漲姿勢:秦始皇陵墓不能挖掘的八大理由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一、能不能建造一個跨度500米以上的大棚?
先看第一個不能挖的前提,即陵的封土也就是民間說的墳有多大規模?《漢書·楚元王列傳·附劉向傳》上說:「其高五十丈,周回五里有餘。
」秦時一尺約為現代23厘米,五十丈即約115米。
秦時一里為414米,五里約為2070米,這大概就是陵當初的規模。
可是經過兩千多的自然的侵蝕和人為的剝削,現存的封土比原來的封土縮小了。
前幾年秦俑考古隊為了了解原來封土堆積的實際大小,進行過鑽探。
發現原來的封土基礎部分,近似方形。
周長與《漢書》說的「周回五里有餘」的數據相近,為2000米,南北長515米,東西寬485米。
這樣的話,我們在發掘前首先應當建造一個跨度不能小於500米的保護大棚,如果不能建造500米跨徑的大棚,挖掘秦陵簡直就是不可能的。
眾所周知,秦陵的結構是由地表下面的地宮和地表上面的墳構成的,人們最關注的首先是隨葬寶物的地宮。
可挖出地宮,那總得先得挖掉地面上的墳。
如果挖掉墳,既不能用炸藥炸,還不能用推土機推,更不能用挖掘機掏。
也就是不能快挖,只能慢慢挖,否則挖壞了文物算誰的?一點點挖,就需要漫長的時間,就要歷經春夏秋冬,就要避風遮雨,就要像挖兵馬俑坑那樣,先搭個大棚,既有利發掘,又可以保護出土物。
否則,即便人能夠在露天作業,可挖出的地宮怎麼辦?難道要它冬天被一場場大雪掩埋?夏天被一次次大雨灌成水泡子?
那大棚搭建得小點行不行?可不可以在封土上立幾根柱子支架,縮小技術上無法解決的跨經難題呢?回答是否定的。
柱子立在墳上,怎麼去掉全部的封土?即便退一萬步可以立柱,那地宮挖出來後到處都豎著大柱子,地宮完整的平面如何保證?何況現有墳下面的土質狀況又是不是存在符合立柱子的條件呢?所以,這就一定要建造一個跨徑500米以上的大棚子了。
目前世界上有沒有500米跨經的房屋?我不太清楚。
但單跨超過500米的橋樑,卻已不在少數,如上海盧浦大橋就有550米,重慶朝天門大橋也有552米等。
這都表明,現代技術已經具備建造大跨徑梁架的能力。
問題是如果真能建造這樣的大棚,即便實現了把整個墳都建到大棚里去的目標,那封土是挖掉還是不挖掉呢?
二、挖掉了墳會使秦陵地面景觀消失
挖掉了秦陵地面以上的墳,最直接的問題就是秦始皇陵的地面景觀就會消失。
秦始皇陵沒有了墳堆,如何能讓人感受秦陵恢弘的全景?如何讓人感受建造如此工程的艱辛與偉大?如果不挖掉墳,而用大棚把秦陵「包」起來,那這個新建的大棚又如何與陵園景觀以及周圍山巒協調起來呢?有人說,既然在封土上面搭建大棚有難度,那就在陵上找到墓門,往下挖一個洞,一直接挖到地宮不就得了?那麼,地宮在哪?又有多深呢?前兩年考古探測發現:規模宏大的地宮位於墳堆頂台下,距地面約35米深,地宮約相當於一個準足球場那麼大。
先不說這個探測是否就是秦陵地宮的實際情況?就算是實際如此,地宮的位置是不是就位於已經探測出來的地方?如果錯位了怎麼辦?史料《漢舊儀》一書中有一段關於秦始皇陵地宮深度的介紹,大意是說公元前210年,丞相李斯向秦始皇報告,稱其帶了72萬人修築驪山陵墓,已經挖得很深了,好像到了地底一樣。
秦始皇聽後,下令「再旁行三百丈乃至」。
拋開「旁行三百丈」這史料的真假或換算尺度的準確率不說,我們的心理準備是否能夠承受萬一挖下去的結果與探測不一樣怎麼辦?因為地宮位置的撲朔迷離程度,絲毫不亞於秦始皇在我們心中的模糊影象。
三、地宮深深 如何上下?
如果地宮距離現在的地表35米深,那就相當於15層左右的高樓,這樣的立壁,如果是石或哪怕是土石結合的還算牢固,如果像兵馬俑坑那樣只是板壁和土壁,會不會導致塌方?退一步說如果加固,那不是改變了立壁本身的原生形態,變成了現代人工製品?還有,兵馬俑坑離地表3到5米左右,在旁邊圍上圍欄,不用下去也能看個清楚,可地宮深了十倍以上,在上面圍個圍欄不讓下去,難道要遊客用望遠鏡看不成?如果構建下去的通道,橫七豎八地建成樓梯、鋪上滾梯、豎起電梯,豈不是破壞了地宮的內部結構景觀?
