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考古隊的伊朗之旅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水濤:中國考古隊開啟伊朗之旅

2016年11—12月,來自南京大學歷史學院考古文物系的考古隊在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東北部的北呼羅珊省進行了考古發掘工作,這是中國考古隊首次進入伊朗高原,在當前「一帶一路」的研究熱潮中,開創了一個新的研究領域。

為了實施此項考古發掘計劃,早在2015年夏天,南京大學即派人員赴伊朗,與伊朗的文化遺產保護與旅遊管理機構進行接洽,尋求國家層面的支持和許可。

同時,與伊朗國立考古學研究中心、伊朗國立博物館、德黑蘭大學考古系以及北呼羅珊省文物保護管理機構進行了廣泛的接觸和交流,獲得了伊朗考古學界的理解和配合。

接著,到北呼羅珊省進行了實地考察,在篩選了60餘處土丘遺址的資料信息後,最終決定發掘納德利土丘(Tepe Naderi)。

納德利土丘位於北呼羅珊省希爾凡市的近郊,是一個巨大的圓台形遺址,根據我們的實地測量,土丘現存高度20米,頂部直徑78米,地面直徑185米,經過探溝發掘得知,現地面以下5米深度才是原始的生土地面。

這樣一個巨大的人工堆積的土丘,顯然不是在短期內形成的。

經過對遺址各層位出土遺存的判別和分析後,我們發現,土丘頂部最晚的堆積和包含物,屬於伊斯蘭時期和近代的遺存。

而中間層位的土坯建築等,依據其他地點的同類發現對比分析,應該屬於伊朗歷史上的薩珊波斯和阿契美尼德王朝時期。

土丘下部的地層出土有各種彩陶片,其中最早的屬於銅石並用時代的文化遺存,時代約為公元前4500年前後。

由此可知,納德利土丘作為人類活動的一個定居點,前後延續使用了6000年,堪稱一個研究伊朗東部早期歷史的遺址博物館。

土丘遺址是西亞等地區常見的一種古代聚落遺存,從新石器時代開始發端,分布遍及小亞細亞、伊拉克、伊朗,以及中亞的土庫曼斯坦等地。

由於在地平面上這種高大的土丘很容易被發現,因此很早就受到旅行家和探險家的關注。

19世紀以來,來自西方國家和俄羅斯的考古隊,在西亞和中亞的廣大範圍內,已經發掘了幾十處土丘遺址,重要的如伊朗的希薩爾土丘、土庫曼斯坦的安諾土丘、土耳其的恰塔克乎尤克土丘等。

這些工作所取得的成就已經獲得全球考古學界的廣泛認同。

而在以往的考古發現和研究工作中,基本看不到中國學者的身影,聽不到中國學者的聲音。

現在,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和考古學研究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們已經有條件參與國際合作交流活動,或者獨立組織在國外的考古發掘項目。

我國的考古學界已經不再滿足於只是在外國考古的舞台上當觀眾和聽眾。

伊朗高原位於西亞與中亞、北方遊牧文明與南方農業文明相互交流的十字路口。

在歷史上,西亞地區最早起源的小麥、大麥等植物栽培技術,綿羊、山羊等動物馴養技術,土坯建築技術和早期冶金技術等,都是通過伊朗高原向東擴散的。

公元前3千紀末,原始印歐人族群從位於鹹海與裏海之間的東歐草原向南方遷移,征服了伊朗北部的戈爾甘河流域。

公元前2千紀的上半葉,這些雅利安人族群經過伊朗高原大舉南下,對南亞次大陸西北部地區的早期歷史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但是,他們是否曾經進入到了中國新疆的塔里木盆地,學術界尚無明確的認識。

公元前5世紀前後,波斯帝國興起後的版圖範圍橫跨了西亞和中亞的大部分地區,向東一直到達興都庫什山西側和印度河流域。

公元前336—前323年,馬其頓帝國興起後,很快開始東征,亞歷山大大帝在征服波斯帝國後,並未停止向東前進的腳步,一直征戰到印度河流域,並在沿途地區設置了幾十座要塞和城堡,開創了中亞歷史上所謂的「希臘化」時期。

