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為什麼用唐三彩陪葬?因為「好色」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安史之亂」使唐朝「由盛轉衰」。
其實,安史之亂也是中國整個封建社會的轉折點,此後,中國封建社會的發展也開始走向下坡路。
這一點可以從中國的四大發明看出一二。
中國的「四大發明」中造紙術、火藥、指南針等都的發明在宋之前完成了,唯有活字印刷術是宋代畢昇發明的。
作為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唐代形成了開放、包容、兼容、博大的時代特徵,在文化上也是如此,下面幾個文物就體現了唐代兼容並蓄的文化特徵。
1955年陝西省西安市唐長安城遺址出土了直徑2.9銀幣兩面都用模子壓成花紋,正面是國王半身像,背面正中是波斯國祅教的祭壇,其中有祅神半身像。
祅教,就是金庸小說《倚天屠龍記》里提到的「明教」,還記得那些光明使者以及被接回波斯的小昭嗎?
東羅馬金幣,1953年陝西咸陽市出土,這種金幣在唐代境內根本不能流通,只能觀賞。
不過說到唐人的審美,可能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唐三彩。
唐三彩也正體現了唐人的審美特徵——唐人以「色」為美,這一點跟中國傳統審美觀略有差別,中國人雖然用儒家思想治國,但在審美上卻受到道家思想影響,認為「無色令人目盲」,最能體現中國傳統審美觀的當屬宋瓷——素色瓷。
在很多古裝影視劇中,唐三彩都充當了重要的擺件。
不過,你可曾知道在唐代,唐三彩的擬形器並不會擺在活人家裡,唐三彩其實是用於陪葬的冥器而已。
唐三彩是一種低溫鉛釉陶器。
雖然今天人們常常陶與瓷並稱,不過在工藝美術史上,陶瓷是兩種不同的工藝,即陶器與瓷器。
陶器與瓷器除了使用不同的土質做胎之外,陶器的燒制溫度只有800度左右,而瓷器卻要燒到1200度。
在瓷器產生之後,中國人就以瓷器替代了陶器,直至今日。
這是因為瓷器更為輕薄,而陶器除了質地沉重之外還有吸水性,簡單說來,假如今天我們用沒有施加釉彩的素陶盛稀粥的話,那麼等你吃飯的時候,稀飯已經變成了乾飯。
介於陶器的這點特性,我們今天主要用陶器製作花盆。
唐三彩並不是只有三種顏色,而是因其以綠、黃、褐色等常見,因此稱為「唐三彩」。
一件唐三彩需要燒制兩次才可製成,第一次叫素燒,先燒坯,溫度要達到1150度,第二次叫釉燒,溫度控制在900度。
因為是用來陪葬的,唐三彩形式多樣,既有人俑也有動物俑,甚至還有各種生活用品,這就跟現在我們在紀念先人的時候要送紙做的車馬人一樣,只不過在唐人用唐三彩做馬,我們今天用紙糊個小汽車一樣。
唐三彩男裝女俑,女著男裝是唐代社會流行時尚中的一大特點,一些皇親貴族女性也常以女扮男裝的形象出現於公眾場合。
該俑雖著男裝,但她面頰豐腴,櫻桃小嘴,臉頰施胭脂,當為女性。
唐,張萱《虢國夫人游春圖》局部
唐人張萱這幅畫描繪了楊貴妃的姐姐虢國夫人出遊的場面,全畫一共八騎九人,起首一人正是女扮男裝像
三彩女立俑
女立俑面龐豐潤,娟秀的雙眼微眯,下頜微抬,以優美的角度向上仰視;她站姿優雅,身段裊裊婷婷,穿落地長裙,輕薄的衣裙與豐腴肥美的體態完美結合在一起。
唐人以豐肥為美,這也是一個時代的審美特徵,中國人有「環肥燕瘦」之說,「環」就是楊玉環。
唐代經濟發達,追求豐腴之像,這種審美特徵在唐代的仕女畫也可見其一二,而明清時代的仕女則多為瘦削、病弱之像。
唐,周昉《簪花仕女圖》
清,改琦《元機詩意圖》,魚玄機為唐代女詩人,才華橫溢但遭遇不幸。
清代因避諱康熙皇帝玄燁而改稱魚元機。
玄機嫁給李憶為妾,因受李妻的妒忌,被迫出家,在長安咸宜觀做了女道士,後被京兆尹溫璋以打死婢女之罪名處死。
這件俑頭髮中分,並編成雙辮交盤於腦後,這是典型的胡人裝扮。
胡人的皮袍向外翻開,坦胸露腹。
他昂首挺胸,左手叉腰、右手向上呈半握狀,好像在牽馬或牽駱駝的樣子。
三彩三花馬俑
唐三彩中馬的造型最為精彩,唐人愛馬,唐太宗李世民還令人將他生前所騎馬的樣子做成浮雕,這就是大名鼎鼎的「昭陵六駿」。
「三花」是指馬鬃經精心修剪後形成三縷堞垛狀的鬃毛,只有宮廷貴族有資格使用三花馬,這也是等級的體現。
陶瓷鑑賞專家張現峰:三彩之滄海桑田
唐三彩是盛行於唐代的一種低溫釉陶器,釉彩有黃、綠、白、褐、藍、黑等色彩,而以黃、綠、白三色為主,所以人們習慣稱之為「唐三彩」。然而三彩並非專指這三種色彩,中國文化中通常提到:一是太極,二是陰陽,...
冥器——這玩意兒,玩千萬要小心了
冥器專為隨葬而製作的器物,也稱明器,一般用竹、木或陶土製成。從新石器時代開始的歷代墓葬里都有發現,從宋代起,紙明器逐漸流行,陶、木等制的漸少。 明代還有用鉛、錫製作的,在隨葬的明器中,除仿製各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