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陵至今沒開挖,只因為秦始皇臨終前說過的這句話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秦始皇,是首位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古今中外第一個稱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嬴姓,趙氏,名政,十三歲繼承王位,三十九歲稱皇帝,在位三十七年,被譽為「千古一帝」。
這樣一個帝王,其陵寢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結構最奇特、內涵最豐富的帝王陵墓,共徵集了七十幾萬人力,幾乎相當於修建胡夫金字塔人數的八倍。
可是千百年來,無論是民間盜墓賊,還是正規的考古人員,卻無人敢挖?究竟是為什麼呢?下面小便就來為大家慢慢細說。
1965年,陜西省文化局長的武伯倫率先提出開挖秦始皇陵,郭沫若想憑藉和周總理的交情,說服總理支持他。
可是郭沫若好說歹說 ,周總理就一句話:「十年之內別提此事」。
曾經在郭沫若主張挖掘的定陵後,因為技術條件有限,造成了巨大的損失,然後這次又主張挖掘其他帝王陵墓時,被總理拒絕沒被採納,並制定了禁止挖掘古墓等政策限制,而我們現在的技術條件也還沒有達到能夠開挖的條件,所以,現在還不能開挖。
秦始皇陵封土下的地宮距現地表深約30米。
地宮的周圍有近似方形的地下城垣。
關於地宮內的情況,司馬遷在《史記·秦始皇本紀》里是這樣記載的:「始皇初即位,穿治驪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司奇器珍怪徒藏滿之。
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
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
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也就是說,秦始皇陵地宮建築猶如秦咸陽宮殿,內有百官位次,地宮屋頂砌築了紋石和明珠像征日月星辰,地面還以水銀像征百川江河。
而且,這座埋藏著無數珍奇動物及物品的地宮中,還有用人魚膏做成的蠟燭永不熄滅地燃燒著,使地宮常年形同晝。
為了防止盜墓賊進入,工匠在地宮內製作了神奇的機關暗弩,當盜墓賊一旦接近墓門,便暗箭齊發,將之射殺於墓外。
據說,秦始皇臨終前說過:朕統六國,天下歸一、築長城、鎮九州龍脈、衛我大秦、護我社稷。
朕以始皇帝之名在此立誓,朕在,當守土開疆。
掃平四夷,定我大秦之基。
朕亡,亦將身化龍魂,佑我華夏永世不衰!此誓,日月為證,天地共鑒,仙魔鬼神共聽之!
所以,秦始皇的英靈護我華夏,開挖秦始皇陵,會破壞中華龍脈,所以秦始皇陵內部究竟是什麼樣子,恐怕在今後一段時間都不得而知了。
眾所周知,兵馬俑一直是中國的驕傲!秦始皇也一度被奉為最高調的皇帝!因為哪個皇帝下葬會陪葬那麼多的兵俑?可是,為什麼兵馬俑遲遲不再繼續挖掘?而是一直處於展覽的狀態?
曾有人提議能不能建造一個跨度500多米以上的保護大棚?前幾年秦俑考古隊為了了解原來封土堆積的實際大小,進行過鑽探。
發現原來的封土基礎部分,近似方形。
周長與《漢書》說的「周回五里有餘」的數據相近,為2000米,南北長515米,東西寬485米。
這樣的話,我們在發掘前首先應當建造一個跨度不能小於500米的保護大棚,如果不能建造500米跨徑的大棚,挖掘秦陵簡直就是不可能的。
眾所周知,秦陵的結構是由地表下面的地宮和地表上面的墳構成的,人們最關注的首先是隨葬寶物的地宮。
可挖出地宮,那總得先得挖掉地面上的墳。
如果挖掉墳,既不能用炸藥炸,還不能用推土機推,更不能用挖掘機掏。
也就是不能快挖,只能慢慢挖,否則挖壞了文物算誰的?一點點挖,就需要漫長的時間,就要歷經春夏秋冬,就要避風遮雨,就要像挖兵馬俑坑那樣,先搭個大棚,既有利發掘,又可以保護出土物。
但如果那大棚搭建得小點行不行?可不可以在封土上立幾根柱子支架,縮小技術上無法解決的跨經難題呢?回答是否定的。
柱子立在墳上,怎麼去掉全部的封土?即便退一萬步可以立柱,那地宮挖出來後到處都豎著大柱子,地宮完整的平面如何保證?何況現有墳下面的土質狀況又是不是存在符合立柱子的條件呢?所以,這就一定要建造一個跨徑500米以上的大棚子了。
挖掉了秦陵地面以上的墳,最直接的問題就是秦始皇陵的地面景觀就會消失。
秦始皇陵沒有了墳堆,如何能讓人感受秦陵恢弘的全景?如何讓人感受建造如此工程的艱辛與偉大?如果不挖掉墳,而用大棚把秦陵「包」起來,那這個新建的大棚又如何與陵園景觀以及周圍山巒協調起來呢?有人說,既然在封土上面搭建大棚有難度,那就在陵上找到墓門,往下挖一個洞,一直接挖到地宮不就得了?那麼,地宮在哪?又有多深呢?前兩年考古探測發現:規模宏大的地宮位於墳堆頂台下,距地面約35米深,地宮約相當於一個準足球場那麼大。
先不說這個探測是否就是秦陵地宮的實際情況?就算是實際如此,地宮的位置是不是就位於已經探測出來的地方?如果錯位了怎麼辦?史料《漢舊儀》一書中有一段關於秦始皇陵地宮深度的介紹,大意是說公元前210年,丞相李斯向秦始皇報告,稱其帶了72萬人修築驪山陵墓,已經挖得很深了,好像到了地底一樣。
秦始皇聽後,下令「再旁行三百丈乃至」。
拋開「旁行三百丈」這史料的真假或換算尺度的準確率不說,我們的心理準備是否能夠承受萬一挖下去的結果與探測不一樣怎麼辦?因為地宮位置的撲朔迷離程度,絲毫不亞於秦始皇在我們心中的模糊影象。
如果地宮距離現在的地表35米深,那就相當於15層左右的高樓,這樣的立壁,如果是石或哪怕是土石結合的還算牢固,如果像兵馬俑坑那樣只是板壁和土壁,會不會導致塌方?退一步說如果加固,那不是改變了立壁本身的原生形態,變成了現代人工製品?還有,兵馬俑坑離地表3到5米左右,在旁邊圍上圍欄,不用下去也能看個清楚,可地宮深了十倍以上,在上面圍個圍欄不讓下去,難道要遊客用望遠鏡看不成?如果構建下去的通道,橫七豎八地建成樓梯、鋪上滾梯、豎起電梯,豈不是破壞了地宮的內部結構景觀?
