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專家古墓發掘17塊石板,為何如今滿是悔恨?30年後石板成國寶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專家曾經發掘的17塊石板是極具歷史研究價值的瑰寶,本來是一件非常令人欣喜的事情,可是當時參與挖掘研究的專家都非常悔恨,這是為什麼呢?

1982年,甘肅省的一個小鎮在興修水利的時候發現了很多青色的石磚,工地上的領導意識到事情的重要,當機立斷報告給了市博物館。

於是考古人員來挖掘,果然掘出了一座古墓來。

墓中有金釵、釉陶燭台、雞首瓶、銅鏡等珍貴文物,還有一個很大的石棺床被17塊石屏風圍著,但是棺材和屍骨都已經腐爛。

17塊石板卻絲毫沒有被腐蝕,而且上面的壁畫反覆艷麗,沒有褪色,還能清楚地看出畫中的內容!因為這座古墓已經被盜墓賊光顧過,加上石屏風在歷史中沒有什麼記載,所以專家們都沒有把它放在心上,並把17塊石屏風放置在了博物館的倉庫里。

由於沒有歷史資料的參考,專家們只能從古墓的形制和陪葬物判斷它屬於隋唐時期。

一直到二十年後在不同地區都發掘出了與其相似的石床和石屏風,而且這些墓都與天水古墓極其相似,且墓主都是少數民族——粟特人。

《隋書》、《魏書》等曾有過記載:「粟特人本來是隸屬於伊朗系統的中亞古族,也有專家認為他們是中亞康居國的後人,反正是一個勢力弱小受盡壓迫的民族。

到漢朝的時候他們開始漸漸地遷到中國的新疆、甘肅等地區,到了隋末唐初的時候,他們從絲綢之路走到中國的內陸,所以他們的墓葬能在各地被發現。

而甘肅的那個古墓就是粟特人的。

專家知道後,在2010年又把石屏風拿出修復,它們被國際文物鑑定委員會評為國家一級甲等文物,相當於國寶了。

考古專家們因為自己的學術素養不夠牢靠而使無價的歷史文物廢置在倉庫30年,感到悔恨萬分,紛紛認錯檢討。

考古專家就是研究文物來了解文物所處朝代的背景和社會文化面貌的,但中國歷史悠長,記載並不夠翔實全面,難免會出現看走眼的情況。

幸運的是,沒有讓文化瑰寶就此埋藏!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