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灣漢簡:漢代西北邊塞的歷史「拼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地灣遺址(圖片來自網絡)

《地灣漢簡》,這本由甘肅簡牘博物館館長張德芳主持整理、中西書局新近出版的8開大書,是對1986年秋甘肅地灣遺址出土漢簡的系統刊布。

30多年間,物是人非,情懷依舊,當初帶隊考古發掘的岳邦湖、吳礽驤和任步雲三位先生,已經作古,學者們持續努力,聚沙成塔。

所以,《地灣漢簡》既是對厚重歷史的梳理,亦是對勤苦為學的致敬。

作為甘肅簡牘博物館和出土文獻與中國古代文明研究協同創新中心中國人民大學分中心合作研究的成果,5月20日,《地灣漢簡》出版座談會在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館舉行,來自秦漢史學界、簡牘學界、文博學界的20多位專家學者圍繞《地灣漢簡》的歷史文獻學術價值展開研討。

中西書局出版的《地灣漢簡》

再現西北邊塞萬象

地灣簡,與居延簡、金關簡、懸泉簡等,共同構成了西北漢簡的資料寶庫。

兩千多年前,地灣遺址曾是肩水都尉下屬之肩水候官的駐地。

其交通咽喉和軍事要塞的角色,決定了地灣簡的內容較其他西北漢簡更為複雜,涵蓋了政治、經濟、軍事、典章制度的方方面面,如日常勤務記錄、郵件傳遞記錄、守御器簿、戍卒被兵簿、錢出入簿、吏受奉名籍、谷出入簿、吏卒廩名籍、出入關的記錄等等。

編號為86EDHT:24的地灣簡

《地灣漢簡》一書共收錄簡牘803枚,除1986年在肩水金關遺址採集的25枚散簡之外,其餘778枚全為當年秋天在地灣遺址出土的漢簡。

在對這778枚漢簡初步研究之後,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蔡萬進發現:其中51例含明確紀年信息,最早是公元前81年的西漢昭帝始元六年,最晚為公元27年的東漢光武帝建武三年,其間年號連續,這印證了一個史實,即西漢昭宣至新莽時期,中央政府對河西地區實施了穩定而有效的行政管理和軍事防禦。

「地下之新材料」與「紙上之材料」互為註腳,勾勒史實。

編號為86EDT5H:6的簡「張掖以西武都少遠嚴敕門亭,謹苛察,毋令橫、興黨與過留界中」,讓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鄔文玲猜測,此簡文很可能與平帝時期北地任橫、隴西辛興等人的叛亂有關。

她又指出,86EDT5H:107號殘簡「郡屬國承用駁不同,而奸黠吏民」很可能與《漢書?刑法志》「是以郡國承用者駁,或罪同而論異。

奸吏因緣為市,所欲活則傅生議,所欲陷則予死比,議者咸冤傷之」等內容有同源關係。

「地灣漢簡除具一般河西邊塞簡牘的史料價值外,自身還有其獨特的價值。

」蔡萬進以編號為86EDT5H:191+124+84的漢簡舉例,簡文「屋闌聽由昆弟皆復故姓王氏上名見五威使者,上壽昆弟宗家皆以復」再現了新莽王朝建立伊始派遣五威使者西出河西、駐足張掖郡屋蘭縣的一幕,「其優待王姓之記錄,堪補史籍記載之缺」。

編號為86EDT1:1A的地灣簡

回放考古發掘細節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西南方向50公里處,巍然屹立著一座歷經滄桑的方形土城——漢代障城。

障城邊長22.5米,牆厚5米,高8.4米。

障城以及與它西面相接的塢院,組成了地灣遺址,1988年被列為全國文保單位。

其文物價值的一項力證,便是1986年從這裡出土的778枚漢簡。

那次發掘的時間是1986年9月23日至10月24日,正好一個月。

吳礽驤和任步雲的發掘日記一天不落,圖文並舉,嚴謹而不乏生動。

比如,9月29日這天,吳礽驤有段記載:「……探方西側斷面,第一、二層為解放後堆積,第三層為白灰面,乃障牆倒塌牆皮。

第四層為出建武簡的草層,內含牛羊糞、草渣、木屑、草灰及少量羊皮、羊牛毛、絹、麻布殘片等。

草下為居住面,角處出始元簡……。

」該段文字左側手繪了當天的發掘平面圖和探方斷面的4個地層。

平面圖上畫有一處「」,與文字形成呼應。

平面圖左側豎向標註了文字「此處可能是羊圈」,對應的日記正文是「夾道西端有起皮的羊糞層,氣味很濃,可能是羊圈」。

吳礽驤地灣發掘日記(1986年9月29日)

