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博物君」,一本《海錯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跳魚」,張辰亮在《海錯圖筆記》中對其描述是:怒目如娃,背翅如旗。
張辰亮,一名「80後」北京小伙,《博物》雜誌的編輯和官方微博的運營者。
網友見到不認識的奇怪物種往往會拍下來,甚至是畫下來在線問張辰亮是啥。
他不僅可以給出正確答案,口吻時而「高冷」時而詼諧,以此「圈粉」眾多。
張辰亮記得自己剛接手微博的時候粉絲數量是2萬,如今已達608萬,網友也給了張辰亮一個響亮的名字——「博物君」。
1698年(清康熙三十七年),一位名叫聶璜的人繪製一本叫做《海錯圖》的圖鑑。
用張辰亮的話說,這位生活在清朝康熙年間的「前輩」是真的「博物君」,他對沿海的生物非常感興趣,從天津到福建的海岸線都成了他的目標,他遍尋漁民和當地人,收集300餘種生活在海邊的生物信息,通過尋訪見聞,最終繪製成《海錯圖》。
遺憾的是,聶璜繪製完成《海錯圖》後,這部作品和他本人便銷聲匿跡。
直到清雍正年間,《海錯圖》才被太監蘇培盛傳到宮中,後成為乾隆帝的心愛之寶,留在了宮中。
300多年過去了,兩位「博物君」雖無緣相見,卻緣起《海錯圖》……
被「清奇」畫風吸引
張辰亮還記得,自己上中學時去故宮遊玩,恰好遇到故宮書畫館做展覽,身為一名生物愛好者,張辰亮被一組清宮舊藏的畫譜吸引了,其中不乏《鳥譜》《鵓鴿譜》這樣的工筆巨作。
他不經意發現,名為《獸譜》的藏品中竟然繪的是一頭通體黢黑的母豬,覺得很有意思,正在思考皇家畫譜居然有如此普通的物種,《海錯圖》映入眼帘。
按照張辰亮的話來說,這組圖畫風實在太「清奇」,與其他那幾組畫風完全不同,有些接近漫畫,甚至還有幾分卡通的樣子,可以用「可愛」來形容。
那次觀展,張辰亮印象深刻,回家就開始查「海錯」的意思。
通過翻閱資料他發現,「錯」是指種類繁多錯雜,「海錯」便是指海洋中種類繁多的海洋生物,《海錯圖》是一本關於海洋生物的圖譜。
中學畢業後,張辰亮選擇了中國農業大學農業昆蟲和害蟲防治專業學習,在研究生階段,他的方向是昆蟲分類學,他選擇了研究半翅目昆蟲,並專注於一種叫做「臭屁蟲」的昆蟲研究,不過很快他發現,科研並不適合自己,也不希望把本來的愛好變成枯燥的事情,於是他放棄昆蟲研究而加入《博物》雜誌,成為一名編輯的同時,致力於做一名科普工作者。
2014年,《清宮海錯圖》一書由故宮出版社出版。
張辰亮異常興奮,火速購買,打開書的那一刻仿佛被拉回了中學時代,曾經那些畫風「清奇」、隔著玻璃展櫃觀展的畫面重新顯現,短暫的興奮過後,張辰亮如饑似渴地讀了起來。
隔空對話,偵破「懸案」
仔細閱讀後,張辰亮發現,《海錯圖》實證性很強,準確度也很高,書中介紹了371種沿海生物和非生物物種,不僅如此,還有聶璜在中國沿海親眼所見、親耳所聞的各種奇聞逸事、風土人情。
當然,《海錯圖》中還有一些「不太靠譜」的地方。
如有些動物聶璜未曾親見,僅根據別人的描述繪製外形;關於生物習性的記載,也是真假信息混雜。
在故宮出版社推出的版本中,編者還特意邀請中科院的專家,將聶璜畫的物種和今天的物種做對比。
這部分內容也有些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聶璜所畫的鱷魚被專家鑑定為馬來鱷,但是張辰亮通過自己所學知識與聶璜的描述進行比對。
根據原作記栽「長二丈余,身有甲,四足短而有爪,口方而闊,尾不尖而扁」,再結合地理環境進行分析,張辰亮認為,聶璜所畫的鱷魚應該為灣鱷而非馬來鱷。