四、多長時間能挖完秦陵?
如果我們用幾乎可以說是笑話的最機械的算法,既不計算時間成本,也不考慮實際埋藏狀況,更不考慮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只算髮掘面積的話,可以看到如下的換算過程和結果:
換算一:陝西鳳翔秦景公一號大墓是我國目前已發掘的最大先秦墓葬,總面積5334平方米,深24米。
秦陵面積25萬平方米,比它大約50倍。
秦公大墓1976年發現,到1986年清理完成,整整挖了10年。
那麼,秦陵是不是就要挖400—500年?
換算二:兵馬俑坑總面積約20780平方米,秦陵面積約是兵馬俑坑總面積13倍弱,深度是6—7倍。
兵馬俑坑經過陸續30年的發掘,合計發掘面積占整個約21000平方米遺址總面積的約1/5,一共挖了約4500多平方米。
按兵馬俑坑的實際挖法,那麼秦陵面積就是兵馬俑坑已經挖掘的總面積的50倍,那要挖多少年呢?
再換一個也可笑至極卻可能有點靠譜的算法。
如果不管墳的立方面積,不計深度,只算秦陵的地宮面積:南北170米×南北145米≈25000平方米,那麼就是秦公大墓面積的4倍多,要挖40年;是兵馬俑坑實際挖掘面積的5倍多,也要挖150年。
前兩年經濟學家張五常說一挖開秦始皇陵,馬上就能出幾十個億的經濟效益。
他可能只算了經濟帳,壓根兒沒想到要挖這麼多年的吧?!
別看這些枯燥的數據,如果遙遠未來的哪一天條件真成熟了,如果我們子孫後代真要開啟秦始皇陵,這些數據絕對有重要參考價值。
儘管有關這些數據的說法很多,目前還沒有一個權威可信的統計結論,但卻非常清楚地傳達出這樣的信息——秦兵馬俑坑的考古發掘還有大量需要進行的工作,大量的遺物和遺蹟都還埋藏在地下,這將也給我們無數的判斷、猜測、爭議、推論帶來比照的論據。
何況兵馬俑坑的規模、體量等遠遠不足以與秦始皇陵的相比。
兵馬俑坑經過30年僅發掘了三分之一。
秦始皇陵園的面積大56.25平方公里,已進行過詳細鑽探的部分僅占總面積的十分之一。
陵園中心部分面積約2平方公里,對其地下埋藏情況比較清楚的部分,也只占中心區的三分之一。
在陵園內現已發現的五百多座各種各樣的陪葬坑和各種墓葬,以及數百萬平方米的宮殿建築基址,基本上都還沒有進行正式的發掘。
秦俑考古隊自組建以來已經歷了兩代人,老考古隊員多已經退休,有的已經不在人世。
對此,已經退休的考古隊首任隊長袁仲一說:「兵馬俑和秦始皇陵園的考古工作仍任重道遠,考古任務十分艱巨,需要幾代人,幾百年堅持不懈地努力。
」他這話靠譜,說的是實情。
五、保護技術不行
這是現在不少官方和專家談的最多但也是最忽悠人的理由,已經老生常談了十幾二三十年,成了八股調和防彈衣。
一有什麼人提出挖帝王陵墓,就搬出保護技術不過硬、絲織品可能硬結、器物會變色等幾個技術保護難的說辭來抵擋一陣。
這在老高我看來,貌似專業,看似科學,其實並無新意,更無深意。
要命的還在於這個說辭的誤導性很強,其潛台詞就是一旦保護條件成熟了,技術難題攻克了,就萬事具備,只欠我們甩開膀子大挖快挖拚命挖了。
其實,挖秦始皇陵這類大陵墓哪有這麼簡單?假使地宮中的文物沒有被盜掘或破壞,肯定極為豐富。
但彩繪、帛畫、壁畫、漆器、竹簡、陶器、木器的保護將隨之成為令人頭痛的問題,地宮本身的維護也馬上會變成巨大的無底洞般的難題。
2006年《中國文物報》曾報導說,即便不是絲織品等有機物,就是兵馬俑這樣的無機物,天長日久,暴露在外,還生出了幾十種病菌。
為了攻克保護技術難關,科技人員連續攻堅,費盡了心力,才暫時解決了眼前的麻煩。
可見,即便不說拙文上篇前面講到的四個難挖的理由,就是看下面的原因,隨便動用哪一條,也都是挖與不挖兩說的。
六、發掘能力夠不夠與研究能力行不行?
