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動人心弦的魅力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換個角度看博物館
海納百川
博物館便是匯聚人類文明成果的海洋……
本期小編為您推薦博物館系列的幾本書,讓它們帶您體會博物館動人心弦的魅力之所在,探知博物館背後的理念,享受「發現」的愉悅。
隨著時代的發展,當今的博物館已具備收藏、研究與展示等功能,開始向溝通、經營和專業人才的培養、努力與參觀者建立互動關係等目標邁進。
多元化的使命仿佛讓博物館從讓人膜拜的知識殿堂變成了無窮奧秘的大千世界,博物館的內涵與外延獲得了極大的豐富和發展。
近代是中國博物館產生及初步發展的一個特殊歷史時段。
博物館從無到有的創建過程中,不但從根本上衝擊了中國古物私藏秘守的固有模式,同時宣揚了新的公共文化觀念,拓展了公共服務空間,對此後中國博物館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
徐玲著的《博物館與近代中國公共文化(1840-1949)》在中西文化衝突及交流的背景下,分析近代中國博物館產生及發展的社會環境,國人自主建館的歷程及學界對博物館體制化建設的探索等,進而從公共文化角度重新審視近代中國博物館的特性。
以期還原博物館在近代中國文化轉型過程中的獨特貢獻。
雖然脫胎於寶物倉儲,但博物館不僅是典藏之地,也是建構認同和知識的場所,更是意見表達和協商的空間。
《名山》因而採納思想史視角,以通過館舍、館藏和展陳等表達的知識結構為切入口,梳理博物館在中國的誕生和早期成長曆程。
中國早期博物館既有從無到有的創造過程,也有從舊到新的改造過程;既與風雲詭譎的政局欲說還休,又與新生的實證科學同聲共氣;既有域外觀念和實踐的移植,也有獨特本土實踐和經驗的總結。
從殖民主義到國家主義,從帝制孑遺到新生政體,從都會形象到民眾教育,不同情境導致各類特色鮮明的博物館次第登場。
在經歷了漫長的緩慢發展後,中國博物館在20世紀30年代早中期進入井噴期,數量激增,類型完備,博物館干預社會生活的積極性空前高漲,社會可見度也顯著提升。
中國博物館迎來了第一個黃金時代。
內蒙古博物院流動數字博物館在內蒙古自治區內巡迴展出的全記錄,展示了流動數字博物館在文化傳播與服務方面的特色與優勢,回顧了流動數字博物館從啟動、試運行到巡展的點滴與成長,匯集了社會公眾對流動數字博物館的讚許和反饋,分享了巡展之旅中工作人員的付出與感動。
中國博物館事業發展至今,無論是博物館的數量還是質量,以及與社會緊密聯繫的程度,其為大眾服務的理念都呈向好的、積極的一面發展。
作者將自己多年的實踐、積累、探索、研究結集為《博物館策展實踐》一書,為博物館學領域又添力作。
《博物館策展實踐》記錄了首都博物館自新館成立以來陳列展覽規劃、具體策劃、動作的發展歷程,全面地展現出首都博物館的陳列展覽理念,是由地方向全國,並走向世界的戰略性轉變。
特別是其中對陳列展覽內容策劃的深度研究,已經形成特色化、系列化、專業化、整體化的陳列展覽規範動作模式,為首都博物館售後陳列展覽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書中涉及歷史、文化、宗教、民俗等多方面內容,資料翔實,行文簡潔,思路清晰,觀點明確,並配有豐富的圖片,對關心博物館發展、關注博物館展覽的讀者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1930年在義大利羅馬召開的關於藝術品保護的國際研討會具有里程碑意義,它第一飲提出預防性保護的概念,即對博物館藏品保存環境實施有效監控,這次會議肯定了實瞼室研究對文物研究的意義,在國際範圍內達成了文物科學保護的共識。
20世紀50年代後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與國際歷史與藝術作品保護研究所(IIC)、國際文化遺產保護和修復研究中心(ICCROM)、國際尊物館協會(IC0M)、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ICOMOS),組織資助一批富有經驗的資深保護學家與博物館學家,編寫了一批具適用性的指導叢書,這批叢書具有嚴格的科學性、嚴密的理論性和系統性、方便的實踐操作性。
其中《博物館環境》(The
Museum Environment)和《博物館藏品保護與展覽》(consetvation and Exhibitions),已基本成為西方博物館藏品預防性保護的指導手冊。
中國歷史悠久,文化遺產豐富。
據2005年統計,全國文物系統有博物館1507座,藏品1470餘萬件。
2005年館藏文物腐蝕調查項目顯示,國內50.66%的館藏文物存在不同程度的腐蝕損害,文物腐蝕損失狀況相當嚴重並呈加重之趨勢,究其原因,主要是藏品保存環境未能得到有效的監控。
監控博物館藏品保存環境是實現藏品安全和長久保存的主要途徑。
2001年,國家文物局博物館司與甘肅省文物局啟動了「甘肅省博物館標準化與博物館信息化建設」綱要的編寫工作,並於2003年基本完成了「博物館藏品保存環境標準」草稿的制定工作。
「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
」借鑑國外成熟的研究成果,普及與提高我國博物館藏品預防性保護的知識和水平,可快速推動我國博物館藏品的預防性保護工作。
本著普及博物館藏品預防性保護知識的共識,國家文物局博物館司與甘肅省文物局組織了《博物館環境》與《博物館藏品保護與展覽》的翻譯出版,企望成為博物館工作者的基本讀物和日常工作手冊。
這是對美國100餘家博物館進行實地考察後的研究性論著。
書中對美國博物館的管理階層、各部門機構、業務流程以及社會環境等方面做了細緻的調研和深入的分析,對於中國博物館的建設和發展具有參考和借鑑作用。
《21世紀博物館核心價值與社會責任》適合於從事博物館研究與管理的專家學者、行政管理人員,及相關專業的大專院校師生參考閱讀。
2008年12月在寧波博物館開館之際,由寧波市人民政府和中國博物館學會聯合主辦了「攜手2010:寧波國際博物館高峰論壇」,以「21世紀博物館核心價值與社會責任」為主題進行全方位探討,《21世紀博物館核心價值與社會責任》即是此次會議的論文集。
全書分為四個部分,收錄論文41篇。
博物館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鮮明的組織特性和業務特點,分析和解讀這些特點,有助於博物館工作者適應紛繁變化的工作環境,滿足社會和公眾的多元需求。
本書從博物館是社會組織系統的認識出發,對當代公共博物館及其主要活動的概念、特性、任務和方法進行系統解讀,對當代博物館學理論體系的結構體系、研究方法和主要課題進行討論。
(本期編輯:安 靜)
一起閱讀科學!
科學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專業品質 學術價值
原創好讀 科學品味
臨時展覽選題如何影響博物館的社會價值
博物館的社會價值是博物館區別於其他公共文化機構的根本屬性,歸根結底是由博物館、公眾、社會這幾大要素構成。博物館社會價值的實現,需要處理好博物館與自身建設、公眾需求、社會發展相互之間的關係,使之...
博物館如何「透物見人」、「以物見人」
8月1-2日,由中國民族博物館主辦的以「人類學視野下的博物館收藏、展示與詮釋」為主題的2017博物館人類學研討會在北京舉辦。來自博物館、研究所、高校及相關組織的50餘人在此次研討會中做了主題演講...
蓬勃發展的中國博物館與《建議書》在中國的實踐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博物館高級別論壇的主題是促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於保護和加強博物館與收藏及其多樣性和社會作用的建議書》在中國的推廣,論壇集中討論所涉及的幾個分主題,如新興博物館領域不同的模式與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