驅妖除魔方相氏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鎮墓獸是我國古代墓葬中常見的一種怪獸;是為鎮攝鬼怪、保護死者靈魂不受侵擾而設置的一種冥器。

<周禮>記載載說,有一種怪物叫魍象,好吃死人肝腦;又有一種神獸叫方相氏,有驅逐魍象的本領,所以家人常令方相氏立於墓側。

以防怪物的侵擾,還說這種方相氏有黃金色的四隻服,蒙著熊皮,穿紅衣黑褲,乘馬揚戈,到墓壙內以戈擊四角,驅方良、魍象。

方良亦為危害死者的惡魔,人們就藉助方相氏的力量來驅趕它們,所以有學者認為,使用鎮墓獸的習俗,就是出「方相氏」的傳說演化而來的。

也有人根據早期鎮墓獸頭上的雙角推測,鎮墓獸應與「辟邪」或「靈神」、「士伯」等行關。

從考古發現的情況考察,鎮墓獸最早見於戰國楚墓,流行於魏晉至隋唐時朗,五代以後逐步消失。

鎮墓獸的製作,早則為木、骨質,陶質極少、以後主要為陶質和唐三彩。

金屬和石製品極為少見。

此種器物外形抽象,構思譎詭奇特,形象恐怖怪誕,具有強烈的神秘意味和濃厚的巫術神話色彩。

鎮墓獸的基本形態由鹿角、獸形首、方形底座三部分拼合而成。

鹿角插在獸首頂部孔內,獸身插在底座方孔內,多作長頸、鼓眼、口吐長舌狀。

其形制有單頭、雙頭、變形龍面式、變形人面式等多種,多數單頭,少數雙頭。

從出土鎮墓獸的排比中可以看出其從早期到晚期的發展演變規律,大致是獸面漸變為人面,無舌漸變為長舌,無頸漸變為長頸,獸面由彩繪發展為雕刻。

此種鎮墓獸是除楚墓以外其它戰國墓中不多見的特殊之物,具有鮮明的地域特點和時代特徵,戰國早期的楚墓中即有,但數量很少,楚漆器發達的戰國中期,鎮墓獸的數量最多,到戰國晚期又很少見。

這種數量上的消長變化應與當時漆器的發展趨勢及楚國興衰的歷史是一致的。

秦漢以後,這類器物逐漸消失。

西安市文物考古工作者在長安區韋曲一帶發掘了一座唐代古墓,其中出土一座人面獸身鎮墓獸甚為稀奇罕見。

該墓葬距地表深達7.5米,有長斜坡墓道附帶兩個天井。

墓葬的主人名叫王士通,在唐代官職為「左監門府錄事參軍」。

墓志銘文中炫耀了墓主家族世代為官的顯赫,其曾祖、祖父、父親在北魏、隋等朝代都曾擔任重要官職。

王士通66歲逝世,與夫人合葬於長安京城附近的萬年縣高平鄉。

在墓葬中,考古工作者出土了鎮墓獸、武士俑、男立俑、騎士俑、銅盤、銅盆、銅壺和開元通寶錢幣。

墓主的右手骨中握有一個小石豬。

專家解釋說,「握豬」的喪葬風俗在我國流傳已久,豬象徵著財富,地位高貴和家境富有的墓葬常以玉豬為握。

負責發掘的市考古所研究員張全民說,在墓門口發現一座彩繪依然鮮艷的人面獸身鎮墓獸雄踞,可謂「獅身人面像」。

這座鎮墓獸只有20厘米高、10多厘米寬,但其頭面儼然是一副古代常人的嘴臉,面相慈眉善目甚是溫和。

它與古埃及的「司芬克斯」是否有人類歷史上的某種不謀而合之玄妙,很值得研究。

人面獸身鎮墓獸 不僅如此甘肅也出土了較為珍貴的鎮墓獸其中出土的唐代粉彩天王俑及鎮墓獸各兩尊,現藏於靈台縣博物館。

靈台縣博物館位於靈台縣城荊山森林公園內,占地3335平方米,總建築面積2781平方米。

新館於2006年9月20日"中國靈台皇甫謐中醫針灸(國際)學術交流大會暨皇甫謐文化節"期間隆重開館。

現有館藏文物7400多件,其中一級文物44件,二級文物441件、三級文物1166件,珍貴文物數量位居甘肅省基層博物館前列,尤其以西周、秦漢青銅器比較著名。

2008年5月向社會免費開放。

2009年被國家文物局評為"國家三級博物館"。

2011年12月被甘肅省委宣傳部命名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甘肅靈台博物館 兩尊天王俑,一為踏羊天王,一為踏牛天王,均紅陶質,通高108厘米,貼金彩繪。

