縮微31載 讓珍貴典籍「再活500年」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張良娟)8月23日,由國家圖書館主辦,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以下簡稱「縮微中心」)、四川省圖書館等單位協辦的「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工作成果展」在四川省圖書館開展。
除了回顧1985年至今,縮微中心與全國25家成員館對館藏珍貴文獻進行搶救性保護的成果之外,還利用可攜式縮微閱讀機,將四川省圖書館的鎮館之寶——《洪武南藏》的縮微膠片展現在每一個普通讀者面前。
四川省圖書館工作人員正在拍攝
珍貴典籍拍照 「延壽」500年
縮微技術,即採用專門的縮微拍攝器材,把經過編排和整理的文獻拍攝到感光膠片上以長期保存,並利用數字還原的方式,對文獻加以管理的技術。
國內的圖書館大規模使用縮微技術,最早是為了搶救珍貴典籍和文獻。
1982年6月,著名學者任繼愈到山東曲阜查閱孔府檔案,卻發現其損毀情況嚴重,保存狀況堪憂。
他隨即寫信給中央領導,建議採用縮微技術對珍貴的歷史文獻資料進行搶救並得到批覆。
搶救珍貴文獻,任繼愈為什麼會建議採用縮微技術?四川省圖書館館長何光倫介紹,珍貴古籍的保護一般有兩種方式:一種是修舊如舊的原生性保護,另一種則是利用縮微技術開展的再生性保護。
「聚酯膠片的壽命可以超過500年,也就是說對珍貴典籍進行縮微之後,可以再保存500年。
」
除此之外,縮微技術不僅能夠真實反映文件原貌、節省存放空間,其不可更改的特性也讓其具有法律效力。
「在一些國家,縮微品可以代替原件作證。
而我國《檔案法》也規定只要符合拍攝、檢查、拷貝等完整程序,縮微品就可以作為呈堂證供。
」四川省圖書館特藏部副主任何先進說。
今年已經58歲的何先進便奮戰在利用縮微技術搶救珍貴典籍的一線。
1984年6月,文化部在北京舉辦了縮微攝影技術培訓班。
四川當時一共派出了4位學員,除已經離世的黃國富外,何先進、馬建平和田時偉至今仍在四川省圖書館從事縮微工作。
1985年1月,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正式成立,四川成為首批成員館。
30年來,先後有25家圖書館成為縮微中心成員館,縮微拍攝珍貴典籍16萬餘種,共計6900餘萬拍。
其中,善本古籍31792種、報紙2796種、期刊15232種、民國圖書114516種。
在四川,何先進和他的同事們一起,按下200多萬次快門,搶救拍攝館藏珍貴文獻2527種。
《洪武南藏》拍了一年 放大58倍也清晰
四川省圖書館第一批搶救的對象,是列入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的歷代典籍。
這其中,重中之重便是四川省圖書館的鎮館之寶《洪武南藏》。
「受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小組委託,我們於1985年6月,啟動了《洪武南藏》珍善本的試拍工作。
」何先進告訴記者,四川的縮微工作比全國其他地方開始得都要早。
《洪武南藏》一共678函,1600部。
何先進告訴記者,2台縮微攝影機,4位工作人員一天8小時的工作,用了一年時間才拍完整套《洪武南藏》。
館藏的善本古籍並非一拿出來就開拍。
在履行手續將善本古籍調出庫房之後,拍攝者需要先為古籍製作一個「身份證」:古籍的狀況如何?什麼年代的?多少冊?遇到損毀比較嚴重的古籍,還需要交給專業人員修復之後再拍攝。
「而有些殘缺的古籍和文獻資料,還需要調動全國的資源,進行補缺。
」
完成這一步,才能開始進入拍攝環節。
「也不是一上來就拍,要先進行試片。
」何先進說,工作人員需要先對要拍的古籍進行分段曝光試驗。
「測試不同電壓、光線、膠片密度的情況下,哪一拍的效果最清晰,確定一個準確的參數,才開始正式拍攝。
」而由於古籍年代久遠,紙張顏色往往不盡相同,所以拍一套古籍,往往需要根據紙張顏色來進行試驗,變動參數。
「拍套彩的古籍和雜誌是最難的,因為有色彩的變化,所以拍攝時往往需要一次又一次改變參數。
」何先進說,這主要是為了保證膠片的密度和解像力符合國家標準。
「第一代母片必須保證58倍的解像力,也就是說放大58倍也依然能看得清晰。
」
除了不停調試參數之外,影響拍攝進度的還有一個技術原因。
「我們要確保拍攝的質量,所以快門速度很慢,一般都是二分之一秒,而普通的相機一般速度在六十分之一秒。
」
在展覽現場,記者發現可攜式縮微閱讀機播放的《洪武南藏》上,每一頁下面都有「00001」、「00002」這樣的數字。
何先進告訴記者,這是為了保證不漏拍,在拍攝過程中每拍一拍,工作人員都會進行編號計數。
「一卷膠捲30米長,《洪武南藏》一共用了288卷膠捲,膠捲長度連起來達到了8640米。
」
一拍成本一元錢 三套庫存保安全
縮微中心提供的數據顯示,在已經搶救的縮微文獻中,至少有70%的原件已經不再提供一般閱覽服務,因此,縮微文獻的讀者服務率相當高。
能夠放大58倍依舊清晰,和縮微拍攝使用的膠片也有很大關係。
據何先進介紹,縮微膠片都是從日本和美國進口的專用無孔膠片。
「銀離子特別微小,感光度很低。
