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中游的「史前聚落」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湖北天門石家河考古再放異彩

光明日報記者 夏靜

2017年1月,湖北省天門市石家河石器時代遺址入選「2016年中國六大考古新發現」,新發現的譚家嶺古城被認為是我國發現規模最大的史前城址,這一遺址出土的240餘件距今4000多年的精美玉器,震驚了世界。

石家河遺址位於天門市石家河鎮,考古發現,從距今6500年開始有人類在此居住生活,距今4300年左右達到最鼎盛時期,整個遺址群由40處地點組成,占地面積約8平方公里。

遺址群發現於1954年配合水利工程的考古調查,這一大規模的遺址群從1955年起先後進行過10餘次系統考古挖掘,是長江中游面積最大、等級最高、延續時間最長、保存最完整的史前聚落遺址。

2014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重啟石家河遺址考古。

在沉寂多年之後,石家河遺址的神秘面紗正在被一步步揭開。

2015年11月,考古人員在石家河古城中心區域的譚家嶺遺址尋找大型建築遺蹟時,意外發現9座瓮棺葬,其中5座有玉器隨葬,共發現各類玉器240餘件。

新出土的一批玉器表面有精美的線刻圖案、複雜的透雕和細如針尖的鑽孔,其普遍使用的圓雕、透雕、減地陽刻、淺浮雕線刻工藝,代表了史前中國乃至東亞地區玉器加工工藝的最高水平。

這一發現,不僅改寫了人們對中國玉文化的認識,而且將石家河遺址年代至少提前了500年。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方勤介紹,此前考古認為石家河古城始築於屈家嶺文化晚期,但2015年以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石家河古城核心的譚家嶺遺址進行考古發掘,揭示出譚家嶺遺址早於屈家嶺文化時期的城垣和環壕,「這表明譚家嶺古城在距今約5000年開始築城,處於中華文明形成的關鍵期」。

2016年11月,考古人員對石家河遺址中的印信台、譚家嶺、三房灣等遺址進行了勘探和發掘,出土了玉佩、玉如意、連體雙人頭像、鬼臉座雙頭鷹等,不僅數量大、種類多,而且十分精美,令人驚嘆。

方勤說:「從出土玉器來看,石家河文化時期的先人對鳳特別喜愛,製作也特別講究。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仁湘指出,在研究中還發現了大量正反兩面都有的神面像,但兩面的眼睛卻存在區別,一面是長長的,一面瞪得圓圓的,「這種形態的玉器,是石家河文化一種獨特的表現方式,其寓意值得進一步探討」。

在對石家河遺址群的印信台遺址進行發掘時,發掘出1175平方米的祭台及大量祭祀用套缸。

遺址群周邊發掘出多具遺骸,部分瓮棺里發現了嬰兒的遺骸。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部主任劉輝分析,這是一處新石器時期石家河文化階段的大型祭祀場所,距今約4300年。

由數十個紅陶缸首尾套接而成的套缸遺蹟,是整個祭祀場所的核心區域,發掘區域發現多處套缸遺蹟,大量陶缸口底相接套在一起,部分缸體上有刻畫符號,最長一處套缸遺蹟有三四米長,有些套缸局部遭到破壞,仍可清晰看出其排列的基本規律。

陶器雖然時間久遠,但仍能清晰辨出色彩與形狀。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孟華平表示:「此次出土的套缸數量之多、密集程度之高、與祭台關聯度之強,在此前發現的史前祭祀遺址中很少見。

」劉輝認為,陶缸可能是長江中游原始先民一種獨特的祭祀用具,陶缸首尾套接樣式在長江中游地區極為罕見,表達了先民的某種心靈寄託。

考古資料表明,以石家河遺址為中心,僅湖北省境內就分布著天門石家河、天門龍嘴、石首走馬嶺、公安青河城等15處城址,大多距今約四五千年。

這一時期,中心聚落石家河進一步整合文化與資源,引領著長江中游向前發展,成為中華文明起源的重要區域,與黃河流域文化共同構成了燦爛的中華文明。

《光明日報》( 2017年02月21日 05版)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石家河遺址:長江中游史前文明的代表

(原標題:石家河遺址:長江中游史前文明的代表(文明密碼))在剛剛評選出的「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中,湖北天門石家河遺址作為新石器時代考古項目的代表成功入圍。評審專家認為,近年來石家河發...

屈家嶺遺址,金字招牌如何擦亮?

近段時間,天門石家河遺址進入了更多人的視野——在新鮮出爐的「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中,天門石家河遺址作為新石器時代考古項目的代表成功入圍。評審專家認為,近年來石家河發掘取得的一系列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