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定文化自信的使命擔當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堅定文化自信的使命擔當

作者:尹漢寧 來源:學習時報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全黨要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並進一步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

」學習領會這些重要論述,我們一定要堅定文化自信的使命擔當。

文化自信的意蘊

要堅定文化自信,首先要對自身文化有全面的認識,對自身的文化價值有情感認同,對自身文化的獨特性保持清醒,對自身文化的開放與融合能力有信心,對自身文化的持久影響力有理由充滿期待。

對自身文化價值有信心。

從某種意義上講,文化自信主要是指文化價值的自信,或者是價值觀的自信。

判斷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是先進還是落後,是文明還是愚昧,是發展還是停滯,主要不是看它的形態和樣式,不是看它的多姿和多彩,而是看文化所包含和體現的價值取向,包括文化所表達和弘揚的人生觀、世界觀、審美觀等。

對自身文化的獨特性有信心。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原本就具有不同的特質和特徵,這種特質和特徵決定了這個民族的特有文化品格與文化情懷。

如果認為自身文化沒有獨特性,那麼就不可能有文化自信;如果認識不到自身文化的獨特性,那麼就沒有真正建立起對自身文化的自信。

具有獨立起源而又延綿不絕的文化,自然具有獨特性;外來文化與本民族文化相互影響,並實現了本土化生長,從形式和內涵上形成了新的形態,也具有獨特性。

對自身文化的開放和融合能力有信心。

文化自信,不是文化自大、自滿和自閉。

勇於文化開放,是文化自信的積極反映。

在全球化深入推進和網際網路廣泛應用的背景下,關起門欣賞自己的文化,雖然也可以增強自信心,但這種自信難以持久。

同樣,如果在開放的環境中,本民族的文化快速消亡,被外來文化所取代,其結果自然也不是文化自信,而是文化自卑。

只有在文化開放中堅持自我,主動將外來文化為我所用,我們的文化自信才有堅實的基礎。

對自身文化的持久影響力有信心。

值得自信的文化,應該具有廣泛的影響力。

這種影響力過去存在,現在也存在,而且會持久地發揮作用。

如果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影響力有限,某一個時期具有影響力,另一個時期沒有影響力,也就難以真正建立起文化自信。

即使建立起來了,也難以持久,經不起時間的挑戰與考驗。

文化自信的淵源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黨領導人民創造的革命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三種文化形態之間究竟是什麼關係?如何認識文化的承繼與拓新,如何認識我們的文化體系,需要釐清認識。

有人把文化定位為物質生產和精神活動的總和,這是文化的大概念;還有一種定位認為文化是與知識和藝術相聯繫的社會存在,這是文化的小概念。

我以為,用大概念研究文化自信的文化,過於寬泛,難以體現針對性;用小概念研究文化自信的文化,又過於狹小,難以涵蓋文化自信的文化應有的內涵。

三種文化形態具有內在聯繫。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是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文化。

其主要內容包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開放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集體主義精神與人的全面發展理念;社會主義榮辱觀;「二為」(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和「雙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主要內容的中國夢,等等。

黨領導人民創造的革命文化,是指黨在革命、建設、改革歷史進程中以擔當民族大義、為人民犧牲奉獻和報國為民、艱苦創業等為主要內容的精神財富,包括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鋒精神、大慶精神、「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災精神等。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經過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的思想爭鳴,歷經漢唐、宋明以及近代以來的開放融合,所形成的體現中華民族價值取向、思維方式和倫理原則,能夠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的文化體系,包括能夠體現人類理想和精神追求、具有科學精神的核心思想理念,能夠與現代文明承接的倫理原則,能夠有利於涵養精神文明建設的中華傳統美德,能夠反映道義高度和美學追求的人文精神等。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文化體系中居主導地位,起支配作用。

黨領導人民創造的革命文化是我們的紅色家譜,是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起點。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的文化底色和文化母體。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又是與時代要求相適應的革命文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積極倡導者和發展者。

文化自信的底氣

我們所說的堅定文化自信,從總體上說,其底氣在於中華文化是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是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

