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絲綢之路上的古老「足印」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伊塞克國家歷史文化博物館與拉哈特遺址。
拉哈特遺址附近區域的調查現場。
伊塞克博物館展品。
「張騫鑿空」與「一帶一路」上的經濟文化交流合作
公元前138年,張騫從長安出發,沿渭水西行,經過河西走廊,到達敦煌,沿崑崙山北麓西行,向北出玉門關沿天山南麓西行,翻越蔥嶺進入今中亞地區,再往西,經今伊朗等國到達大秦(羅馬帝國在中東的領地)境內,走出了這條前無古人的絲綢之路。
自此,中國同中亞、西亞以至南歐的直接交往也建立和密切起來,這就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所說的「張騫鑿空」。
近年來,中國與哈薩克斯坦兩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發展迅速。
2013年9月7日上午,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題為《弘揚人民友誼共創美好未來》的重要演講,他在演講中提到:「我的家鄉陝西,就位於古絲綢之路的起點。
站在這裡,回首歷史,我仿佛聽到了山間迴蕩的聲聲駝鈴,看到了大漠飄飛的裊裊孤煙。
這一切,讓我感到十分親切。
哈薩克斯坦這片土地,是古絲綢之路經過的地方,曾經為溝通東西方文明,促進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相互交流和合作作出過重要貢獻。
東西方使節、商隊、遊客、學者、工匠川流不息,沿途各國互通有無、互學互鑒,共同推動了人類文明進步。
」
哈薩克斯坦是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最重要的國家之一,中哈雙方在能源、互聯互通等領域的合作也已經成為典範。
從常年對開口岸、跨境運輸管道、跨境鐵路幹線,到奔馳在哈薩克斯坦大街上的中國汽車和沿中歐班列走上中國百姓餐桌的哈薩克斯坦麵粉、菜籽油等,都見證著兩國在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友好往來。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擁有先進的考古設備和優秀的研究團隊,2017年5月11日首次來到哈薩克斯坦,開展考古交流與合作,期待發現絲綢之路上的古老「足印」。
精誠合作的跨國考古團隊
此次跨國考古是陝西省考古研究院首次在哈薩克斯坦開展的考古調查、發掘,目的在於尋覓、揭示先秦至西漢絲綢之路開闢之前發生在哈薩克斯坦這片廣袤而古老土地上的歷史遺存。
此前,在我省周原遺址就曾經出土過中亞人面貌的人面像,「人像的鼻子很高,一看就是中亞人。
」拉哈特古城遺址考古隊領隊丁岩說。
「在那麼遠的時代,我們就與中亞有了文化上的交流,所以我們也對在哈薩克斯坦發現中原文化的印記充滿期待和希望。
也許在那個遙遠的時代,從某匹來自中原的駱駝的背上掉下了一枚銅錢,它正靜靜地躺在地下等待著我們去發現。
」對於這次哈薩克斯坦考古,丁岩和考古隊員充滿著另一種期待。
「這次赴哈考古,我們任務重要,分工明確,沒有多一個人,也不能少一個人。
」丁岩笑著說道。
對於這次跨國考古調查,陝西省考古研究院派出了一支年輕的「骨幹團隊」。
被丁岩笑稱的「骨幹團隊」,是由四位年輕的考古隊員組成的組合均衡、技術配備先進的考古團隊。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長孫周勇是此次考古項目的中方總負責人。
四人團隊由丁岩、路智勇、苗軼飛、趙汗青組成。
丁岩,商周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員,本次聯合考古發掘隊領隊。
路智勇,業務辦公室主任、研究員,負責與外方協調,並負責遺址的文物保護以及參與調查、發掘。
苗軼飛,隋唐研究室的助理研究員,負責本次工作的記錄、發掘等。
趙汗青,科技研究室的研究實習員,主要負責遺址的測繪、攝影、製圖等工作。
「我們這個團隊所有人都在一線工作,調查、測繪、記錄、繪圖,包括做飯、刷碗,都是親力親為。
每天早上8時出發,12時下班,14時再開始工作,每天除了在現場工作8小時之外,剩下的時間也不是個人的,要用來寫日記、拷貝圖片、整理資料、記帳、做飯、洗碗。
生活方面,我們幾個有洗菜的、有炒菜的、有打掃衛生的,分工也很明確。
汗青、智勇炒菜很在行,我和小苗的任務主要是負責洗菜、刷碗。
」丁岩笑著說。
期待發現中原文化的印記
由於這是中國考古學界與哈薩克斯坦考古學界在田野考古工作方面的首次合作,兩個團隊都十分重視雙方的溝通和交流。
「這次聯合考古工作得到了伊塞克國家歷史文化博物館館長古米麗拉的大力支持。
在兩名翻譯的配合下,我們的發掘工作迅速順利開展。
」丁岩說。
位於哈薩克斯坦境內天山北麓的拉哈特遺址,東距中國霍爾果斯約250公里,西距阿拉木圖約50公里,是絲綢之路北線上的一處重要遺址點,傳說是塞人王族的居住遺址,著名的伊塞克金人墓葬就位於該遺址附近。
拉哈特遺址所在的伊塞克鎮區域,位於伊塞克河谷的沖積扇上。
白色的伊塞克國家歷史文化博物館大樓在伊塞克鎮西側約3公里處,周圍是80多座有大型封土的古代墓葬區域。
拉哈特遺址呈長方形,面積約25萬平方米。
遺址核心是一座近似方形的高台,頂部小,底部大,高約18米,頂端面積約3200平方米,周圍有兩道壕溝圍繞。
