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考古界的最新發現,可惜出不逢時,被侵略者「借」走至今不還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它作為中國近代文化史上的三大發現之一,由於生不逢時,發現時正是中國多難時期,其保護確實是大問題,充滿艱辛、危機重重,這個文物就是簡牘。

簡牘是中國古代以經過整治的竹 、 木為記錄載體的文獻。

「簡」是用竹、木削成的長條;「牘」是用木間或用竹剖成的板片。

上面的文字是用毛筆書寫的。

甲骨文和金文中已有「冊」字,故有學者認為殷商時期已利用簡為書寫材料。

從西漢至宋代,簡牘出土約八九次。

其中影響較大的有兩起:一是漢武帝時魯恭王在孔子舊宅發現《尚書》、《禮記》、《論語》等數十篇用戰國時的文字書寫的簡冊,即所謂"壁中書",從而引起了長達兩千年的經學今、古文學派之爭;二是晉武帝太康二年(281) 汲郡一個名叫不準的人盜掘戰國魏襄王墓時,發現有竹簡數十車,這些竹簡被整理成16種古書共75篇,這就是所謂「汲冢書」。

它們除了極小部分現仍傳世外,幾乎都散佚了。

19世紀末至20 世紀初,瑞典、英、日、俄等國以「探險隊」的名義在中國邊疆和境內進行盜掘,在樓蘭、敦煌、酒泉等處發現很多漢晉簡牘,這些實物當時侵略者說「借」,到時期就還,其實就是變相的搶走,至今仍流散在英國、印度、瑞典、蘇聯等國。

1930~1931年間中國學術協會與瑞典組成的西北科學考察團在今甘肅額濟納旗居延地區發掘出1 萬餘枚漢代簡牘,這是居延漢簡的第一次發現,同時也是在這時期以前出土最多的一次,實物現藏於台灣。

新中國時期至80年代末,完全由中國考古學家獨立進行的科學發掘,有幾十次。

出土實物都用科學方法保存,大部分已整理出版,重要的發現有:

1959年甘肅磨嘴子6號東漢墓出土竹、木簡504枚,其中有《儀禮》469枚,這是在所發現的簡牘中現存第一部較完整的古書實物,在此以前發現的簡牘大多屬於文書、遣策,只有極少一部分古書,實物都蕩然無存。

1972年山東臨沂銀雀山西漢1號墓出土竹簡4942枚,2 號墓出土32枚,都是先秦古籍與古佚書,這是考古發掘中第一次出土這樣多的古籍 (稱銀雀山漢簡)。

1972~1976年原出土居延漢簡的遺址又發掘19637 枚簡牘(稱為居延漢簡),其數量之多,內容之豐富,是空前的

已發現的時代最早的簡是戰國初期的。

根據文獻記載和考古發現可知,簡牘文獻流行於先秦,兩漢時期最盛,直到東晉末年才被已發明四五百年的紙質文獻所取代,作為主要的文獻形式在中國使用的時間長達千餘年。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抗戰中幾經輾轉保存下居延漢簡

自1931年「九一八」事變至1945年8月15日本宣布投降,近15年間,日本侵略在中華大地上毫無人性地燒殺搶掠、草菅人命。在他們貪婪掠奪的資源中、不僅有物質資源,也包含了大量的文化資源。至今,在...

銀雀山漢墓簡牘研究及保護整理

內容摘要:1974年成立了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組,首先進行《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兩部兵書的整理和研究工作。1975年,「銀雀山漢簡整理小組」編纂出版了大字線裝本《銀雀山漢墓竹簡[壹]》,收有...

簡牘,兩千年前的天真爛漫

漢簡隸書,天真爛漫,自然率意,散發著獨特的藝術魅力,流淌著自由靈動的自然之美,讓人深愛不已,陶醉其中,流連忘返。我們在感受美得同時,更有美的發現。(藝術新青年微信公眾號:yishuxinqing...

漢簡不簡單

漢代的書法有兩大系統,一是碑刻文字,一是簡牘墨跡,它們都是在紙未發明以前或未大量使用以前的書籍文獻。由於材料不同,書寫的工具不同、內容不同,形制不同及書寫者的身份不同,因而表現出各自不同的藝術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