容!
國學大師饒宗頤去世,一個時代的結束
2月6日,101歲的國學大師饒宗頤在香港辭世。許多人或許並不了解他的學問,卻不可能沒有聽過他的名字。饒宗頤被稱為「業精六藝、才備九能」,作為著名的歷史學家、文學家、哲學家、古文字學家,先後與錢鍾...
國學大師饒宗頤先生今日凌晨去世,享年101歲
國學大師饒宗頤於2018年2月6日凌晨去世,享年101歲。澎湃新聞從饒宗頤家屬方確認了這個消息。去年8月,饒宗頤剛剛過完百歲生日。饒宗頤出生於1917年8月9日,字伯濂、伯子,號選堂,又號固庵,...
國學大師饒宗頤去世,生前與季羨林齊名,錢鍾書稱其為曠世奇才
文 雨歸2月6日凌晨,國學大師饒宗頤去世,享年101歲。饒宗頤是當代著名歷史學家、考古學家、文學家、經學家、翻譯家、教育家和書畫家。他精通英、法、日、德等多國語言文字,並通曉梵文、巴比倫古楔形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