此前也有其他國家的考古隊在哈薩克斯坦拉哈特遺址附近區域開展過考古調查和發掘,但是出於對中國考古技術和歷史研究等多方面的信任,被視為特別重要的拉哈特遺址,哈方只願意同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聯合組建考古隊進行發掘研究。
考古隊在拉哈特遺址內布設探溝3座,面積合計32平方米。
其中,TG1長10米,寬2米,發掘深度最深約4.4米,清理到的主要遺蹟有灰溝、灰坑、房址、灶、爐等多類,遺址出土器類有鐵、陶、石、骨等可辨器物(片)共約80件,主要是罐、缽等器。
在這次跨國考古中,中國特有的考古工具「洛陽鏟」在發掘過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考古隊探測到深度達4米多的文化堆積層,發掘確認深度是4.4米。
以遊牧生活為主的古代人群形成的遺址,很難有這麼厚的文化堆積。
這一發現,在當地考古界引起不小的轟動。
按照中哈雙方簽訂的協議,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將在哈薩克斯坦開展為期5年的考古調查和發掘活動。
2018年,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將再次赴哈進行為期三個月的更大規模的發掘。
文化交流之外的淳樸友好
58天的赴哈考古暫時告一段落,所有出土文物都已移交當地博物館,並對所有遺址進行了「回填」保護,這次工作也正式拉開了中亞考古的序幕。
在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的辦公室里,丁岩還在回味赴哈考古的日子,當地淳樸的民風和老百姓友好的態度,讓身處異國他鄉的考古隊員們感到溫暖。
地處伊犁河谷、屬豐饒之地的伊塞克,在哈薩克語中的意思是「天堂之門」。
當地的經濟以農牧業為主,其他的產業較少。
在當地的農貿市場裡,還可以看到絲綢之路所延續下來的商業貿易。
考古隊駐地正好對著天山北麓,早上一起床就可以看見天山皚皚的白雪、連綿不斷的黛青色的山脈。
晴的時候,天空總是湛藍湛藍的。
當地的百姓都很樂觀淳樸。
在丁岩的考古日誌中,記錄下了許多與當地人溝通交流的場景。
考古隊員在哈薩克斯坦的拉哈特古城遺址工作期間,附近的放牧老人閒暇時間常來考古發掘工地看熱鬧。
雖然語言不通,但見面握手,微笑相向,卻是必定的。
「記得他第一次來工地,快到午飯時間,考古隊同仁就邀請他在灶上吃午飯。
幾天後,放牧老人通過翻譯告訴考古隊,依照哈薩克人的禮節,他要送給考古隊一頭羊作為禮物。
我告訴翻譯,禮收下,但一定要付給老人錢。
牧羊人堅決不收。
當天的午飯,就是清燉羊肉。
通過翻譯,我表達了考古隊的感謝。
老人回答說:『不謝不謝,這是哈薩克人對於新鄰居應該的禮節。
』」
有一次,隊員們傍晚散步時在小區見到一位5歲左右的小男孩迎面而來。
小男孩拎個塑料袋,袋子裡裝著幾張餅子,看見了隊員們,很友好地拿出一張。
丁岩高興地笑了笑,並且用手比劃「不吃」,同時很大聲地說了「謝謝」。
當小男孩看到了距離五六米遠的同事,又問了聲好,隨後將餅放回袋子,伸出右手握手。
「一個很有禮貌的小男孩。
」丁岩在日記中寫道。
考古考到越南去?中國考古隊這次真玩兒大了!
今年7月,一部凝聚十年心血的考古報告《越南義立馮原文化遺存發掘報告》正式出版。始於2006年,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聯合在越南進行的田野考古發掘,可謂國內考古機構第一次在國外獨...
5500年前可能就有「西安城」
本報訊(記者趙爭耀)11月9日,記者從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獲悉,楊官寨遺址再獲重要考古發現,首現廟底溝文化大型成人墓地。專家認為,該遺址所呈現的廟底溝時期關中地區規模最大、規格最高聚落的都邑性質,或...
絲路考古證實:古月氏人建立貴霜王朝的觀點不成立
央廣網西安1月19日消息(記者 雷愷)記者從西北大學中亞聯合考古隊獲悉,中國西北大學與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聯合考古認為:古代大月氏人建立了貴霜王朝的傳統觀點不能成立,難以得到考古學...
中國考古隊的伊朗之旅
水濤:中國考古隊開啟伊朗之旅2016年11—12月,來自南京大學歷史學院考古文物系的考古隊在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東北部的北呼羅珊省進行了考古發掘工作,這是中國考古隊首次進入伊朗高原,在當前「一帶一路...
陝西周公廟遺址出土甲骨上可辨識文字逾2500個
中國新聞網2014-10-24 21:54:30中新網西安10月24日電 (記者 冽瑋 冀浩凡)記者24日從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獲悉,經多年對陝西省周公廟遺址的考古發掘和野外勘察,考古工作者累計已發...
西安市文物局召開隋唐長安城遺址考古工作會議
1月19日下午,市文物局召開隋唐長安城遺址考古工作會議,就進一步加強隋唐長安城遺址考古工作進行安排。市文物局黃偉副局長,市文物局文物保護與考古處,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唐城考古隊,西安市文物保護考...
王建新:填補絲路考古空白的中國人
1998年至1999年,西北大學歷史系考古教研室決定先選擇一個課題幹起來,於是就選擇了「尋找大月氏」這個研究課題。王建新認為,這是一個既需要在中國干,又需要在國外干,能把國內和國外連起來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