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中國最神秘的千年古墓,逃過數劫卻差點兒毀在郭某手中!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歡迎您關注我們,為您帶來新視角新體驗。
各位親愛的讀者,大家下午好!昨天子淵發了一篇關於中國三大神秘陵墓的文章,有一些朋友問筆者為何不寫秦始皇陵,難道不夠神秘嗎?當然不是,秦始皇陵的神秘之處實在是道不盡說不完,囿於篇幅有限,子淵特地將其單獨列出撰寫,希望大家喜歡,也歡迎大家在底部評論區交流討論。
如果要說中國那位帝王的陵墓最有名,我想大家都會想到秦始皇陵。
有一個說法筆者覺得很有意思,我國歷史上知名度比較高的皇帝都有兩個顯著特點,那就是生前折騰別人,身後被別人折騰。
這一句話在這位千古一帝身上顯然也適用。
在西安東30公里就是驪山北麓——秦始皇陵的所在地。
高大的陵冢在眾多峰巒的環繞中雨驪山融為一體,俯視著從面前流過的渭水。
在1974年的春季,臨潼縣一位村民在打井時發現了名揚世界的秦陵兵馬俑,然而陵區的重要部分——秦陵地宮仍然深埋於地下,一直誘惑著那些充滿好奇心的人,大家都想知道秦始皇陵打開後可以解決哪些傳說和謎團。
第一個也是最大的謎團就是秦陵地下部分的整體規模和構造,根據司馬遷在《史記》中的記載:
始皇初繼位,穿治驪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滿之。
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
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太史公如此不吝筆墨,向我們詳細描述了秦陵地宮的奢華大氣,70餘萬人為此日夜施工,地宮的深度穿過了地下的三層泉水,無數奢華的珍奇之物永遠陪葬其中,寶物旁邊則有防止後人盜墓的弓弩機關。
地宮中挖掘了大小不一的溝渠並灌入水銀,作為這個地下世界的江河湖海,地宮頂部經過精心裝飾宛如星空,地上則繪製有九州大地的詳細地圖。
整個地宮中有用鮫人(據相關學者考證,古代傳說中的「鮫人」應為蘇祿群島土著居民)油脂製成的長明燈,似乎永遠也不會熄滅。
埋藏有如此數量的秦始皇陵自然吸引了無數盜墓賊的目光,並且許多人也確實是邁出了這一步。
根據史書的記載,秦始皇陵先後經歷了數次較大規模的破壞,現代考古人員在秦陵的部分陪葬坑中找到了盜掘的痕跡,發現了許多被火燒過的土壤和木材,那秦陵地宮是否有人進入呢?
根據《史記》的記載,考古人員對秦陵地宮附近區域進行了水銀含量檢測,果然發現有大量水銀存在,同時這也證明了地宮的完好無損。
畢竟大家都知道水銀極易揮發,如果有人打了一個進入地宮的盜洞,那麼水銀早就揮發得一乾二淨了。
雖然秦陵逃過了數千年的劫難,卻差點兒倒在郭沫若手中。
筆者在昨日的文章已經提到,吳晗、郭沫若等人在1955年聯名上書請求發掘朱棣的長陵,該計劃被批准後由於長陵的墓道難以找尋便改為挖掘萬曆皇帝的定陵。
這位「大文豪」成功滿足了自己的好奇心,主持並參與了發掘工作,不過由於保護技術的欠缺,出土的數千件珍貴文物被破壞,造成了極其嚴重的後果。
然而始作俑者之一的郭沫若並未吸取教訓,反而不久之後再次申請發掘長陵,不過直接被周總理駁回了。
碰了釘子的郭沫若在聽說陝西省計劃發掘秦始皇陵和乾陵後激動不已,因為後者之中可能藏有王羲之真跡,而他對其是充滿著興趣的。
於是郭沫若提出發掘秦陵和乾陵,還詳細羅列了發掘的種種好處——這些陵墓就算不挖掘也要耗費人力物力維護,進行挖掘有利於考古發現與科學研究,有利於提升我國形象,還可以極大程度豐富中華文明的實際內涵。
周總理很清楚定陵發掘所引起的嚴重後果,鄭重表示十年之內不得發掘任何帝王陵墓。
總理的這番表態日後成為了我國針對帝王陵墓發掘一事的基本政策,在相關技術條件還未完全成熟前,不挖掘才是對文物最好的保護。
至於現在,想要發掘秦始皇陵需獲得國家層面與教科文組織的雙重批准才可進行,這或許算是一個好消息,就算當代再出現幾個郭某也無法給秦陵掀起什麼風浪。
中國最神秘的千年古墓,因有大量水銀存在逃過數劫,至今保存良好
如果要說中國那位帝王的陵墓最有名,我想大家都會想到秦始皇陵。有一個說法筆者覺得很有意思,我國歷史上知名度比較高的皇帝都有兩個顯著特點,那就是生前折騰別人,身後被別人折騰。這一句話在這位千古一帝身...
