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墓挖掘出周代大量文物,周人發祥地不再是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慶陽是周人的祥地之一,人皆知之。

《慶陽縣誌》周祖遺陵記載: 「周祖遺陵在縣城東山,相傳為周祖不蠻夕陵墓」。

明代大詩人李夢陽在《秋懷》一詩中也稱讚曰「慶陽亦是先王地,城對東山不窋墳。

」但是,環縣是否周人的發祥地之一,還不為人所知。

自從曲子鎮周代古墓挖掘出大量文物,才證實環縣確是周人的發祥地之一。

位於環縣曲子鎮雙城南側的馬蓮台和南莊的台地上,東靠山麓,西至台邊,南臨馬蓮溝,北接古城,南北長約400米,東西寬約80米的區域之問,有一周、漢時期的古墓群,現已暴露於地表的有墓葬、灰坑和灰層。

灰層厚度達l米左右。

此墓葬區較為宏大,墓區內已發掘較為完整的瓮棺、瓦棺葬各1處,磚墓葬3處。

現已發掘出西周時期的泥質灰陶豆、甑、罐、銅鼎、銅鬲及灰陶鬲殘體碎片等文物多件;漢代的灰陶罐、盆、甑、灶、繭型壺和繩紋瓦等文物多件。

1975年4月,又在周、漢古墓群南部毗鄰的五里橋發現一座漢代磚墓,從中獲取一批青銅器,有銅鼎、銅釜甑、博山爐、焦斗,另有陶豬、陶狗各1件。

周、漢青銅器,其造型優美、古樸、典雅,製作工藝精緻,堪稱環縣境內青銅器之珍品,如:

西周銅鬲,呈三足若袋狀,腹部外突,內腔呈橢圓體,兩耳對稱,通高14c,口徑cm,是環縣出土周代最完整的青銅器之一,為國家二級文物。

西周銅鼎,三足呈圓柱形,口面圓形,內壁稍薄,無紋飾,雙直耳(一耳殘缺),足高8.5cm,通高26cm,口徑17cm,是環縣又一西周文物珍品,亦為國家二級文物。

漢代銅鼎,為三足帶蓋,口徑16cm,通高16cm,足高6.5cm,無紋飾,蓋上有三個馬蹄形環扣,分開可作為 一個完整的盤形器。

其造形別致精美,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

銅鼎、鬲的用途,一般是:大者用於「禮器」,小者用於「食器」或稱「炊器」。

亦有禮、食兼用者。

漢代銅釜甑,分釜、甑兩層,通高28cm,釜口徑25.5cm,上下層用途分明,腹部有兩個馬蹄形扣。

其造型優美,做工精細,是保存完好的青銅器精品之一。

周、漢古墓遺址出土的珍貴文物是研究環縣在周、漢時期人類的生產、生活以及文化活動的重要文物資料。

曲子雙城在明代以前就有一故城遺蹟,舊《縣誌》載,明永樂初征西將軍何福築曲子城時,亦記載此地以前有故城遺蹟。

此城建於何時,現已難以考查。

但從曲子雙城周、漢古墓群的出土文物和故城遺蹟來看,它同處於一地,這說明曲子雙城一帶至少從西周至漢代的千百年來,一直有先民在這裡生存居住。

周代,曲子雙城已是周人支脈的一個部落居住地。

從周人墓葬的隨葬品不難看出,珍貴的銅鬲、銅鼎,絕非一般的平民百姓家庭所有。

當時能有這種隨葬品的,至少是一個較為尊貴的族人首領。

再從青銅器的做工造型來看,當時周人的青銅器製造業已相當發達,工藝也很先進,說明環縣周人的生產、生活以及文化活動已相當文明進步。

既然這裡有周人先民的墓葬,更說明環縣是周人的發樣地之。

漢代,環縣的墓葬遺址更豐富。

僅從曲子鎮沿環江

而上至甜水鎮,漢墓群遺址就有5處之多。

出土文物更為

豐富,是研究環縣漢代文化的重要史物資料。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2700年前的「路由器」,連郭沫若都不認識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這件國寶文物,它比戰國水晶杯的歷史還要久遠,是西周晚期的青銅製品,算下來起碼有2700多年了。更讓人吃驚的是,這件文物酷似路由器!名稱和用途至今仍不明...它就是安徽博物院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