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新書發布廳 | 《絲路譯叢》:揭秘一帶一路上的歷史懸案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1999年至2007年間,聯合國考古隊在中亞五國和印度北部「玄奘之路」上收穫重大發掘成果:數百尊佛造像,兩萬平米壁畫,足以再造一個敦煌;同樣的八年,中國北方陸續出土中亞來華粟特人在北朝的墓葬文物,其數量與精美度百年不遇,且和「玄奘之路」海外成果遙相呼應。

倫敦大學藝術考古學博士毛銘正是考古隊的一員,自2003年起,每年夏天都在中亞考古現場度過。

《絲路譯叢》譯者毛銘。

「你來自日本?韓國?哦!是中國人!」在上海書城「新書發布廳」現場,毛銘回憶起自己第一次來到烏茲別克沙漠的情景記憶猶新。

當時,參加考古隊的中國考古家非常少。

毛銘現為灕江出版社《絲路藝術》期刊編委,由她翻譯的《絲路譯叢》第一輯」玄奘之旅」前三種《突厥人、粟特人與娜娜女神》《駛向撒馬爾罕的金色旅程》《唐風吹拂撒馬爾罕:粟特藝術與中國、波斯、印度、拜占庭》,在「全國新書發布廳」舉辦首發式。

《絲路譯叢》在「全國新書發布廳」舉辦首發式。

毛銘介紹,「絲路譯叢」的作者來自俄羅斯、法國、烏茲別克、美國、義大利等國,都是世界級的東方學專家和絲路藝術史家,每一位都親身參加國際考古隊在中亞五國聯合國遺址的挖掘工作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用血汗和青春見證了玄奘之路寶藏的出土,用著作填補了最近十年世界絲路學的空白和疑難。

比如,《突厥人、粟特人與娜娜女神》作者俄羅斯人馬爾夏克,被稱為「中亞考古之父」,他從事粟特考古53年,2006年殉職並埋葬在沙漠考古現場。

《突厥人、粟特人與娜娜女神》是馬爾夏克在2003年夏到2006年夏帶領聯合國中亞考古隊分別在撒馬爾罕場地和塔吉克片治肯特場地進行挖掘的考察結果,闡釋了中亞粟特古國文明的異彩紛呈以及粟特商旅在絲路歷史上的重要角色。

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主任葛樂耐教授研究粟特本土祆教徒的納骨瓮情況形成的《駛向撒馬爾罕的金色旅程》,給研究北朝的學者們提供了新的思路。

《唐風吹拂撒馬爾罕:粟特藝術與中國、波斯、印度、拜占庭》則是義大利考古學家康馬泰在主持中亞布哈拉古稱考古的挖掘中,於1989年首先考證出的撒馬爾罕大使廳壁畫西牆內涵,對撒馬爾罕大使廳壁畫中考證出的最新關於唐太宗、武則天以及佛教內容所做的分析研究,為揭示壁畫主題及更多相關領域的研究提供了珍貴的資料和思路。

叢書中還配有大量插圖,展示考古所出的壁畫、佛像、珠寶。

國家文物局文物出版社總編輯、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教授葛承雍評價,「絲路譯叢」內容涵蓋中亞五國絲路考古最新成果,提供了大量一帶一路的文化情報,揭秘了一帶一路上的許多歷史懸案。

叢書以絲路沿線地域為經,以文化交往為緯,鉤織出不同民族、文明類型及其相互影響的歷史狀況,展示了歐亞大陸文明碰撞與交融的壯闊歷史場景,視野寬闊、史料豐富、分析深入。

毛銘則說,這套「絲路譯叢」不單是寫給專業人士看的學術書,更是一把鑰匙,為考古愛好者打開新世界的大門。

「考古就像探案一樣,每逢學術會議,就像是在各個考古現場工作的『偵探』們互相交流破案線索和進度。

這套書力求做到像偵探故事一樣好讀,讓閱讀者『看到碎片、想到宮殿』,跟隨考古學家,進入絲綢之路的考古現場。

名詞解釋:粟特人

粟特(Sogdiana)是中國古書中記載的西域古國之一,亦為民族名稱,活動範圍在今中亞阿姆河與錫爾河之間的澤拉夫尚河流域,首都「馬拉坎達」位於今撒馬爾罕。

據中國史書隋書記載,粟特人先民原居祁連山下「昭武城」(即今甘肅張掖),後為匈奴人所破,被迫西遷至中亞,並建立了康安等一系列小國,即中國史書中著名的昭武九姓。

粟特地處歐亞陸上交通樞紐,粟特人利用這一有利條件,積極從事貿易活動。

東至中國,南至印度,西至波斯、拜占廷,東北至蒙古,凡利所在,無不至。

內部貿易也有發展,發行大量錢幣,仿製薩珊波斯式的銀幣和中國式的圓形方孔銅錢。

粟特人在突厥人、維吾爾人等遊牧民族的內政外交、貿易鑄幣、宗教傳播、文字創製等方面發揮過重要作用。

中國北朝隋唐時期,粟特文化與中原文化經歷了衝突、磨合、融匯的過程。

粟特人能歌善舞,樂器以琵琶為著名,康國樂、安國樂、胡旋舞、柘枝舞在唐代曾風行一時。

曾經引發「安史之亂」的安祿山便是粟特人。

粟特盛產葡萄酒,其釀法流傳至今。

(圖片由主辦方提供。

編輯郵箱:[email protected]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匈奴故都統萬城發現中亞粟特人壁畫

新華網西安7月9日電(記者馮國、李樹峰)匈奴故都統萬城的考古發現往往引起海內外注目,考古人員研究發現在北朝時期(約距今1500年)的墓葬壁畫中意外發現信奉拜火教的中亞粟特人的形象,為絲綢之路研究...

玄奘之路——絲綢之路與絲路貿易

文 / 馮培紅 浙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中國絲綢的西傳、中亞商品的東來、粟特胡商的漢化、西域貨幣在河西地區的流通,這些都引起了中亞諸國對東方中國的美好憧憬,出現了以粟特人、回回人為主的東向民族移動和...

馬爾夏克:中亞考古之父

【讀書者說】作者:徐文堪(系《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總編審、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研究員)編者按:絲綢之路文化成為當前學界的熱點,也受到多方的關注。海外學者的絲綢之路文化研究,對國內相關領域研究具有一定...

還原絲綢之路上碰撞與交融的壯闊歷史

絲綢之路是眾所周知的古代東西方交流的要道,也是連接不同文明的重要環節。隨著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與實施,以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積極響應,加之2014年「絲綢之路起始段-天山廊道」聯合申遺進入...

中亞藝術考古學家來蘭開展學術講座

記者從省文物局獲悉,英國倫敦大學絲路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中亞藝術考古學家毛銘博士近日應邀到敦煌研究院,作了題為「大夏佛教考古」、「中亞大使廳壁畫:武則天時代的G20峰會」、「尋找消失的白匈奴:從撒馬...

《絲路譯叢》第一輯近日出版

近幾年關於絲路文化的書籍亮點頻出。12月11日,上海書城一周一期的全國新書發布廳上,灕江出版社首推《絲路譯叢》三本以及期刊《絲路藝術》。發布會現場,復旦大學教授徐文堪、《絲路藝術》執行主編洛齊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