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賞析|曾侯乙尊盤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曾侯乙尊盤,戰國早期青銅器。

尊高33.1cm,口寬62cm,盤高24cm,寬57.6cm,深12cm。

曾侯乙尊盤銅尊共34個部件,有56處鑄、焊接而連成一體,尊體上飾有28條蟠龍和32條蟠螭,頸部刻有"曾侯乙作持用終"7字銘文。

曾侯乙尊盤1978年出土於湖北隨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中,現藏於湖北省博物館,是春秋戰國時期最複雜、最精美的青銅器件,因其工藝極其複雜,至今未出現複製品。

2002年1月18日,國家文物局印發《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規定64件(組)一級文物為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曾侯乙尊盤名列其中。

文物賞析

曾侯乙尊盤上尊組合而成,出土時尊置於盤中。

尊是盛酒器,盤是盛水的器皿。

這件器物是古代王侯祭祀專用的酒器尊盤。

尊體上裝飾著28條蟠龍,32條蟠螭(pán chī)和數以千計的蟠虺(pán huǐ),這些裝飾物由表層的紋飾和內部多層次的銅梗組成。

註:蟠螭,是沒有雙角的龍;

蟠虺,是蜷曲的小蛇。

尊的口沿喇叭狀,長頸,腹部圓鼓,高圈足,盤由盤體和各種附件組成。

口沿飾有鏤空的蟠螭與蟠虺,反首吐舌的龍,攀附向上;雙身龍,龍首懸空,卷豎雙角;其向上者亦如出水之蛟,向下者勝似潛游之蟒。

尊頸與腹之間加飾四條圓雕豹形伏獸,軀體由透雕的蟠螭紋構成。

尊腹、高足皆飾細密的蟠虺紋,其上加飾高浮雕虬龍四條。


盤直壁平底,四龍形蹄足口沿上附有四隻方耳,皆飾蟠虺紋,與尊口風格相同。

四耳下各有兩條扁形鏤空夔龍,龍首下垂。

四龍之間各有一圓雕式蟠龍,首伏於口沿。

製造工藝

說法一:失蠟法

失蠟法又稱出蠟法、拔蠟法,基本方法是將蠟作成模,成型後用細泥漿反覆澆淋,泥漿包住蠟模後再塗以耐火材料用火烘烤,做成鑄型。

蠟熔流出,形成型腔,即可澆鑄銅汁成器。

尊盤的透空雕飾為失蠟鑄件,即利用蠟的可塑性,在蠟模上做出繁雜的造型和紋飾。

說法二:組合工藝

有人稱:曾侯乙時代不存在失蠟法,尊盤是用春秋戰國時期青銅器鑄造的主流技術鑄造。

分型制模、分模製范、分型鑄造、加工組裝的工藝組合。

曾侯乙尊盤的零部件數以百計,其組裝數量和複雜程度至今令人驚嘆不已,這可能是部分專家認為尊盤是失蠟法鑄造的主要原因。

究竟尊盤的製造工藝是什麼?至今仍不得而知。

關於曾侯乙尊盤

撲朔迷離的七字銘文

考古界通常按照隨葬器物銘文確定墓主人身份。

曾侯乙尊盤,尊與盤內都有「曾侯乙作持用終」七字銘文,意為:曾國王侯「乙」永久享用。

但盤內銘文的「乙」字是打磨後補刻上去的,打磨痕跡清晰可辨。

曾國?並無史料記載!

關於曾國其名,在春秋、戰國的文獻里,均只有鄫國(繒國)記載。

在考古發掘的卜辭和青銅銘文之上,屢屢可見存在以"曾"為名的諸侯國。

而戰國曾侯乙墓的發現引起考古眾多爭議,不少史學家認為:曾國就是古老的諸侯國——隨國。

尊盤的主人不是曾侯乙!

盤內銘文的「乙」字是打磨後補刻上去的,因此,有人認為,「乙」並不是尊盤真正的主人!

曾侯乙墓葬發現之時,出土文物共計13500件。

銘文出現3個人:曾侯輿、曾侯越、曾侯乙。

但記錄曾侯輿、曾侯越少量,而記錄曾侯乙有208處。

2011年,葉家山(墓)被發現,被證實為曾侯輿墓。

而曾侯輿正是曾侯乙的先輩。

專家推測,尊盤是曾侯乙的先輩享用過,而當時鑄造這樣一件珍寶也並非易事,曾侯乙就將其留為己有。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