」何先進說使用這種特製膠片,加上沖印等費用,每一拍的成本大概在一元錢左右。
而為了確保膠片的質量,每拍攝完一定數量的膠片,都會有專門的技術人員用專用閱讀器、密度計、顯微鏡等檢測設備對母片進行嚴格的檢查。
何先進告訴記者,同一套縮微文獻,至少會有三套庫存。
「第一次拍攝沖洗出的膠片被稱為第一代母片,需要全部交給設置在國家圖書館的『國家母片庫』。
」何先進告訴記者,通過「國家母片庫」的檢測之後,國家圖書館會用第一代母片為各地圖書館拷貝第二代母片。
地方圖書館再根據第二代母片拷貝第三代正片,供讀者使用,第二代母片則作為各地圖書館的重要館藏,專門建庫存放。
「這個母片庫要求恆溫恆濕,並且需要定期抽查。
而對庫房的保管要求和善本古籍庫是一樣的,至少需要兩個人在場,才能開門,同時進入庫房。
」何先進說,在恆溫恆濕的母片庫里,所有的縮微母片都被密封在塑料盒子中遮光保存,以便隔絕外部的氣體。
而第三代正片的保存要求就沒有母片那麼高,一般都是用紙盒子保存。
「每拷貝一代,膠片的解像力就下降一個等級,比如第二代母片可以放大到40倍,而第三代正片則可以放大到30倍。
」
如今,國家圖書館等不少圖書館都對讀者開放了縮微文獻閱覽室。
讀者看到的每一種縮微文獻,都要經過文獻整理與補缺、文獻拍攝、縮微膠捲沖洗、母片質量檢查、拷貝、縮微文獻閱覽服務這6步。
何先進告訴記者,預計今年9月,四川省圖書館設在負一樓的縮微閱覽室就將正式開放。
到時候,除了《洪武南藏》之外,讀者將能查閱到《水滸葉子》《花間集》等更多的善本古籍。
華陽國志縮微
補缺與數字縮微 化解藏與用的矛盾
在搶救拍攝珍貴古籍文獻的同時,在縮微中心統一協調下,各地圖書館還在全國調派人員,開展了大規模的文獻補缺工作。
30年間共補缺報紙1180鍾,224餘萬版,期刊上千種,近2萬期。
縮微文獻之所以重要,還在於其完整性。
何先進說,對於縮微工作而言,補缺非常重要,同樣也非常繁瑣。
在搶救完第一批進入國家古籍善本目錄的圖書之後,四川省圖書館隨即啟動了舊報紙、期刊的縮微工作。
「報紙是最難保存的文獻之一,」何先進說,為了補齊館藏的報紙期刊,四川省圖書館通過省內外公共圖書館補配回缺藏的民國時期舊報紙15萬餘版,舊期刊100餘萬頁,新中國成立後發行的報紙19種。
「一方面提高了文獻的史料價值和館藏質量,另一方面也為向讀者提供優質服務打下堅實的文獻基礎。
」何先進告訴記者,從創刊開始到2000年的《四川日報》,四川省圖書館通過多方努力,全部進行了縮微複製。
據四川省圖書館原館長李忠昊回憶,當年為了補缺,四川省圖書館專門派了一輛車,每周往返四川各地取送報紙。
「三年時間,行程30多萬公里,跑遍了四川21個市州。
」
而未來,縮微的大方向將是數字縮微。
據了解,從2014年開始,四川省圖書館就已啟動了古籍數字化的工作,《華陽國志》《四川通志》《水滸葉子》《芥子園畫傳》等都已經進行了數字縮微。
「這種技術是利用數碼攝影或者掃描技術,將文獻轉換成數字古籍,保存在計算機硬碟上,然後再雷射列印到膠片上,因而成本更低,能更好解決古籍善本的藏與用的矛盾。
」何先進說。
「張垣印記」新中國較早的地方公共圖書館——張家口市圖書館
張 垣 印 記編者按張家口市圖書館,是新中國成立較早的地方公共圖書館之一。1949年,全國僅擁有省市級圖書館51個,張家口市圖書館即是其中之一。 新中國成立後,市圖書館一直在橋東區五一路上,周圍...
抗日戰爭的「另類」戰場:中日民間搶救國寶文物的較量
文|倪怡中「日子久了,了解較深,他搜集古籍,『搶救古書』,完全出於愛國心,甚至是強烈的愛國心。他後來的確在這方面作出了極大的努力。」「我批評他『搶救』古書,批評他保存國寶,我當時並不理解他,直到...
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工作成果展 昨日開幕
本報訊 記者李越報導 由國家圖書館主辦,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和遼寧省圖書館共同承辦的「傳承文明,服務社會——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工作成果展」昨日在遼寧省圖書館開幕。 據介紹,縮微技術是通過專...
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工作成果展在四川省圖書館開展
人民網成都8月23日電(王波)23日, 由中國國家圖書館主辦,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以下簡稱「縮微中心」)、四川省圖書館承辦、縮微中心各成員館協辦的「傳承文明.服務社會——全國圖書館文獻縮...
下月 川圖珍貴古籍可免費查閱拷貝
昨日,由中國國家圖書館主辦,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四川省圖書館承辦的「傳承文明·服務社會——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工作成果展」在四川省圖書館開展。成都晚報記者從川圖獲悉,目前,川圖的《洪武南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