公元前2世紀,絲綢之路開闢之後,生活於伊朗呼羅珊地區的粟特人,曾經是絲綢之路貿易中最活躍的中間商。

自漢唐以降,來自西域的眾多種類的植物、香料、寶石等商品,以及音樂、舞蹈、拜火教等文化和宗教習俗迅速傳入中國內陸,逐漸成為漢唐文明的有機組成部分。

由於伊朗高原在世界歷史上的這種特殊作用和地位,使得這裡成為了解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節點,也因此成為世界各國考古學家心中嚮往的聖地。

如今,我們追隨著前輩先賢的腳步,也來到了這片神奇的土地,有機會親手挖掘深埋於地下的人類文化瑰寶,破解世界歷史的謎團,找尋逝去的光榮與夢想。

最重要的是,在世界歷史研究的舞台上,可以展示中國考古學界的能力和魄力,努力承擔起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責任和使命,這應該說是我們從事此項伊朗考古發掘的初衷。

目前,基礎的考古發掘工作才剛剛開始,按照我們與伊朗有關方面的合作意向,第一期工作計劃是以五年為一個周期。

從世界考古學發展史來看,發掘納德利土丘這樣巨大的古代遺址,五年時間顯然是不夠的,長期的發掘工作應該要持續幾十年。

在考古發掘的過程中,我們已經注意到了後期的文物保護與展示工作的需要,希望儘可能少破壞土丘的本體部分。

同時,儘可能多地保留髮掘中的遺蹟現象,為今後的遺址公園建設、遺址博物館的場景展示工作提供更多的便利條件,這也是當今考古學與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發展的大勢所趨。

我們要讓更多的中國人藉此了解伊朗歷史,也讓更多的伊朗人認識中國考古學的發展水平。

(作者單位:南京大學歷史學院)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早期夏文化探索」課題籌備會會議紀要

為了探索早期夏文化研究,「早期夏文化探索」課題籌備會於2016年12月18日上午在鄭州市召開,會議探討了課題的申報立項等相關問題。會議由鄭州市嵩山文明研究院黨委副書記張建華主持,出席會議的嘉賓...

田野考古布局「十三五」新藍圖

日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召開2016年田野考古工作座談會,各考古隊隊長、項目負責人、科技考古中心、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中心依次匯報了近年來取得的重要考古成果及「十三五」期間的田野考古規劃。會議...

毛家坪遺址發掘豐富秦文化內涵

光明網11-21 13:43顯示圖片本報甘肅訊(記者朱羿)早期秦文化聯合考古隊對甘肅甘谷毛家坪遺址二次發掘目前初步結束,從目前發掘探明情況來看,該遺址保存比較完整,清理墓葬數量近千座,出土陶器、...

逆過程的考古學:信息學視野下的考古埋藏學

考古是對人類歷史的逆探索過程——已經消失的歷史,通過對其物質性遺存的考古學處理,可以重建、復原並進行研究,這是現代科技賦予人的獨特能力。張立東先生的《手鏟釋天書》,以訪談的形式披露一批著名學者關...

特稿:絲路考古的世界視野

新華社北京12月15日電 特稿:絲路考古的世界視野新華社記者張遠 彭茜 趙嫣自2013年底開始,烏茲別克斯坦撒馬爾罕市郊外的天山北麓搭建起一排簡易房。簡易房外,一處「冂」字形的土方上插著一面五星...

「走出國門」成中國考古新常態

十多年來,中國考古的一個新的特點已經逐漸顯露,並呈方興未艾之勢,那就是越來越多的中國學者開始走出國門,在國外的土地上主導考古調查和發掘工作。這種趨勢,既是中國考古學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要求,也是...

進軍科潘遺址 觸摸瑪雅文明

在大洋彼岸,瑪雅文明城邦科潘遺址8N-11貴族居址的發掘工作,正在為破譯瑪雅文明興衰提供新的線索。截至2015年12月,發掘工作取得的成果令人驚喜,明確了北側中心建築的結構和建築及倒塌過程,發現...

西遷中亞的大月氏文化遺存發現

古代月氏西遷中亞,是絲綢之路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對東西方交流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對古代月氏的研究,是國際學術界關注的重大學術課題。關於月氏的文化遺存、體質特徵以及西遷前的居住地,學術界爭議很大,西遷...

毛家坪的深度

□汪彤在毛家坪見到梁雲的那天,是在一個艷陽天。他步伐蹣跚,曬成古銅色的臉上戴著一副近視眼鏡,鏡片在耀眼的陽光下反射著亮光。作為早期秦文化聯合考古隊領隊,梁雲帶領著由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陝西省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