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男神為什麼對海洋生物情有獨鍾?一場「打假」行動引發的故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關於古代「博物君」聶璜

故宮藏有一套「奇書」,叫《海錯圖》。

實際上,它是一本古代的海洋生物圖譜。

其作者聶璜出生在明末的杭州,是一位畫家兼生物愛好者。

苦於自古以來都沒有海洋生物的相關圖譜流傳,他決定自己畫一本,於是遊歷河北、天津、浙江、福建多地,考察沿海的生物。

每看到一種,聶璜就把它畫下來,並翻閱群書進行考證,並詢問當地漁民,來驗證古書中記載的真偽。

聶璜根據自己在中國沿海親眼所見、親耳所聞的各種生物,經過幾十年積累,繪製了一系列圖譜,並在圖片旁邊配以生動的文字描述——這就是他最終在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完成的《海錯圖》,也是他唯一傳世的作品。

《海錯圖》中的記述時有誇張,但妙趣橫生,深受清朝歷代皇帝的喜愛。

圖片來自網絡

那麼,此書是如何進入紫禁城的呢?《海錯圖》中並沒有出現任何有關進獻給皇上的言詞,可見聶璜並不打算將此書上貢。

成書之後,他就從歷史中消失了,《海錯圖》也沒了下落。

直到雍正四年(1726年),這部書才重現江湖——這一年的皇宮檔案記載,太監蘇培盛把《海錯圖》帶入了宮中。

歷史上,乾隆、嘉慶、宣統等皇帝都很喜愛這部圖譜。

到了民國,由於日本侵華,故宮文物南遷,輾轉中,全套四冊書分了家。

現在前三冊《海錯圖》留在了北京故宮,第四冊則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現代

「博物君」張辰亮

張辰亮出生在北京,從小就喜歡大自然,尤其喜愛昆蟲。

他常常到野外觀察各種昆蟲的行為,甚至帶回家裡餵養,並研究它們的習性。

讀大學本科的時候,由於學校沒有開設昆蟲專業,他只得先讀了植物保護專業,學習植物學、昆蟲學。

學習過程中,常常需要去野外實習、抓標本,這倒是讓他如願以償了。

就學期間,曾於2004年被評為《博物》雜誌的「博物少年」,2006年創辦了南京農業大學昆蟲協會並任副會長。

後來,從中國農業大學農業昆蟲與害蟲防治專業碩士畢業後,他成了《博物》雜誌的編輯,運營官方微博「博物雜誌」粉絲已達550萬。

懷著對大自然極大的熱情和濃厚的興趣,他在全國十多個省市開展昆蟲及其他生物資源調查,積累了豐富的野外經驗,採集並製作了上千份昆蟲標本,還為諸多雜誌和媒體撰文,向公眾傳播科學知識和物種保護理念。

張辰亮除在雜誌稿件中科普物種知識外,還堅持在微博上運用自己的知識和積累為網友解答疑惑。

此外,他還熱衷園藝手作,常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植物種植心得和經驗。

這就是我們熟知的「博物君」,也是550萬粉絲心中的「什麼都知道」。

「打假」的起因

中學時,我有一次去故宮玩。

身為生物愛好者的我,被書畫展區的一排動物畫譜吸引了。

沿著展台看過去,第一本是《鳥譜》,精美絕倫的花鳥畫。

第二本是《鵓鴿譜》,各種古代觀賞鴿。

第三本《獸譜》,各種走獸,裡面有一張是一頭黑豬,當時我覺得有點可笑,一頭豬也值得畫進皇家畫譜?


但當我看到最後一本聶璜的《海錯圖》時,那頭豬已經完全不算什麼了。

這本畫譜里全是稀奇古怪的海洋生物,畫風也前幾本截然不同,說它是工筆畫吧,動物的神態又十分卡通。

說它是漫畫吧,可又一本正經的樣子。

而且這些動物似乎在現實中都有原型。

記得有一幅是「井魚」,畫的是一隻頭頂噴水的大海獸,一眼即知原型是鯨魚。

看慣了花鳥畫的我,驚訝於中國竟然有如此有趣的海洋生物圖譜。

同時,我感覺體內一個暗埋的興趣點發光了。

我從小就對動物感興趣,尤其喜歡昆蟲。

然而每當家人帶我去海邊旅遊時,我都會第一時間跑到沙灘最邊緣的礁石區,那裡帶給我的興奮,比昆蟲要大得多:石頭上附著藤壺、海藻,石縫裡藏著小螃蟹,積滿海水的石窩裡,滿是伸開觸手的海葵、傻頭傻腦的小魚、背著螺殼的寄居蟹……方寸之地竟有如此密集、多樣的生物,這是生在城市的我無法想像的。

從那時起,我心裡就埋下了一顆海洋的種子。

決定「打假」

但我發現,書中也有不靠譜之處,比如有些動物聶璜未曾親見,根據別人描述繪製,外形有很大失真。

關於習性的記載,也是真假混雜。

也正因如此,我得以從文字和畫中發現蛛絲馬跡,辨別真偽,一步一步推理分析,從而鑑定出畫中生物的真身,就像在破案一樣,非常過癮。


圖:摘自《海錯圖筆記》

「打假」活動正式開始

於是我在2015年夏天開始進行一項工作:用今天生物學的角度,對《海錯圖》中的生物進行分析考證。

在這期間,我除了翻閱各種資料外,還去遼寧、福建、廣東、廣西、天津以及日本、泰國等地搜集素材、實地考證……到今天一年半了,不知不覺也寫了30篇文章。

工作還將繼續,先集為一本《海錯圖筆記》,大家看著玩兒。

書中插畫為張瑜繪製,部分照片由唐志遠、陳葆謙、曾陽、嚴瑩、劉曄、朱敬恩、吳超拍攝,向各位同好一併致謝。

圖:摘自《海錯圖筆記》

我採用了中國傳統本草書的分類法,把書中生物歸為「介部、鱗部、虫部、禽部」4類。

雖然不符合現代科學的分法,但可以展示古人是怎樣給生物分類的。

30篇文章里,有海洋生物的科普,有故紙堆里的考據,有中國人和大海之間的逸事,也有一些我個人的絮叨。

說白了,就是我讀《海錯圖》時做的30篇筆記。

如果你看完後,覺得這是一本有意思、有意義的書,那我就很高興了。

文摘自博物君張辰亮的《海錯圖筆記》,有刪減


作者推薦: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清代《海錯圖》不靠譜?科普達人破解30個謎題

最近,北京故宮博物院珍藏的一組奇葩的皇家畫譜《海錯圖》廣受矚目。這組圖譜,由清代畫家聶璜繪製,記錄了371種或奇異凶煞,或憨態可掬的海洋生物,圖文並茂錯雜繚亂,被稱為紫禁城裡的「海底總動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