踏羊天王,頭戴翻翅盔,護額高翹,盔頂豎葉形高纓。

方臉怒相,豎眉瞋目,闊鼻閉口,八字須上翹,下有小髭。

露頸,護頸偏低,肩覆護膊,其緣三角形向上翻翹。

身著鎧甲,內襯戰裙,甲帶縱束結扣胸前又橫帶至後背。

胸甲左右各置一圓護。

腰帶扎於腹部,帶上露半圓形內裳。

兩股披甲裳,甲下垂膝裙。

左手屈臂握空拳,右手叉腰按胯。

腿縛護腿,足蹬尖頭靴,左腿曲膝踩踏於羊首面部,右腿微擺胯直立踩於羊尾骨處。

羊跪臥於地,昂首瞪視前方,尾巴翹起,做撐力狀。

通體彩繪,用紅、黑、白、藍、紫色飾衣帶、盔甲等花紋及面部,甲泡、盔翅及帶間則貼飾金箔。

踏牛天王與踏羊天王在五官、裝束、彩繪方面基本相同,唯面朝右側,胸無左右圓護,而腹部腰帶處呈圓形甲護,左手半握上舉,右手按於腰胯之際,左腿屈膝踩踏於牛首面部,右腿直立踩於牛尾骨以上。

牛跪臥狀,挺胸抬頭,圓眼突目瞪視前方,尾巴卻乖順擺放於後腿部。

踏羊彩繪天王俑

踏牛彩繪天王俑

兩尊鎮墓獸,一為獅面,通高62厘米,一為人面,通高65.7厘米,均紅陶質,獸身蹲踞姿勢,通體彩繪。

獅面鎮墓獸,面若雄獅,向右怒視,齜牙咧嘴,面目猙獰。

前額為兩貫耳,額頂及頸兩側各豎一尖角,頭頂及兩側有7束蛇予形又火焰狀鬃毛衝起,嘴下為倒「山」形鬍鬚,前甲各有一縷鬃毛漩渦形豎起。

人面鎮墓獸則為金剛面相,烈眉怒目,聳耳闊鼻,雙唇緊合,逼視左前,八字須上翹,下有一撮圓髭。

額頂束髮呈圓錐形豎起,頭頂高聳螺旋形角,兩側分列各三束蛇予狀又火焰形毛髮,頸兩側各豎一尖角,前甲鬃毛如蝸牛形呈兩束衝起。

兩尊鎮墓獸均挺胸收腹,前肢直立,獸爪三趾分張抓地,身軀後蹲,後肢屈膝置臀兩側。

通體以紅、黑、白三色繪飾五官及胸、腹、腿等身體細部鬚毛。

獅面鎮墓獸

人面鎮墓獸

唐代墓葬隨葬品以大量陶俑為其鮮明特點,原來鎮守墓門的武士俑,受佛教文化影響演變為腳踏伏獸或鬼魅的天王俑,鎮墓獸往往以人面和獸面配對,頭生角肩附翼,形象極盡猙獰怪異,威懾力十分張揚。

天王源於佛教護法神,佛教漢化後,唐人便將鎮墓武士演變成降魔伏妖、神力無限的天王形象。

鎮墓獸是古代人們專為死者及其亡魂設置的驅鬼辟邪、使之免遭侵擾的鎮墓之物,是保證死者靈魂安寧的保護神。

文獻中通常將成對出現的天王俑和鎮墓獸合稱為「四神」或「四大天王」。

由於人們賦予其獨特的功用,因此在塑造時,造像體量高大,造型威猛,表情獰厲,將其性格儘量外化於形象,透露出懾魂破膽之威風來,加之精工細雕,不惜貼金重彩,更使其放射出至珍至寶的藝術光彩。

靈台縣博物館藏的這四件天王俑及鎮墓獸,就是具有上述特徵的大唐藝術精品,唐代藝術家豐富的藝術想像力與高超的手工藝水平在這組文物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中國禁止出國的64件國寶級文物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化和對外文化交流的擴大,文物出國(境)展覽呈現出日益繁榮的局面,但是也由此加大了文物遭受損害的可能性,對文物的安全構成了潛在威脅。對此,國家文物局根據地方文物部門和有關方面專...

最萌鎮墓獸:其實人家也是萌萌噠!

古代人認為,陰間有各種野鬼惡鬼,會危害死者的鬼魂。因此設置鎮墓獸的目的首先是為避邪,以佑護死者亡魂的安寧。墓葬中常見的怪獸,有獸面、人面、鹿角,是為鎮攝鬼怪、保護死者靈魂不受侵擾而設置的一種冥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