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力主挖掘定陵,造成了災難性的後果 不思悔改仍想挖秦始皇陵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1955年,時任中科院院長郭沫若、文化部部長沈雁冰、北京市副市長吳晗等人聯名上書國務院,建議挖掘明十三陵的長陵。

長陵是明成祖朱棣的陵墓,在他那個時代,鄭和六下西洋,帶回來的珍寶不計其數,且著名的《永樂大典》極有可能就在那裡面。

但是經過實地調查,專家組認為,為了穩妥起見應該先選一陵試掘,有了經驗後再挖掘長陵。

又因為定陵寶城西南隅封土圍牆頹壞,露出券門,為挖掘地宮提供了一定線索,最後就決定先挖掘定陵。

但是以中國當時的文物保護手段而言,這無異於一場災難。

雖然定陵出土了很多珍貴的文物,但在定陵地宮打開的一瞬間,更多的塵封了數百年的絲織品和珍貴字畫立刻氧化,還沒等採取措施便灰飛煙滅。

考古組為了迎接上級領導檢查工作,在打掃衛生時將萬曆皇帝和兩位皇后的棺槨扔下了山崖。

而他們的屍骨也在之後的著名運動中被人挫骨揚灰。

定陵的失敗並沒有讓郭沫若放棄長陵,1965年,郭沫若等人再度提出挖掘長陵,遭到否決。

1958年,陝西乾縣一個工程隊在乾陵附近開山採石,無意間炸出乾陵墓道口。

一直心有不甘的郭沫若聽到這個消息後,異常興奮,因為史上最著名的《蘭亭集序》就可能在這裡。

當天夜裡他就開始寫《乾陵發掘計劃》,向有關部門提出發掘乾陵的計劃,不過依然被拒絕了。

不過乾陵並不是郭沫若的終極夢想,他的終極夢想在臨潼,是那個被人俑守護了兩千多年的秦始皇陵。

好在國家吸取了定陵的教訓,堅決拒絕了他的請求,在定陵之後,國家也再沒有發掘任何一座帝陵。

如今永垂不朽的郭沫若同志的墓卻要這樣保護起來,這是在怕什麼呢?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