這些值得商榷的地方,進一步加深了張辰亮的好奇,同時也激發了他的「偵破」慾望,在探索和解讀《海錯圖》的過程中,張辰亮覺得自己是在與一位幾百年前的科學愛好者隔空對話,他希望通過自己所學進一步正確解讀聶璜的作品。
於是,張辰亮重新調查《海錯圖》,他用當代生物學知識分析書中的海洋生物,不僅要大量翻閱資料,同時還利用出差和旅行的機會實地搜集素材並考證,連沿海城市的海鮮市場也不放過。
長期下來,遼寧、福建、廣東、廣西等我國沿海地區,以及日本、泰國都留下了張辰亮的足跡。
此外,他還調動朋友幫忙考證,甚至加入了一個動物保護組織,和團隊一起去採樣。
因而,除了確定物種名稱以外,一些當下有趣的細節和故事也被張辰亮記錄下來。
2016年底,張辰亮所著《海錯圖筆記》面世。
《海錯圖》共4卷,其中前三卷保存在北京故宮博物院,而第四卷則被台北故宮收藏,對於張辰亮來說,還沒有看到第四卷是一種遺憾,同時這次《海錯圖筆記》只梳理了30種生物,張辰亮希望未來兩年再出兩本《海錯圖筆記》,把剩下的一些物種進行考證和再編輯。
「靠譜」的科普長啥樣
「靠譜」的科普長啥樣?這是網友較為關注的問題。
張辰亮回憶:「我小時候的科普讀物,基本上都是『不靠譜』的。
」張辰亮口中的「不靠譜」首先來自於數量上稀少,很長一段時間除了《十萬個為什麼》以外,基本上沒有原創的科普讀物,而大量引進的西方或日本的科普讀物也因翻譯問題變得「不靠譜」。
據了解,早先對於科普讀物的翻譯工作,出版社一般會選擇外語翻譯專業的人來做,但有很多科普讀物因此而無法承擔科普功效,因為此類讀物的譯者不僅需要語言功底,也要有較豐富的專業知識。
現在,大部分出版社會請相關專業的研究生翻譯,或聘請愛好者團隊來做,專業性和可讀性隨之提高,科普讀物種類也更豐富。
張辰亮坦言,如今人們慢慢對科普有了興趣,這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開始更多地擁抱大自然,對博物感興趣,進而可以多渠道接觸到各方面的博物知識,漸漸地就會對其中的某領域萌生興趣,進而可能成為愛好者。
換句話說,科普已經度過了啟蒙階段,各種科普活動、出版物多了起來,人們的興趣愈發濃厚,更願意花精力、花錢去關注科普。
同時,這對科普工作者也是一種考驗。
單就如何讓人們願意看科普讀物、節目等而言,科普工作者應向廣告從業者學習。
打個比方,廣告相當於給產品做科普,新穎的模式才會讓大眾有興趣了解、購買產品。
(文/胡克非)
美人魚真的存在嗎?|壹起讀書
圖片來自網絡壹讀微信號:yiduiread壹讀君 | 小魚大醬對不起,#壹堆飯#們,好像只有電視里的人魚才是美美的。這是清代畫家兼生物愛好者聶璜在《海錯圖》里畫的人魚,他形容其「人魚其長如人,肉...
「博物君」解讀奇書《海錯圖》
北京晨報訊(記者 解辰巽)故宮藏有一套「奇書」,叫《海錯圖》,它是一本古代的海洋生物圖譜。自小就喜歡觀察動物的《博物》雜誌編輯張辰亮對其中的海洋生物進行了現代生物研究, 並出版《海錯圖筆記》。《...
清代《海錯圖》不靠譜?科普達人破解30個謎題
最近,北京故宮博物院珍藏的一組奇葩的皇家畫譜《海錯圖》廣受矚目。這組圖譜,由清代畫家聶璜繪製,記錄了371種或奇異凶煞,或憨態可掬的海洋生物,圖文並茂錯雜繚亂,被稱為紫禁城裡的「海底總動員」。「...
博物男神為什麼對海洋生物情有獨鍾?一場「打假」行動引發的故事
關於古代「博物君」聶璜 故宮藏有一套「奇書」,叫《海錯圖》。實際上,它是一本古代的海洋生物圖譜。其作者聶璜出生在明末的杭州,是一位畫家兼生物愛好者。苦於自古以來都沒有海洋生物的相關圖譜流傳,他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