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從中國人這兒學去後申請了專利,日本人看不下去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新開館的湖南省博物館可謂勢頭兇猛,堪比著名景區的春節人流量,除了其常設的「長沙馬王堆漢墓陳列展」,持續2018年前三月的特展「東方既白—春秋戰國文物大聯展」,也將各省的先秦文物精品匯於一堂。
因此,研習君在前幾日參觀湖南省博看到的情景是這樣的:
特展廳內也是「觀人時間比觀物多」的情況,其中最被人群包圍的青銅器以此件最為顯眼:
曾侯乙墓青銅尊、盤,館藏於湖北省博物館 ,由尊和盤兩部分構成,青銅尊通高33.1厘米,口徑25厘米,重約9公斤;青銅盤通高24厘米,口徑57.6厘米,重約19.2公斤。
它的特別之處正在於它的裝飾:
全套器物通高42厘米,口徑58厘米,重約30公斤。
曾侯乙尊盤裝飾紛繁複雜,銅尊上是用34個部件,經過56處鑄接、焊接而連成一體,尊體上裝飾著28條蟠龍和32條蟠螭,頸部刻有「曾侯乙作持用終」7字銘文。
銅盤盤體上共裝飾了56條蟠龍和48條蟠螭,盤內底刻有「曾侯乙作持用終」7字銘文。
整器雕琢繁密,著實讓人驚嘆,這不由得讓人想起之前《國家寶藏》中的一件明星文物:雲紋銅禁。
這兩件文物從外在裝飾上很容易讓人想到一處,事實上它們確實都是源於同一種鑄造工藝:失蠟法。
關於雲紋銅禁,有一個不大不小的故事:
1977年夏天,淅川縣遭遇到了大旱,下寺龍山山腳環抱處的水庫在乾旱中,水位急劇下降,於是在乾燥龜裂的水庫邊上,就塌陷出了一個大洞。
洞口下面竟是一大片墓葬——龍城墓葬群。
這可是一種比較戲劇性的「挖掘」方式了。這座墓葬群經過考古工作者的搶救性發掘,出土了大量的禮器、樂器、車馬器和金銀珠寶玉器,數量競達6000多件。
可是文物專家在2號墓中,發現了一堆青銅殘件,看著這堆青銅殘件的模樣,應該是古代的青銅禁。
禁呢,便是古代的「禁酒器」,比較古代沉迷酒色也是國敗家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這件青銅禁出土的時候,已成為一堆碎片,送到河南省博物館的時候更是裝在兩個麻袋裡,專家對這些大小不一的青銅零件也一無所知,只得請出河南省博物館的老王。
這個老王不是隔壁的那位,也不是《我在故宮修文物》的「鐘錶匠」王師傅,他是河南省博最厲害的青銅修復高手。
河南博物館的領導將王師傅請了過來,這一修復,便是兩三年。
身世坎坷的失蠟法
根據《唐會要》記載,唐朝的匠人鑄造開元通寶,用得就是失蠟法。
因為鑄造開元通寶的時間,要晚於印度用失蠟法鑄造器物的時間,故此,有學者認為,唐朝的失蠟法傳自印度。
而學術界最早確定先秦已掌握失蠟法的發現,則是從曾侯乙墓出土的尊盤——便是篇提到的青銅器,但它被考為戰國時期的文物。
而修復此件雲紋銅禁,中國用失蠟法鑄造青銅器的時間,將會往前提早至春秋時期,也就是說,青銅酒禁將證明:失蠟法在國內產生的時間,絕對不少於公元前五世紀。
而前番言論也將被推翻。
相比於范鑄法,失蠟法有著明顯的優點:它將整個鑄造過程簡化為制蠟模、外敷陶土製范、加熱使蠟流出、澆銅液鑄造幾步,這就使製作雲紋銅禁這般鬼斧神工的青銅器有了工藝上的可能。
范鑄法確實是先秦青銅器的主要製法,只是問題在於有些鑄件實在過於複雜,難以制范、澆鑄。
中國失蠟法使用的是可塑性極強的固態蠟,中國特色的失蠟法因此有了一些獨特的工藝,如「捏蠟」(手捏成形)、「撥蠟」(用「撥子」撥塑成形)、「剝蠟」(用木質模板將蠟壓製成形),這些工藝也可以相應地在最終的鑄件上找到痕跡。
已確定的先秦最早的失蠟法鑄件,是現藏於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楚王盂,其鑄造年代在春秋時期的公元前570年前後。
綜合來看,現在已經確定的先秦失蠟法鑄件大都出自漢淮地區,鑄造年代從春秋中、晚期到戰國,且其失蠟法一出現即展現出不俗的水準,其形制、紋樣、成形方法與製作技藝同出一系,構成自成體系和傳承有序的發展系列。
