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川甘棠箐遺址考古 提供大西南更新世寶貴地層剖面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內容摘要:遺址於1984年發現, 1986年 6月、1988年 9月及1989年 2月,考古專家多次到該遺址調查、勘探,採集到大量動物化石及少量石製品,根據該遺址出土的哺乳動物化石及石器特徵,研究人員初步認為該遺址的地質年代為早更新世。

發掘重視遺物的空間分布情況和埋藏學方面的分析和研究,尤為重視遺址的地層堆積情況,注重堆積物在成因和性質方面,以及所包含的遺物在時間框架內的變化和特點,在發掘過程中,地層劃分完全以地層堆積的變化為標準,各地層堆積內部根據發掘者的需要來劃分水平層進行發掘。

1、本次發掘出露了序列完整地層堆積,地層剖面連續且清晰,為我國西南地區更新世階段難能可貴的地層剖面,為其他地區更新世遺址的對比研究樹立了一個重要標尺。

作者簡介:

江川甘棠箐遺址

甘棠箐舊石器遺址位於玉溪市江川縣路居鎮上壩行政村龍潭村。

遺址於1984年發現,1986年6月、1988年9月及1989年2月,考古專家多次到該遺址調查、勘探,採集到大量動物化石及少量石製品,根據該遺址出土的哺乳動物化石及石器特徵,研究人員初步認為該遺址的地質年代為早更新世。

1989年進行了正式考古發掘,出土了大量的石製品和豐富的哺乳動物化石。

2004年至2005年,我所組織人員對甘棠箐1989年發掘出土標本進行了整理研究。

2014年10月至2015年2月,我所聯合玉溪市文物管理所、江川縣文物管理所對甘棠箐遺址進行了主動性考古發掘。

發掘重視遺物的空間分布情況和埋藏學方面的分析和研究,尤為重視遺址的地層堆積情況,注重堆積物在成因和性質方面,以及所包含的遺物在時間框架內的變化和特點,在發掘過程中,地層劃分完全以地層堆積的變化為標準,各地層堆積內部根據發掘者的需要來劃分水平層進行發掘。

在每一個水平層中又在平面將探方分為四個等分區域,以便記錄收集標本。

發掘中運用了考古工地數字化管理系統、ATK測量技術、無人機航拍、三維建模、記錄每件標本的產狀等新的考古技術手段,注意各類科學檢測樣品的採集,開展地質學、埋藏學、環境學、年代學等多學科綜合研究,選取土樣進行了篩選和浮選,增強了發掘工作的科學性。

發掘面積50平方米,發掘深度平均為6米左右,共清理地層堆積20層,其中15-18層為文化層,文化層平均厚度2.5米,出土編號標本2088件,標本主要包含有特徵明顯的石製品、骨器、木製品、保存較完整有鑑定意義的化石等。

收集品數萬件,主要有石製品斷片、斷塊、碎屑,碎骨,植物種子等。

發現火塘一處,採集了燒碳樣品和燒木。

此外還採集環境分析樣品72份,光釋光測年樣品10份,鈾系和電子自旋測年樣品數份。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舊石器考古發掘方法再思考

一般認為,1931年梁思永先生在後崗發現三疊層是考古學史分期的標誌性事件之一,此後我國田野考古逐步推廣按土質、土色區分堆積的方法①。後崗的發掘結束了以往人為的水平層位的發掘,而開闢了以文化層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