郭沫若本是一文人,為何熱衷於挖墳掘墓,終極夢想是秦陵
早年的郭沫若確實是能文能武的全才,人稱「孔夫子掛腰刀」,寫過很多不錯的文集,然而解放後,身為中國科學院主任,歷史研究所所長,卻把自己的大多精力放在了考古探墓上。
中國最詭異陵墓,三大謎團邪氣籠罩!2000年來無人敢盜!
在中國考古學界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不主動發掘帝王陵墓」。帝王陵墓中含有大量的歷史文獻和珍貴的文物,對人們了解歷史有著極高的參考價值,卻為何不能發掘?
郭沫若想挖誰的墓被周總理拒絕?
提起郭沫若,除了風流才子名震江湖外,其還喜歡做一件事,那就是挖墳掘墓,尤其是對古代帝王的墓幾乎到了痴迷的地步。 解放後,身為中國科學院主任,歷史研究所所長,郭沫若把自己的大多精力放在了考古探墓上。
郭沫若請求挖秦始皇、武則天的陵墓,周總理一句話否決
郭沫若是我國著名的詩人、歷史學家。他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開創了中國唯物史觀學派,證明了中國同樣經歷過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除了進行理論性的歷史學研究外,郭老還對考古非常有興趣,他一直想把...
此皇陵41年無人敢挖!有專家預算,如挖掘每年可收25億元門票
導語:秦始皇陵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嬴政(前259—前210年)的陵寢,中國第一批世界文化遺產、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一批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城東5公里處的驪山...
秦始皇墓為什麼不挖,為何不敢挖秦始皇的墓?
上世紀50年代,也就是解放後不久,我國文化界大佬郭沫若和吳晗等人打報告請求發掘明十三陵,最初的計劃是發掘朱元璋的兒子、永樂皇帝朱棣的陵墓——長陵。儘管發掘計劃遭到了夏鼐等考古學家的反對,但最終周...
郭沫若一心想挖帝王陵,周總理送給他九個字,精闢之極!
郭沫若是我國著名的詩人和歷史學家。他早年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開創了中國的唯物史觀學派。但是後人對他的評價一直褒貶不一,有人認為他是偉人,有人卻覺得他很平庸。有人認為他是敢於創造的天才,有人認為他...
郭沫若一心想挖帝王陵墓,結果造成了我國考古史上的最大悲劇
說起郭沫若,大家對他的評價一般褒貶不一。有人說他是魯迅之後中國最厲害的文學大家,也有人說他是文壇「變色龍」。不過郭沫若的一大癖好至今是坊間熱議的焦點,他本人非常喜歡挖墓,結果還釀成了我國考古史上...
郭沫若提議繼續挖掘秦始皇陵,上級及時遏制,別再動帝王陵!
明定陵建於1584~1590年,坐落在大峪山下,位於長陵西南方,是明代第十三帝神宗顯皇帝朱翊鈞的陵墓,陪葬的還葬有他的兩個皇后。如今,它最出名的一個身份就是明十三陵中唯一一座被發掘了的陵墓。
身為中科院首任院長的郭沫若一生挖了多少陵墓?
郭沫若挖了多少陵墓郭沫若是我國著名的詩人、歷史學家。他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開創了中國唯物史觀學派,證明了中國同樣經歷過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除了進行理論性的歷史學研究外,郭老還對考古非常...
郭沫若發掘這座皇陵,結果文物一件也沒保存下來
大家都知道,我們想了解歷史,除了可以觀閱歷史遺留下來的史書外,還可以去現在博物館裡面存放文物中進行觀閱,說到文物,那我們就得提到帝王古墓。現在很多文物曾經都是從一些帝王墓葬裡面發掘出來的,這得奈...