不過最後我們要指出一點:先秦失蠟法的研究現在在學術界仍有爭論,仍然有「中國青銅文化源於蘇美爾文明」的說法,我們相信先祖的博大智慧,我們也尊重學術對真知的嚴謹探尋,期待這場對失蠟法的論爭可以幫助我們最終剝開歷史的迷霧。
二戰時期美國人還是從中國人這兒學去後申請了專利,叫熔模鑄造法。
據說因為某日本學者證明為古法而失敗了,還是要感嘆一下,我們祖先高超智慧,今人真應該好好學習傳承,不要讓別人拿去了。
雲紋銅禁-64件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之一
雲紋銅禁1978年出土於河南淅川縣下寺春秋楚墓,2002年被國家文物局列為首批64件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之一,河南博物院九大鎮院之寶,現藏於河南博物院。
典藏 | 中國各地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三)
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中國歷史悠久,地大物博,作為世界文物大國,我國各地博物館中的珍貴藏品數不勝數。並且每個博物館都有自己的「鎮館之寶」,展示著在不同歷史背景中的文化內涵。接下來就讓我...
曾侯乙尊盤為何無法複製
湖北日報訊 圖為:曾侯乙尊盤記者 海冰 實習生 韓笛 通訊員 連紅 吳建剛 王晶■編者按我省是文物大省,館藏文物總量超178萬件(套),其中,在上世紀90年代被認定為國寶級文物的有19件,17件...
新書名字叫「蟠虺」,你會念嗎
本報首席記者王湛通訊員黃珍珍文並攝發自上海「有人跟我說,《蟠虺》(pánhuǐ)原來就是『醒龍』的意思。我聽到後會心一笑,我的名字和書的名字,竟然時空交錯,緊緊聯繫在一起。」昨天,劉醒龍在上海書...
中國古代刀劍的裝飾工藝,簡直美呆了!
中國是世界刀劍製造業的鼻祖,當許多國家還處在原始部落石器時代的時候,中國的歐冶子、干將、莫邪等一大批能工巧匠就以其巧奪天工的精湛技藝,製造出許多聞名千古的寶劍,如湛瀘、龍淵、太阿、純鈞、魚腸、巨...
雲紋銅禁——穿越2500年而來巧奪天工的失蠟工藝!
楚國為什麼敢問鼎中原,請看雲紋銅禁;楚國為什麼會一敗再敗,請看雲紋銅禁!作為河南博物館九大鎮院之寶之一,是春秋中期(公元前620年-前467年)青銅器。整體用失蠟法鑄就,工藝精湛複雜,令人嘆為觀止。
兩麻袋殘件竟拼出一件特級國寶,它還粉碎了一個崇洋媚外的學說!
國寶和麻袋能有關係嗎?當然有關係,因為有一件國寶出土的時候,根本就不是一件完整的國寶,而是碎裂成一地的青銅殘件,大的殘件有牛腦袋般大,小的殘件比手指甲還小。這些青銅殘件能不能被組合到一起,組合後...
文物賞析|曾侯乙尊盤
曾侯乙尊盤,戰國早期青銅器。尊高33.1cm,口寬62cm,盤高24cm,寬57.6cm,深12cm。曾侯乙尊盤銅尊共34個部件,有56處鑄、焊接而連成一體,尊體上飾有28條蟠龍和32條蟠螭,頸...
厲害了古人:兩千五百年前的技術竟成了今天飛機發動機的關鍵
近期,《國家寶藏》這個節目火了,裡面介紹了許多具有幾千年歷史的文物,有些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有些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有些具有極高的文化價值,而有些文物對現代的科學技術都有著深遠的意義。今天,小編...
他的隨葬物品多達七千餘件,眾多精品之中唯獨這件「舉世無雙」
1977年至1978年間,位於河南省西南部的丹江水庫水位下降,一座深藏在庫區下的千年古墓被沖開,大批的青銅器、玉器順水衝出丹江,裸露在丹江兩岸。消息傳開,河南省淅川縣考古隊聞訊趕來,在丹江口水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