挖秦始皇陵不僅存在發掘之後能不能保護的難題,其實還有發掘本身會不會有重大失誤的風險?更有我們現在具不具備研究能力的困惑和擔憂?
地宮的發掘涉及一系列勘測、鑽探、發掘、修復技術,我們沒有科學揭露土木建築陵寢的先例,缺乏直接發掘的經驗,誰能保證考古學家的發掘不發生工作上的失誤?從考古學角度看,推動考古學進步的是發現本身和發現的方法——錯失了發現可以把機會留給技術能力肯定更強的後人,但由於我們現今所用方法或研究能力的失誤和局限,卻是歷史性的罪過和遺憾。
面對這種不可再生的資源和不可逆的歷史文化遺產,誰敢輕描淡寫地說句「付學費」了事?誰來埋單?向誰問責?納稅人能答應麼?公民能幹麼?
七、投資多大?
中國人現在經濟條件好了,也不差錢了,但投資立項發掘秦始皇陵這樣大規模的陵墓,所需人力、物力和財力都將是巨大的。
假如沒有充足的經費支持,缺口太大,後續不足,發掘工作根本無法啟動,更難以維繫。
當今,國內平地起建一個省級博物館,不包括土地和搬遷,按現行的館舍造價至少也得上億元,這還是被人笑話的低廉價格,造價3億的現在早已不再稀奇。
前兩年的一個實例是蘇州博物館,請貝聿銘先生設計,建築面積只相當於秦陵地宮的1/10左右,總投資高達3.39億元。
前不久甚至還有媒體的報導說,四川汶川地震博物館光計劃預算就要23億人民幣左右,舉國譁然。
那挖秦陵要多少投資?挖好了後建造秦陵博物館又要投資多少?造好了博物館日常的維護和保護又要多少投資?這恐怕不是拙文能預算的了。
再說人力和物力,就更難以預料。
記得三峽工程文物搶救最緊張的關頭,曾有來自全國各地的近百支考古隊同時作業,那還幹了十多年,只搶救出淹沒區十分之一左右的主要文物。
秦陵考古是憑陝西自己的力量干,還是也募集全國甚至世界的考古人員,都不好說。
加上幾百上千乃至數萬人的考古規模和相關間接配人員,簡直是堪比「大會戰」了。
即便衣食住行,吃喝拉撒兩項,也夠承受。
現在已經規劃在建的秦始皇陵遺址公園也是國家重點工程,投資5億多元,占地規模56.25平方公里範圍,相當於七、八十個故宮,這幾乎是一個城市的規模了。
三峽工程的成果之一是成立了重慶直轄市,秦陵動工的結果會不會出個西安或咸陽直轄市呢?所以,我們實在得佩服秦始皇,當年有70萬人參與修建他的陵墓,他和他的臣下們是如何調度和協調修陵大軍的呢。
八、世界相關組織同意不同意挖掘?
秦陵是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國際著名遺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遺產委員會是不是會幹預秦陵的發掘?怎麼幹預?都是未知數。
即便經過我們國家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人家最後同意了。
那會不會也像當年埃及修建亞斯文新水壩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拯救努比亞遺址國際行動」那樣,先後組織22個國家參與進來,從1960年起整整幹了20年呢?如果國際化了,那外國的發掘——我們只講這一項——是不是和我們現有的考古發掘標準有衝突呢?比如他們要一點一點地挖,一寸一寸地下,速度其慢無比,規矩其多無比,那得挖到猴年馬月?為保護文物耽擱國家頭號工程建設,哪位執政者能有擔當此責的勇氣和遠矚?當年三峽工程的文物搶救時也不是沒有外國人想投資派人參加進來,有的國家元首都到中國來說情。
還好我們中國人自己「多快好省」地幹了,否則外國人摻和進來,強調科學發掘,弄個手鏟竹籤慢慢干,連個草刺兒都要研究半天,那三峽大壩什麼時候能蓄水剪彩可就兩說了。
以史為鑑,挖秦陵不但是科學問題,有可能還涉及國際問題,這恐怕是不少人尚沒有想到的。
說七道八,歸根結底,我們這一代是把像秦陵這樣的地下文物都挖完?還是留給各方面能力都超過我們的子孫去挖?這是感性和理性的較量,是本位與全局的抗衡,是業績與政績的對決,是愧對祖先還是告慰祖先,是懷著對祖先的敬畏之心,盡我們的文化孝道——保護好難道不是政績?留給子孫難道不是發展。
可見,秦陵面臨的實質性危機,其實不僅是遊客在牆上刻畫名字,不僅是攀爬樑柱拍張靚照,也不僅是盜墓人覬覦寶藏的賊心之類,還不僅是地震、滲水、風化、黴菌等自然破壞的原因,而是我們總是習慣於把自己的智能最大化,總是對自己能力的時代局限性缺乏清醒的自省,以為自己什麼都行,覺得自己什麼都能。
挖不挖秦陵,透射出我們考慮問題的缺陷和認識自己的困局。
換言之,如果我們的考古學家沒有能力適應人類認識的進程,向古代提不出更多更深入的問題,為現代做不出發現創新和研究創新的成果,我們的技術再好,哪怕世界一流,我看也還是留待子孫不挖的好。
圖片來源於網絡,文章由學生視角整理
如果您也有任何關於以上內容的看法,歡迎評論與我討論。
當然,更歡迎您點讚,收藏,轉發我的文章,您的每一份支持都將成為我堅持下去的動力。
訂閱「學生視角」,我就在這裡等你。
秦始皇陵墓不能挖掘的八大理由
一、能不能建造一個跨度500米以上的大棚? 先看第一個不能挖的前提,即秦始皇陵的封土也就是民間說的墳有多大規模?《漢書·楚元王列傳·附劉向傳》上說:「其高五十丈,周回五里有餘。」秦時一尺約為現代...
