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壽縣|中國最早的「免稅通行證」 鄂君啟金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1957年4月的一天,壽縣九里圩防汛護堤的修復工程正如火如荼的進行著,一位農民走到附近一個叫邱家花園的地方取土,鏟著鏟著忽然覺得鐵鍬下鏟倒了一個硬梆梆的東西。

蹲下身來,扒開泥土一看,四件金燦燦竹節形狀的東西從土中顯露出來。

也是在我們壽縣壽春城遺址內。

當時是農民在取土,當時發現後他並不認識,因為那時候是五十年代,不識字。

雖然器物貌似竹節,但摸上去十分堅硬,布滿的金色文字看上去十分陌生,因為搞不清是個什麼物件,農民決定先把它帶回家中。

通過他家的一個遠方親戚,當時在農村小學裡教書,拿了一塊去看也不認識,因為上面都是篆書,後來就放家裡,一開始銹跡斑斑,大家看像瓦片形狀,因為過去農村房子都是土地,就支嵌桌腿。

這一年的冬天,文物普查工作隊在壽縣農村開展工作,在普查中發現了壓下桌腿下的這四件竹節,文物工作者將竹節放在手上細細觀察後十分震驚,竹節是青銅所制,表面上的銘文應該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古文字,而在這密密麻麻的銘文中也揭開了這幾件器物的神秘面紗。

164字是舟節,147字是車節。

基本形制都是一樣的,一個是反映水路的一個是反映陸路的,水路上一個是竹節時間紀年,根據楚國紀年特點,用一件歷史事件作為紀年,就是大司馬邵陽敗晉師於襄陵之歲。

就這一年與文獻記載是吻合的,是楚懷王六年。

銘文中有「金節」字樣,同時也提到「金節」的所有者是「鄂君啟」,文物工作者便給這幾件器物定名為「鄂君啟金節」。

幾件金節長短不一,稍短一些的是29.5厘米,叫做車節,長一些的31厘米,叫做舟節。

節是古代一種憑證信物,相當於後來的文書。

從銘文「為鄂君啟之府商鑄金節」字樣可知「金節」是楚懷王為封君——鄂君啟鑄造的,為其經商之用。

在銘文中還出現了很多地名,行駛車船的數量,以及通行的線路,時間,期限,以及稅收,商貨運載的內容。

因為是楚國高等貴族在運載的商貿活動,他就享受一種特殊的免稅政策。

到各個關口免徵。

鄂君啟金節形似文房用具中的竹製「臂擱」,中間有一「竹節」,將器面分成兩段,上長下短。

器面錯金銘文排列整齊,「錯金」是一種工藝,指在器物表面刻出溝槽,以同樣寬度的金線、金絲、金片等按紋樣鑲嵌其中,隨後磨光,使之與器面平整。

鄂君啟金節上的銘文,全為錯金而成,可謂「字字真金」。

而其銘文的價值更可以說是「字字千金」。

從舟節和車節因為這些都反映了當時楚國的疆域,這個紅線指的是水路,綠線指的是陸路,陸路是靠著楚國北方的邊線,跟中原一些國家的商貿都是通過陸路,在邊關進行交易。

紅色都是通長江的一些水系,通過長江可以逆水而上,也可以順水而下。

舟節中提及的「屯三舟為一舿,五十舿」指的是三艘船為一舿,五十舿就是150艘船。

車節中提及「車五十乘」指的是一次運輸是五十輛車的貨物量,可見這個運輸隊伍的龐大。

而「金節」銘文中同時提到的古地名、水名多達30餘處,並且記錄了這些地點之間的路線關係。

這些地名涉及今湖北、湖南、河南、安徽、江西多個省份,可見當時的楚國版圖何其之大。

而銘文中呈現的包括食物,桑麻等交易貨物更加體現出了楚國當時的物產資源豐富。

楚文化對整個中華民族文化先秦的文化影響是相當的大,鄂君啟金節提供的相關的歷史信息對我們研究楚國的歷史地理以及它的文字,它的鑄造工藝,它的稅收制度都提供了大量的歷史信息。

楚國先秦以前又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它是一個國寶級的文物。

在秦國的鐵蹄踏踩上楚國最後都城壽春的時候,鄂君啟金節被深埋入了地下,如果不是它的重見天日,誰能想像出23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鄂君啟的商隊持金節帶領著航運能力幾千噸的商船隊,航行於長江之上。

輔以陸路交通,實現貫通今日中國中南部五省的水陸聯運交通網。

作為中國迄今發現最早的免稅通關憑證,鄂君啟金節以其獨特的形制和300多個精美的錯金銘文為我們揭開了一段塵封的歷史。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錯金鄂君啟銅節

銅節分舟節和車節兩種,用時雙方各持一半,合節驗證無訛才發生效力,舟節(右)長30.9厘米,寬7.1厘米,厚0.6厘米,有錯金銘文9行165字;車節(左)長99.6厘米,寬7.3厘米,厚0.7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