盤點歷史帝王皇陵之最:秦始皇陵最雄偉,武則天的最難挖
皇帝作為古代的最高領導人,駕崩後皇帝的陵墓也是一項龐大的工程,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有的還要拉活人陪葬,陵墓中埋葬的更有數不盡的金銀財寶,歷史上也有不少掘墓賊對此趨之若鶩。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歷史...
郭沫若為什麼熱衷皇陵挖掘,原來有這麼些原因
說起郭沫若,大家對他的評價一般褒貶不一。有人說他是魯迅之後中國最厲害的文學大家,也有人說他是文壇「變色龍」。郭沫若還是一位考古學家,歷史學家。其在甲骨文上的造詣,更是很難有人一整高低,為中國科學...
到底什麼原因使國家從此定下了不可能輕易發掘帝王陵的規定
眾所周知,1965年4月在郭沫若和吳晗等人的建議下,考古人員開始了對明十三陵定陵萬曆皇帝朱翊鈞和兩位皇后的陵墓開始了挖掘,定陵出土了3000多件珍貴文物,雖然為史學界明朝提供了實在的器物,但是卻...
郭沫若力主發掘定陵,製造了史上最大考古悲劇,參與人員離奇死亡
定陵是明十三陵之一,位於北京昌平,是萬曆皇帝的陵寢。定陵是我國唯一一座被考古學家主動發掘的帝王陵墓,於1956-1958年間被發掘。提出明代帝陵發掘計劃的,是著名歷史學家郭沫若、吳晗等人。
萬曆皇帝的墓都挖了 為什麼不挖秦始皇的墓
1958年,官方將發掘定陵的消息公之於眾,這一爆炸性的新聞立刻震驚世界,好奇的人們紛紛猜測地宮裡到底發現了哪些不可思議的寶貝。同一年,定陵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吸引了無數遊客。直到今天,明十三陵,...
中國古代的陵墓,通常有哪些機關暗器?
中國人講求死後入土為安,但人性是存在著貪婪的,因而在中國的墓葬中,關於盜墓和反盜墓之間的拉鋸戰一直在持續,盜墓者們衍生出了自己的盜墓技術,而防盜者也同樣衍生出了防盜技術,在中國古代墓葬中,很多墓...
秦始皇陵為何至今無人敢挖,帶你揭開諸多秦始皇陵的驚天迷團!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稱帝的皇帝,秦始皇時期統一了中國,同時也為中國創造了許多佳績,故被後人稱為千古帝王。圍繞著秦始皇的諸多謎團也讓後人不斷探索猜測,但最吸引認的還是他的陵墓——秦陵。他在執...
秦始皇陵墓為什麼到現在都不敢挖,也沒有被盜?
秦始皇陵已經被風吹雨打得更本不像一座皇陵,土層加厚,讓一些摸金校尉洛陽鏟打不到。而且秦始皇陵占地陵園總面積為56.25平方公里(相當於7,8個故宮的大小),沒有一萬人去一寸一寸的找,很難找到地宮...
郭沫若力主挖掘定陵,造成了災難性的後果 不思悔改仍想挖秦始皇陵
1955年,時任中科院院長郭沫若、文化部部長沈雁冰、北京市副市長吳晗等人聯名上書國務院,建議挖掘明十三陵的長陵。長陵是明成祖朱棣的陵墓,在他那個時代,鄭和六下西洋,帶回來的珍寶不計其數,且著名的...
20世紀令人痛心的考古發掘,郭沫若製造中國考古史上最大災難
有一種考古的痛叫「明定陵考古發掘」,1956年,郭沫若和時任北京市市長的吳晗等人,力主發掘十三陵中的明長陵(成祖朱棣的陵墓),當時就有很多人反對,因為中國的考古學是從1921年的周口店遺址發掘開...
定陵後郭沫若再提開秦始皇陵,上級定下規矩不能再碰皇帝墓!
「一夕廬山宿美廬,美其合二而一乎!」此乃我國近現代歷史上著名的詩人郭沫若的作品,他不僅僅是詩人,而且在歷史、考古、戲劇等方面也頗有建樹,是聞名遐邇的歷史學家、考古學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