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父甲」銅觚「癸父」銅爵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西周父甲銅觚
西周癸父銅爵
「父甲」銅觚「癸父」銅爵
時代:西周
地點:崇信縣
珍藏單位:崇信縣博物館
1981年8月,崇信縣九功鄉於家灣村群眾在修莊基時發現一座古墓葬,出土銅器、玉器各2件,以及若干蚌飾和貝幣等。
這批器物系群眾挖窯洞時發現,出土情況不詳,據了解器物是在距地表8米多的深處挖出,同時出土的還有人頭骨、獸骨等物和板灰遺蹟,是一座西周時期的古墓葬。
墓葬出土的「父甲」銅觚,通高22.2、口徑13.5、底徑8.5厘米。
喇叭口,尖唇,下收細頸,鼓腹,小喇叭形圈足。
圈足內壁鑄有「冊□冊父甲」五字銘文。
腹部上下各飾兩道凸弦紋,之間浮雕兩組饕餮紋,襯以雲雷紋。
1996年9月被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專家組鑑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墓葬出土的「癸父」銅爵,通高21.5厘米、流至尾長17.5厘米。
半圓槽狀長流,三角形短尾,口沿略撇,流根沿上分立二傘狀柱;深腹,腹一側置半環耳,圜底;腹下置三稜錐狀長撇足。
柱頭表面飾陰刻弦紋兩道,夾捲雲紋;鋬上浮雕牛頭飾,口沿下飾大小7組葉尖向上蕉葉紋,腹部有三個距離扉棱,淺浮雕二組獸面紋,雲雷紋襯地。
耳鋬下陰刻「囗癸父」三字。
1996年9月被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鑑定為國家二級文物。
據文獻記載,周人的發祥地和早期活動的地方都在涇渭二水流域。
目前,已知年代最早的先周遺存是略早於太王時期的陝西長武縣碾子坡遺址、武功縣鄭家坡遺址和岸底遺址,扶風縣北呂周人墓地、甘肅崇信縣於家灣周人墓地和香山寺墓地、九功塬子遺址等。
其中於家灣墓地是甘肅省目前發現時代最早、埋葬人數最多的周文化墓群。
為了進一步研究隴東地區先周文化的發展歷史,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於1982、1984、1986年先後三次在於家灣墓地發掘了一批先周和西周墓葬,數量達百餘座。
其中最大的墓葬有12平方米,小的不足2平方米,墓葬形制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周圍有生土和熟土二層台,有的還有腰坑和殉葬奴隸以及馬坑等。
出土銅器有鼎、簋、觚、爵、觶、鉞、戈、弓形器、鏃、泡、鈴等,陶器有鬲、罐、卣、紡輪以及大量的玉飾、蚌飾和海貝等。
墓地內98%的墓葬為早期被盜,中型以上的墓葬盜洞多達4-6個。
在一個不足2平方米的小墓內,清理出土西周早期青銅禮器一鼎二簋。
於家灣墓地從先周到西周早、中期,互相銜連而又有早晚之分,說明從早周古公亶父遷岐之後,此地依舊是周人在西北的一個重要聚落之地,遷岐後先周族勢力的中心勢力南移。
在北方依舊存在著周人與各小方國之間已有的鬆散型聯盟關係,大概到文王時,周正式確立了盟主地位。
墓地埋葬人數眾多,則說明了這一點。
崇信縣於家灣墓地、香山寺墓地發現的先周文化遺存,足以證明涇水上游的支流——汭河流域曾經是周人的居住和活動之地。
(文、圖提供者:崇信縣博物館陶榮)
他把青銅器販賣到國外——下場卻異常慘澹
我國歷史悠久,創造出的生活用物千奇百怪,數量更是無法計算,然而,在經歷了歷朝歷代的風風雨雨,而流傳下來的個時期文化遺物,卻在短短的百年間遭受了從未有過的,無可挽回的重創,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毀一件...
寧夏彭陽紅河流域考古調查發現大量新石器時代遺址和歷史時期遺存
新華社銀川5月18日電(記者艾福梅 盧鷹)記者從寧夏回族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獲悉,歷時一個月的寧夏固原市彭陽紅河流域區域系統考古調查成果斐然,共發現13處新石器時代遺址和10處歷史時期遺存。紅河...
講座整理:大周原考古記
5月7日下午,由北京大學文物愛好者協會主辦的「中華文明探源與上古史重建系列講座」第四講「大周原考古記」在二教410成功舉辦。本次講座由考古文博學院教授雷興山主講,主持人為活動負責人考古文博學院1...
【中國考古學通論】 第五章 夏商周考古(下)
本期梳理Ⅰ、先周文化先周,有周族先世之意。所謂先周文化就是指周王朝建立以前周人的文化遺存。先周文化是一種青銅文化,主要位於陝西中部,甘肅東部黃土高原地區。其形成是多種文化因素相互融合的過程。
古墓挖掘出周代大量文物,周人發祥地不再是謎
慶陽是周人的祥地之一,人皆知之。 《慶陽縣誌》周祖遺陵記載: 「周祖遺陵在縣城東山,相傳為周祖不蠻夕陵墓」。明代大詩人李夢陽在《秋懷》一詩中也稱讚曰「慶陽亦是先王地,城對東山不窋墳。」但是,環縣...
古芮尋微 故國韶光:梁帶村周代遺址與芮國歷史文化展
韓城不僅是司馬遷的故鄉,也是陝西地上文物保存最豐富的城市,一直有「關中文物最韓城」之美譽。2018年2月14日, 梁帶村芮國遺址博物館正式開館,在這裡可以一睹韓城地下的豐富文物寶藏——
他們來自絳縣倗國墓地三千多年前的地下世界,帶著青銅時代的印記
山西青銅文化歷史悠久,工藝精湛,風格獨特。時代序列完整,分布遍及全省。西周青銅器目前僅見於晉南,早年在聞喜和洪洞等地曾有發現。 2006年01月15日,考古學家在清理絳縣橫水西周墓1、2號墓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