秦始皇陵發現幾十年為何至今未敢發掘,原來都是因為「它」
毫無疑問,如果不是1974年被發現,這座考古遺址上的成千件陶俑將依舊沉睡於地下。秦始皇,這個第一個統一中國的皇帝,歿於公元前210年,葬於陵墓的中心,在他陵墓的周圍環繞著那些著名的陶俑。結構複雜...
秦陵至今沒開挖,只因為秦始皇臨終前說過的這句話
秦始皇,是首位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古今中外第一個稱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嬴姓,趙氏,名政,十三歲繼承王位,三十九歲稱皇帝,在位三十七年,被譽為「千古一帝」。這樣一個帝王,其陵寢也是世界上...
秦始皇陵千年不敢挖的驚人真相!
秦陵也好,乾陵也罷,中國數以百計的帝王陵墓挖與不挖,其實早都套牢了"緊箍咒",這就是國家制定的"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十六字方針,可謂文物工作的天條。"保護出土文物的技術不成...
秦始皇陵可能已被盜?何時才能打開
最早記載秦始皇陵地宮中情形的是司馬遷的《史記》,最早記載地宮被盜的也是《史記》,劉邦在兩軍陣前當面列舉了項羽的十大罪狀,其中一條就是「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財物」。當然,認為地宮沒有被盜掘者也有理由...
這座皇陵始終沒有進行挖掘,郭沫若也不行,挖開我們就是歷史罪人
秦始皇作為千古一帝,首次將中華大地眾多國家統一,是一位極具雄才大略之人,也是古今中外首次稱帝之人,雖然僅僅存在15年,但是確立的統治模式卻一直延續下去。生前享受榮華富貴,死後也不甘寂寞,在繼位之...
秦始皇陵為什麼至今不敢開挖?歷史真相竟然是這個。
秦始皇陵墓之謎地宮為什麼不能挖?秦始皇陵自出土一直不挖引起了很多考古愛好者的質疑。但有業內人士稱秦始皇地宮不挖考古學家也很無奈,但是因為事出有因,所以他們也在等機會,這到底是敷衍還是真的存在什麼...
秦始皇陵為什麼不能挖,有這麼幾個原因!
秦始皇帝陵是中國第一位皇帝,即始皇帝的陵寢,位於中國陝西省西安以東31公里臨潼區的驪山,本稱麗山園。建於公元前247年至公元前208年,歷時39年。現存陵冢高76米,陵園布置仿秦都咸陽,分內外兩...
秦始陵為何不挖掘1974年出現可怕的一幕嚇退所有的在專家!
中國考古學家們1974年春季就已經發現了秦始皇陵,而且秦始皇的埋身之處也已經找到,但是幾乎整整40年過去了,國家卻從來沒有要開棺的意思,一直以陵墓中探測到水銀含量嚴重超標來唐塞。據最新考古勘探資...
揭秘:想要挖開秦始皇地宮先要解決這幾個問題
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結構最奇特、內涵最豐富的帝王陵墓之一,實際上它是一座豪華的地下宮殿多年來,在是否發掘秦始皇陵問題上爭論不斷,同意發掘的人列舉出諸多好處,但具體主張卻陷入了認識的誤區。...
為什麼秦陵地宮不能挖,科學家給你八個理由~
2009年考古人員開始對秦始皇兵馬俑一號坑進行第三次發掘。這次發掘引起了國內外廣泛關注,也再次引發了「該不該發掘秦始皇陵」的爭論。有人主張發掘秦陵,揭開歷史謎團。還有人說,如果能打開,秦陵將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