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屍復仇?揭秘戰爭中那些令人髮指的盜墓行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從冷兵器時代開始,戰爭多發,軍隊為了贏得勝利,充實軍餉,鼓舞士氣,就開始把目光投向了墓冢上

盜墓活動最早出現在新石器時代,到了春秋時期,物質文明發展,厚葬風氣興起,盜墓現象也隨之盛行起來。

從漢朝開始,各朝史書都記載了當時相當普遍的盜墓現象。

隨著盜墓現象的普遍,與其說這是一種古老的活動,不如說這已經成為了一種古老的「職業」。

古墓被盜,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

全國已經發掘的數千座漢墓只有三座墓葬倖免。

昔日墓葬排布密集,「無臥牛之地」的洛陽邙山,在盜墓賊的長期活動下,如今已是十室九空。

麼在戰爭中都有哪些盜墓動機令人髮指呢?讓我們逐個分析。


一、對錢財的追求

盜墓現象的猖獗跟中國傳統的厚葬習俗是密不可分的。

中國古代講究尊君講孝,使得厚葬蔚然成風。

所以,對墓主財富的追求,是自古以來最普遍的盜墓動機。

魏武帝曹操為了糧草軍餉大肆帶軍盜墓,同樣,魏武帝曹操為了防止被盜墓,也主張給自己薄葬。

同樣。

《史記》中記載:「劫人作奸,掘冢鑄幣。

」這些敢於冒死而不避法禁者,都是出於對墓中錢財的追求


二、戰爭前的心理征服

將發掘墓冢作為心理征服的手段是戰爭中常見的一個現象。

挖掘敵軍頭領家族墳墓,不是為了發泄一己之恨,而是為了以此從根源上戰勝對方,鼓舞我軍士氣。

明軍發掘李自成家族墓地,清軍挖掘鄭成功家族墓地,都是典型的例子。

三、戰勝後的徹底征服

對於一些殘暴之人來說,可能僅僅是戰爭的勝利還不足以表現出這場勝利的徹底性和偉大性,那麼就要開始從敵方的家族墓地入手。

全方位的挖掘和大肆的泄恨性破壞,相當於標誌著對上個時代的徹底清算和勝利者時代的真正開始。

四、鞭屍復仇

復仇也是盜墓的動機之一,挖掘政敵、仇人以及他們家族的墓冢,刨墳掀棺以鞭屍並暴屍田野,以此泄恨。

在一個人死後從墳里挖出來用鞭子抽他的屍體,體現出仇恨極深。

這在古代是對死人最大的侮辱。

此舉現象多出,可以看出古人真能以此解心頭之恨。

《史記·伍子胥列傳》:伍子胥之父兄為楚平王所害,他立誓要報仇,逃到吳國,幫助吳王闔閭攻破楚國的郢都。

時楚平王已死,伍子胥「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屍,鞭之三百,然後已。

」比喻泄憤報仇。

唐李白《酬裴侍御對雨感時見贈》:「鞭屍辱已及,堂卜羅宿莽。

康熙二年,董二酉曾參與莊廷鑨《明史》私修工作。

案發時,已去世三年,屍體從棺材中挖出,肢解三十六塊。

其子董與沂年僅九歲,能詩文,被誅殺。


越是戰爭時期,盜墓活動越是猖獗,各種盜墓動機不盡相同。

但是,盜墓行為的真正意義是自我私慾的滿足還是對先古文化的探索?無論如何,可能戰爭和盜墓本身都是帶有邪惡感和罪惡感的,但它又確確實實的一直延續了數千年!或許等到我們這種對先古遺蹟的清算活動徹底完成後,才會放下手中的洛陽鏟和武器,開始對先古陵墓文化的追憶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歷史上盜墓有哪些動機和令人驚奇的目的?

一、追求財富 我國盜掘古墓的現象由來已久。從新石器時代的考古資料已經可以看到有意識的墓葬破壞現象的遺存。在春秋時期「禮壞樂崩」的社會變化之後,厚葬之風興起,於是盜墓行為益為盛行。雖然歷朝歷代都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