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中幾經輾轉保存下居延漢簡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自1931年「九一八」事變至1945年8月15日本宣布投降,近15年間,日本侵略在中華大地上毫無人性地燒殺搶掠、草菅人命。
在他們貪婪掠奪的資源中、不僅有物質資源,也包含了大量的文化資源。
至今,在日本的許多博物館、私人收藏家手中,仍藏匿著大量的那個時代從中國搶掠的文物藝術品。
同樣在那15年中,不僅有無數的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為保護家園奔赴抗日前線,拋頭顱、灑熱血;也有許多在特殊行業工作的中華英才,用他們的才智和生命,通過特殊的方式留住中華民族的血脈。
人們都知道,造紙術是我國的四大發明之一,而在紙張產生以前我國的文字還曾經歷了刻在甲骨上、鑄在青銅上和寫在竹、木片上的歷史。
約從戰國時期至魏晉時代,我們的祖先就是用毛筆、小木棍蘸墨或漆將文字寫在竹木片上。
人們稱寫字的竹片為簡,木片為牘,它們統稱為簡。
如果寫一篇文字較長的公文或書信,人們就用兩股麻繩(也有用皮繩的)將它們編起來,「一編」稱為一策(冊)。
官方所用的簡牘一般長50至60厘米,民間的一般20厘米。
簡策,可以說是我國最早的正式書籍。
因為甲骨、青銅都不能算是真正的書寫材料。
簡牘與甲骨文一樣沒有歷代收藏傳世的流傳下來,人們都是近現代時期通過出土文物才認清它們的面目。
我國古代第一次大規模出土簡牘是緣於一個盜墓賊的偶然發現。
據《晉書》記載,西晉太康二年(282年),現河南新鄉附近的一個名叫不準的盜墓賊,有一次盜掘戰國時魏國魏襄王的墓穴。
在墓室內發現了數十車簡牘。
沒有什麼文化的不准並不懂簡牘的珍貴,他為了能在漆黑的墓室內發現寶物,竟隨手抓起簡牘點燃照明。
不久不准案發被捕,交待了此事。
官府才將那些珍貴的斷簡殘篇收集起來,並立刻送進都城。
當時的皇帝晉武帝看到簡牘後馬上下令讓朝中的束
、荀 二位文官整理、編譯、搶救國寶。
現在人們看到的《穆天子傳》等文章就是靠那些簡牘整理出來的。
我國有史以來第一次科學地、通過考古發掘出土簡牘,是1930年至1931年在內蒙古額濟納河流域的漢代烽火台遺址中發現的居延漢簡。
1926年,北平中國學術學會和瑞典的幾位考古學家、歷史學家組成了一個西北科學考察團,到我國甘肅、寧夏、內蒙古、新疆等地考察民俗、地理,並進行考古發掘。
考察中瑞典學者福克、內格曼競意想不到地在內蒙古額濟納旗的居延地區發現了大量漢簡,其後考察團在這裡先後共發掘出一萬多枚漢簡。
他們還發現了成策的漢簡,這是自西晉以後第一次發現。
居延在漢代歸張掖郡的昭武縣管轄。
這裡自古就是邊塞,唐代時詩人王維在《使至塞上》一詩還曾描繪這裡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這次西北考察團發現的漢簡的內容有文書、信札、經籍、薄籍等,非常全面地反映了該地區漢代的社會面貌,漢簡的文物價值、史料價值彌足珍貴。
根據考察團所訂的協議,出土文物全歸中方所有。
這批漢簡很快地就運回了北京。
1932年正式入藏當時的北平圖書館,由傅振倫、傅明德等人對漢簡進行了編號、登記、錄寫等整理工作,北京大學研究院的侯印卿攝影師還逐一對其進行拍攝,以供學者們研究。
可這原本令全社會都翹首企盼的文化盛事,卻被侵略者燃起的戰火無情阻斷。
日本侵略者在1931年策劃「九一八事變」全面占領東北後,不斷地向南推進蠶食,古都北平岌岌可危。
為了祖國珍貴的文化遺產免遭日寇搶掠,留住中華民族的「根」。
1931年北平圖書館的工作人員就開始有計劃地護送文物南遷,以這種特殊的方式抗擊侵略者。
1932年,居延漢簡先轉移到北京大學,後又由沈仲章、徐森玉二人歷經艱辛護送到了香港大學馮平山圖書館。
然而,這批漢簡的遷徙征程並未就此結束。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美國海軍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
香港也成為日軍的侵占目標,居延漢簡又一次將大難臨頭。
當時逃到香港的文物專家與北大代校長蔣夢麟,以及北平圖書館的領導幾經商議,最終選擇了一條較無奈但安全保險的出路――送出國門。
他們決定請民國政府駐美大使、曾任北大教授的胡適出面幫助聯繫美國政府,希望將這批漢簡暫運到戰火未殃及的美國本土暫存。
就這樣,1941年12月,這批漢簡又流浪到美國,落腳華盛頓的美國國會圖書館。
居延漢簡雖如浪子漂泊異鄉,可父母從未將他們遺忘。
抗戰一勝利,中國學者就開始呼籲漢簡的回歸。
最終,1965年居延漢簡被從美國運回到台灣,回歸祖國的懷抱。
直至今日,它們仍完好地保存於台北南港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但是,國立北平圖書館中其它一些未運走的圖書則遭受了滅頂之災。
據統計,該館在日偽統治時期,損失圖書6264冊。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1972――1976年我國的考古工作者又對居延地區進行了一次大規模考古發掘,又在其它的一些烽火台和鄣塢等軍事小城中發掘出漢簡兩萬多枚。
它們與以前發掘出的漢簡相互印證、補充,使人們更全面地了解了居延地區漢代的社會全貌。
可以相信,伴隨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海峽兩岸的漢簡也一定會像《富春山居圖》一樣,會相聚合璧。
什麼文物這麼值錢:中國人死保,日本人想搶走,美國人不想還
原題:中瑞「西北科學考察團」的發現本文作者 倪方六簡牘,作為中國近代文化史上的三大發現之一,由於生不逢時,發現時正是中國多難時期,其保護確實是大問題,充滿艱辛、危機重重。在敦煌簡牘、樓蘭簡牘後,...
甘肅《肩水金關漢簡》整理研究即將「收官」
《肩水金關漢簡》整理研究即將「收官」每日甘肅網-甘肅日報蘭州訊(記者施秀萍)記者從有關部門獲悉,收錄簡牘近2500枚的《肩水金關漢簡(伍)》將於今年7月出版。這標誌著國家「十二五」重點出版規劃項...
民國考古界的最新發現,可惜出不逢時,被侵略者「借」走至今不還
它作為中國近代文化史上的三大發現之一,由於生不逢時,發現時正是中國多難時期,其保護確實是大問題,充滿艱辛、危機重重,這個文物就是簡牘。簡牘是中國古代以經過整治的竹 、 木為記錄載體的文獻。「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