通過日記,考古過程的艱辛可窺一斑,吳礽驤在9月24日寫道:「因汽油沒有了,下午開始步行上工。

」任步雲在10月24日的日記里寫道:「上午測繪總圖的西北角塢牆及附設遺址。

風很大,同人馬(編者註:馬建華先生,仍健在)、吳(編者註:吳礽驤)及小馬(編者註:司機馬更生),費力很大力氣,修正了幾次測點才繪成……」

吳礽驤地灣發掘日記(1986年9月23日)

將發掘日記首次刊布,將漢簡的原大彩色圖版和紅外線圖版分類呈現,將圖版和釋文並列呈現,集合了甘肅簡牘博物館、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出土文獻與中國古代文明研究協同創新中心中國人民大學分中心等考釋、研究力量……《地灣漢簡》一書的編排周備、考釋準確、圖版精良,體現了文博界、學術界和出版界的密切合作。

中西書局總經理秦志華不無自豪地說:「中國對出土文獻的整理出版已處於世界領先水平。

接力文化遺產搶救

1986年的發掘,其實是對地灣遺址的第二次發掘。

地灣漢簡的首次發現,始於1930年。

中瑞西北科學考察團成員、瑞典考古學者弗克?貝格曼在居延地區的近30個地點掘獲漢簡10800多枚,其中地灣出簡2383枚。

因時局動盪,包括這部分地灣漢簡在內的居延漢簡輾轉北平圖書館、北大文史研究院考古學會、香港大學馮平山圖書館、美國國會圖書館等地。

1965年運抵台北,現存放於台北「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對居延漢簡的整理,從發現之始就開始了。

1936年出過余遜和勞榦的曬藍本,只有釋文而無圖版;1943年和1944年,勞榦在抗戰時期堅持工作,先後刊行了《居延漢簡考釋:考證之部》和《居延漢簡考釋:圖版之部》;1959年和1980年,中國大陸分別出版了《居延漢簡甲編》和《居延漢簡甲乙編》,基本收齊了第一次發掘的全部居延漢簡的圖版和釋文;最近,中國台北學者對存於「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居延漢簡重新整理,自2014年以來,已經出版了四卷,計劃於2018年出齊全部的五卷本。

1971—1974年間,甘肅文博部門組織對居延漢代遺址進行科學發掘,在北部的甲渠候官、甲渠塞第四燧和南部肩水金關,共發掘出土漢簡19400餘枚。

第二次發掘的居延簡就其數量和內容而言,都遠遠超過了1930年出土的居延漢簡。

《地灣漢簡》的出版,標誌著目前所知的所有居延漢簡均已刊布。

而其整理釋讀的過程,不僅凝聚了幾代學者文化接力的擔當和數易其稿的心血,更以紅外線掃描等新技術手段為輔助,同時展現了甘肅文博界與學術界協同研究的開放合作模式。

5月20日,《地灣漢簡》出版座談會在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館舉行 (攝/江勝信)

作者:江勝信

圖片:除署名外,均為中西書局提供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漢簡不簡單

漢代的書法有兩大系統,一是碑刻文字,一是簡牘墨跡,它們都是在紙未發明以前或未大量使用以前的書籍文獻。由於材料不同,書寫的工具不同、內容不同,形制不同及書寫者的身份不同,因而表現出各自不同的藝術風...

《肩水金關漢簡》出版

本報蘭州8月16日電 記者宋喜群 從甘肅簡牘博物館獲悉,《肩水金關漢簡(五)》日前由上海中西書局出版發行。至此,由甘肅簡牘博物館、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肅省博物館、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古文獻研究...

中國「四大漢簡」書法

中國兩漢時代遺留下來的簡牘。早在北周時代就有人在居延地區發現過漢竹簡書,北宋人也曾在今甘肅等地獲得過東漢簡。

《甘肅秦漢簡牘集釋》出版前後

在二十世紀中國文化的四大發現中,西北簡牘是其中重要的一種。甘肅是簡牘的最早發現地,也是漢簡出土最多的省份,目前全國超過80%的漢簡出自甘肅。對於簡牘的整理和研究,自簡牘發現之日起就已經在一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