如果不管墳的立方面積,不計深度,只算秦陵的地宮面積:南北170米×南北145米≈25000平方米,那麼就是秦公大墓面積的4倍多,要挖40年;是兵馬俑坑實際挖掘面積的5倍多,也要挖150年。
前兩年經濟學家張五常說一挖開秦始皇陵,馬上就能出幾十個億的經濟效益。
他可能只算了經濟帳,壓根兒沒想到要挖這麼多年的吧?!別看這些枯燥的數據,如果遙遠未來的哪一天條件真成熟了,如果我們子孫後代真要開啟秦始皇陵,這些數據絕對有重要參考價值。
儘管有關這些數據的說法很多,目前還沒有一個權威可信的統計結論,但卻非常清楚地傳達出這樣的信息——秦兵馬俑坑的考古發掘還有大量需要進行的工作,大量的遺物和遺蹟都還埋藏在地下,這將也給我們無數的判斷、猜測、爭議、推論帶來比照的論據。
何況兵馬俑坑的規模、體量等遠遠不足以與秦始皇陵的相比。
技術不行,這是現在不少官方和專家談的最多但也是最忽悠人的理由,已經老生常談了十幾二三十年,成了八股調和防彈衣。
一有什麼人提出挖帝王陵墓,就搬出保護技術不過硬、絲織品可能硬結、器物會變色等幾個技術保護難的說辭來抵擋一陣。
這在筆者我看來,貌似專業,看似科學,其實並無新意,更無深意。
要命的還在於這個說辭的誤導性很強,其潛台詞就是一旦保護條件成熟了,技術難題攻克了,就萬事具備,只欠我們甩開膀子大挖快挖拚命挖了,挖秦始皇陵不僅存在發掘之後能不能保護的難題,其實還有發掘本身會不會有重大失誤的風險?更有我們現在具不具備研究能力的困惑和擔憂?
地宮的發掘涉及一系列勘測、鑽探、發掘、修復技術,我們沒有科學揭露土木建築陵寢的先例,缺乏直接發掘的經驗,誰能保證考古學家的發掘不發生工作上的失誤?!從考古學角度看,推動考古學進步的是發現本身和發現的方法——錯失了發現可以把機會留給技術能力肯定更強的後人,但由於我們現今所用方法或研究能力的失誤和局限,卻是歷史性的罪過和遺憾。
面對這種不可再生的資源和不可逆的歷史文化遺產,誰敢輕描淡寫地說句「付學費」了事?誰來埋單?
所以種種原因的背後最主要的還是技術的不夠成熟。
秦始皇陵墓不能挖掘的八大理由
一、能不能建造一個跨度500米以上的大棚? 先看第一個不能挖的前提,即秦始皇陵的封土也就是民間說的墳有多大規模?《漢書·楚元王列傳·附劉向傳》上說:「其高五十丈,周回五里有餘。」秦時一尺約為現代...
漲姿勢:秦始皇陵墓不能挖掘的八大理由
先看第一個不能挖的前提,即陵的封土也就是民間說的墳有多大規模?《漢書·楚元王列傳·附劉向傳》上說:「其高五十丈,周回五里有餘。」秦時一尺約為現代23厘米,五十丈即約115米。秦時一里為414米...
秦始皇陵千年不敢挖的驚人真相!
秦陵也好,乾陵也罷,中國數以百計的帝王陵墓挖與不挖,其實早都套牢了"緊箍咒",這就是國家制定的"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十六字方針,可謂文物工作的天條。"保護出土文物的技術不成...
秦始皇陵墓地宮之謎:不能挖皇陵的八個理由
秦始皇地宮,可謂千百年以來中國的一個秘密,一個神秘而壯闊的墓地,凝結了中國千年來的智慧,墓室約一個足球場大,地宮是放置棺槨和隨葬器物的地方,為秦皇陵建築的核心。有關秦陵地宮位置問題,歷來眾說紛...
秦始皇陵為什麼至今不敢開挖?歷史真相竟然是這個。
秦始皇陵墓之謎地宮為什麼不能挖?秦始皇陵自出土一直不挖引起了很多考古愛好者的質疑。但有業內人士稱秦始皇地宮不挖考古學家也很無奈,但是因為事出有因,所以他們也在等機會,這到底是敷衍還是真的存在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