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對革命文化,我們有足夠的底氣自信。

社會主義道路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

這個選擇符合中國的基本國情、符合人類社會發展規律。

實踐證明,是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正確選擇。

回顧歷史,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鴉片戰爭之後,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中國的志士仁人為尋求救國救民的道路,進行過一系列艱苦卓絕的探索,也嘗試和歷經過君主立憲制、帝制復辟、議會制、多黨制、總統制等政治模式。

但不觸動舊的社會根基的自強運動、多種名目的改良主義、舊式農民戰爭、資產階級革命派領導的民主革命、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的多種方案,包括除了中國共產黨之外無論是哪一種政治力量所主導,都不能完成中華民族救亡圖存和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任務,都不能讓中國的政局和社會穩定下來,也都談不上為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提供製度保障。

黨領導人民在革命鬥爭中、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在改革開放的實踐中,所選擇的文化價值取向,所凝聚的精神力量,符合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人類文明和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我們同樣具有自信的底氣。

這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看。

一是從文化價值看。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現著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在生產生活中形成和傳承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等,其中最核心的內容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在修齊治平、尊時守位、知常達變、開物成務、建功立業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有別於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現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在建設家園的奮鬥中開展的精神活動、進行的理性思維、創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重要滋養。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等,可以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也可以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

總之,中華文明,不僅對中國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而且對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重大貢獻。

二是從文化源流看。

中華文化具有獨立起源,自成體系,延綿不絕。

這在世界範圍內的文明傳承歷史中,是獨一無二的。

我們通常所說的西方文明的源流,都會談到希臘、羅馬。

有人說,大凡歐洲一個有教養的人,只要提到希臘羅馬,就有精神家園的感覺。

實際上,希臘羅馬文明曾經受到近東腓尼基、希伯來以及埃及文明的滋養。

唯有中華文明具有獨立起源,並一直延續至今。

在漫長的歷史中,中華文明也受到過外來文明的兩次大的衝擊,一次是漢魏隋唐佛教文明的衝擊,儒學文明沒有因此而沉淪中斷,而是在吸收佛教精華的基礎上得到豐富和升華。

另一次是近代以來西方文化的衝擊,此間經受過痛苦和磨難,但我們以開放的姿態吸收人類文明的最新成果,中華文明並沒有被取代。

今天,我們黨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視和科學的傳承態度,達到了新的高度。

可以說,全世界華人的精神家園都在自己的祖國,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母體之中。

三是從文化隊伍看。

中國古代的士大夫階層,是文化隊伍的中堅力量。

他們飽讀詩書,具有文化教養,既是禮樂文化的維護者,又是禮樂文化的教化者、傳承者。

這與西方神職人員在文化傳承中的作用有所不同。

士大夫與文吏分分合合,在廟堂和民間行走,或者為官吏,或者做士紳。

「有教無類」成為傳統,貧寒子弟也可以通過科舉入仕,進入士大夫階層。

士大夫具有做「君子」的理想追求,有「不辱詩文」的身份壓力,比較注重理性思考,這是中華文化始終具有價值追求的一個重要原因。

四是從文化使命看。

中華文化具有兩個著力點,其一是注重道德教化。

通過經史子集的傳習教化,建立政治、社會、倫理秩序,同時啟發個體向上向善的精神追求,注重修身修為。

其二是看重歷史鏡鑒。

重視反思,以古鑒今,是中華文化的優良傳統。

中華文化的敘事方式,通常是運用歷史事件、歷史場景,以事論理,啟迪後輩。

五是從文化環境看。

連西方政治學家都認為,中國是世界上最早成為多民族統一國家的。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華夏族就與周邊族群以政治和文化認同為紐帶,融合在一起。

到秦漢時代,中國真正形成了多民族統一的國家,形成了我們今天所說的中華民族。

歐洲到近現代才真正形成了多民族統一國家,這個時間要比中國晚很多。

中國的這一基本國情,保障了中華文化的獨立起源、自成體系和延綿不絕。

中華文化使中華民族具有凝聚力。

兩千多年民族統一國家的歷史,也累積了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和深沉厚重。

文化自信的擔當

我們強調堅定文化自信,不是要在苦難歷史的回望中找到精神慰藉,也不是要在今天輝煌成就的展示中彰顯自尊,而是要在堅定文化自信中形成高度的文化自覺,具有新的更大的文化擔當。

