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特「國際商隊」書寫絲路貿易史話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劉肅勇

早在漢武帝當政時,絲綢這一華夏精美特產就從京都長安,經河西走廊至西域,向中亞和歐洲售賣,拉開了絲綢之路的商貿販易。

起初,漢人帶領西域遊牧民族的商人,以零散或組成商隊的形式,貿販絲綢和其他物品。

隨後,絲綢之路上散居的各族遊牧人逐漸參與絲綢商貿活動,歷經數百年而不衰。

其中,最為典型、最為突出的,當屬隋唐時期的粟特商隊。

沿絲路東移入華

粟特人在中國古史典籍上為外來入華民族,通稱為胡人,原居於中亞阿姆河與錫爾河之間的澤拉夫珊河流域(史稱粟特地區,大致相當於今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與吉爾吉斯斯坦一帶)。

粟特人在這一地域建立了大小不等的城邦國家,例如康國、安國、曹國、米國、何國、史國、石國等獨立國家。

後來,粟特人以自己的城邦國家名為各自的姓氏。

粟特人從未形成一個獨立統一的帝國,先後遭受周邊各個強盛民族的控制或奴役,但是,他們自身的應變能力很強,作為一個民族才沒有滅亡。

從人種學而論,粟特人屬於伊朗系統的中亞古民族;從語言上觀察,屬於伊朗語族的分支,其文字則通稱粟特文,是阿拉美(又譯阿拉米、埃蘭)文字的一種變體。

中國史書將粟特諸國人統稱為昭武九姓,或俗稱九姓胡、雜種胡、粟特胡。

3世紀,中國進入魏、蜀、吳三國時期,粟特人歷經動亂或連年戰爭的逼迫,開始從中亞原居地,沿著絲綢之路東移入華,進入新疆、河西走廊和中原地區,並投入絲綢之路的商貿活動。

4—6世紀中國南北朝時,粟特人逐漸在新疆至長安的絲綢之路沿線的村屯落戶定居,放棄遊牧生活,大多轉而從商,少數人務農,形成粟特人聚居的村落。

隋唐時,這些村落首領大多成為絲綢之路的粟特商隊首領。

商隊規模空前龐大

一支粟特商隊往往幾十人或近百人,常年活躍於絲綢之路上。

粟特商隊首領在中國史籍中被稱作薩保或薩甫,為粟特語譯音。

至6世紀末期,粟特商隊成為絲綢之路上占據主導地位的專業商隊,較大的粟特商隊擴大到幾百人乃至上千人。

薩保大多頭載寶冠,身穿翻領窄袖長袍,腰間一面懸掛箭袋,一面配帶短刀,騎馬走在商隊前部。

在薩保的身前左右,還有幾個戴著船形小帽、身帶短刀和箭袋、手握望筒的騎馬武士,隨時瞭望前方路途是否平安,遇險則挺身保衛薩保。

後面跟進的則是運輸隊,貨物大多由駱駝馱運,少部分由馬、騾、驢馱運。

商隊兩側和隊伍後部,另有為數眾多的商隊勞力或奴僕,手持長鞭催趕牲畜。

商隊最後面,有時可見牛拉大輪木車,車上搭有帳蓬,用來搭乘薩保的家眷。

粟特商隊還設置獸醫數人,隨隊跟進,不時為牲畜診病灌藥。

粟特商隊尤其是大型商隊,另有專設的武裝,以防範強盜打劫。

如果強盜力量強大,商隊無法抵抗,則以隨隊攜帶的波斯錢幣進行打點,以期和平解決。

為了安全起見,粟特商隊途經中亞、新疆、河西走廊之時,往往吸收當地的突厥人、吐谷渾人、高車人、嚈噠人加入商隊,抵禦強盜劫掠,這些人成為粟特商隊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因此,粟特商隊是名副其實的「國際商隊」。

商隊成員幾乎均由男子組成,往往晝行夜宿,很少夜晚打著火把趕路。

每當行進到平坦草地,或到達村屯、大小市鎮,往往停留住下,從牲畜背上卸下貨物,餵草料歇息。

同時,支起帳篷,供商隊人員休息。

商隊頭人或武士頭領,還可乘時飲酒會餐、歌舞娛樂。

粟特商隊屬於遠道長途販易,雖然攜帶的草料與糧食較為充足,但種類比較單一,缺少新鮮肉食。

薩保有時乘興帶領商隊護運勇士們,到山林野外行獵,獵獲花角鹿、羚羊、野豬等野味,佐酒美餐,用以補充所帶食物的欠缺。

粟特商人行進在絲綢之路上,非常艱辛勞累,又時有不安全之憂。

粟特人信奉源自波斯的鎖羅亞斯特教(又稱祆教,俗稱拜火教),商人行進在絲綢之路上往返貿易時,往往將祆教神像帶在貼身衣服里,隨時頂禮默默祈禱呵護,保佑途中順利平安,身體康健。

商隊經營的外貿販易品種多樣,但以絲綢等物為大宗。

此外,還有大唐帝國所產的各類彩色瓷器、精製漆器、名貴茶葉、地道中藥材,以及金銀製品。

自漢代至隋唐,中華物品西銷亞歐大陸,處於貿易出超狀態,輸入的物品一般是亞歐所產的胡粉香料、金屬器具、玻璃製品等。

  墓穴壁畫再現商隊盛況

907年,唐王朝滅亡,中國歷史進入長期的分裂和戰亂時期。

直至1278年元朝滅掉南宋,中國才再次進入大一統階段。

歷經數百年的分裂和戰亂,絲綢之路商貿時斷時阻,粟特商隊的商貿活動也隨之弱化或淡出。

與此同時,以商隊首領薩保為首的粟特上層人士大多在新疆和河西走廊的重鎮安家,平民則在廣大村屯落戶,轉而從事農業勞作,成為當地的編戶齊民,並逐步漢化,他們信奉的祆教也隨之儒化。

至元代和明代,粟特人已全部漢化,融合於中華民族大家庭之中,中國史冊此後再無粟特人商貿活動的記載,粟特商隊在絲綢之路的商貿業績也被塵封於歷史之中。

最近幾十年來,考古人員在陝西、山西等地發掘出了虞弘、安伽、史君等粟特商隊薩保的墓葬,其石刻墓誌和精美壁畫充分展示了絲路貿易的壯觀場景,古老粟特人光彩耀眼的商貿事跡得以再現於今世。

在中西物質與文化交流史上,粟特商隊譜寫了壯麗的篇章,也為新時代中華民族發展「一帶一路」國際商貿事業提供了可貴啟示。

(作者單位:遼寧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隋唐寧夏粟特人與絲綢之路

【摘要】絲綢之路的延伸與繁榮,不僅推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中亞的民族也沿著絲綢之路來到中國。生活在中亞阿姆河與錫爾河流域的昭武九姓——粟特人就是典型,以善於經商而聞名於世。粟特人沿絲路東...

千年前的「淘寶」 跟著粟特人去絲路

絲綢之路上發生了什麼有趣的商貿故事?3月4日,浙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劉進寶做客成都博物館,帶來講座《絲綢之路上的商業貿易》,講解古代商人怎麼做生意,通過絲路「淘寶」帶來了什麼機遇。

玄奘之路——絲綢之路與絲路貿易

文 / 馮培紅 浙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中國絲綢的西傳、中亞商品的東來、粟特胡商的漢化、西域貨幣在河西地區的流通,這些都引起了中亞諸國對東方中國的美好憧憬,出現了以粟特人、回回人為主的東向民族移動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