我們要始終堅守文化價值取向,始終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始終保持文化的民族特性與特色。

在此基礎上,對文化的建設與創新有擔當;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有擔當;對中華文明與其他文明交流互鑒有擔當;對中華文化的偉大復興有擔當。

要在加強文化建設和推動文化創新上有擔當。

文化建設是「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創新,必然會包含文化的創新,經濟社會的繁榮必然帶來文化的繁榮,我們要有堅定的文化自信,有高度的文化自覺,致力於文化建設,不斷推動文化創新。

比如,如何將當代中華民族的信仰轉化為人們日用而不覺的價值追求;比如,如何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人們的生活之中,內化於心、外化為行;比如,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過程中,如何構築適應時代要求的社會主義倫理秩序,等等,都是我們需要承擔的文化使命。

要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有擔當。

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我們既要有堅定的自信,同時要用更多的功力,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上下功夫。

我們要秉持客觀、科學、禮敬的態度,對傳統文化進行梳理、甄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要在深入闡發文化精髓上下功夫,在運用時代語言和方式進行傳習教化上下功夫,在「古為今用」、為時代需要提供滋養上下功夫,在激發全民族的文化創造力、實現中華文化新輝煌上下功夫。

要在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鑒中有擔當。

中華文化具有開放包容的氣度,具有很強的吸附、整合、更化能力。

面對全球化和網際網路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我們需要在不同文明互鑒中有更多的擔當。

在開放交流中保持和增加我們的文化優勢,是歷史擔當;在開放交流中發現和直面我們的不足,也是歷史擔當。

上世紀初的新文化運動,一大批知識分子對傳統文化尤其是其中與封建制度相聯繫的內容,進行過深刻反思。

就是同時期新儒學的代表人物,也看到了「西人所長吾人所短」。

我們要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取長補短,擇善而從」的原則,積極參與世界文明的對話交流,認真進行不同文明的比較研究,吸收和借鑑國外優秀文明成果。

除此之外,積極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擴大中華文化在國際規則秩序制定和改革中的影響,擴大中華文化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方面的作用,為人類文明作出新貢獻。

這些同樣是我們需要肩負的歷史擔當。

要對中華文化的偉大復興有擔當。

有學者認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在高度物質文明的背景下,可以為人們的精神凈化提供幫助,而這種幫助又不是宗教的。

近年來,西方的一些有識之士,在研究中國發展奧秘時,也把目光投向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甚至寄希望於中華文化醫治「西方病」。

實際上中華文化具有內斂型特質。

即令在歷史上中國強盛的時候,也沒有居高臨下地向世界推銷自己的文化,沒有「傳教士」到別的國家去傳授儒學或漢學。

西方對中華文化的重視,完全在於中華文化自身所具有的價值和魅力。

儘管如此,我們還是要深刻地認識到,13億多人口的中國,依靠自身的力量實現和平發展,這本身便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大奇蹟,這將真實地展示中華文化的道義高度和巨大力量。

從某種意義上講,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國的和平發展,就是中華文化的偉大復興。

對此我們要有使命擔當。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以自覺作為彰顯自信精神

(文化自信大家談❶)在開放、交流、多元的文化大環境下,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樹立文化自信,使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共同推動「中國夢」的進程,是文化建設與發展的重要內容。本版即日起開設...

文化來自歷史面向未來

中國有五千年悠久歷史,中華文明是人類四大文明中唯一賡續不絕,沒有中斷過的文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鬥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

中華文化的當代價值與意義

傳統文化究竟和我們的日常生活距離幾何?輕掃二維碼觀看視頻,陳來教授深入淺出地為您作答。「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傳CHUAN」工作室出品。在傳承中生活——更多相關內容,敬請關注「傳CHUAN」微信公眾...

文化自信從何而來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講話中強調,全黨要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這是第一次把「文化自信」與「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並提。「四個自信」是一個相互...

文化自信:「中國特色」的最好詮釋

作者:中央社會主義學院(中華文化學院) 段晶晶常有人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因何而「特」?事實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特色鮮明的原因之一就在於它深深地植根於優秀的中國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也就成為...

文化自信的歷史底蘊和現實基礎

堅定文化自信,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著力論述的一個重要方面。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政黨對自身所擁有的文化及其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是對自身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