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城漢墓是如何發現的,「金縷玉衣」由此驚現於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著名的滿城漢墓因一次國防施工中的意外被發現,再現了兩千年之前的中國歷史。

隨著金縷玉衣、長信宮燈等聞名世界的稀世文物被發掘,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及其妻竇綰之墓揭開神秘面紗。

其發掘過程中的驚險和神秘,至今仍被世人所驚嘆。

滿城位於河北省保定市西北處,距縣城西南1.5公里的陵山,海拔不到300米,遠離鬧市。

因其西望太行群峰,東臨華北平原,形如落鳳,因而原名鳳凰山。

傳說古代有位君王臨巔遠眺,認為此地風水奇佳,可為墓地,於是大興土木修建陵寢,最後安葬於此。

故此山更名為陵山。

陵山當地有個流傳千年的說法,村民的祖輩是為王侯守陵的,至於是為誰守陵?陵墓何在?卻無人知曉。

直到1968年,滿城漢墓在這裡被意外發現。

20世紀60年代末,在「備戰、備荒」及「深挖洞,廣積糧」的號召下,全國各地都在大規模進行國防戰備工程建設,陵山地區也不例外。

北京軍區工程兵第六工區165團8連的戰士們,為了完成一項高度保密的國防工程,開進陵山。

1968年5月23日,戰士們在一次工程作業時,偶然間炸開了陵山的「秘道」。

幾天後,一份標有「絕密」字樣的報告和洞中出土的部分器物,出現在河北省主要領導的辦公桌上。

河北省文物工作隊的兩位專家也來到了滿城。

經初步勘察,專家們斷定,這個墓穴至少有一千年以上的歷史。

在戰士們帶回的文物中,有一件刻有「中山內府」字樣的青銅器。

隨後趕到現場的考古專家又陸續發現,許多銅器都刻有「中山內府」字樣的銘文。

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兩個中山國:春秋戰國時代的鮮虞中山國和西漢時期的中山國。

古墓中出土銅器上的「中山內府」字樣接近漢隸字體,銅器造型和工藝屬於西漢風格,由此可斷定,這座墓是西漢時期的,它被命名為「滿城漢墓1號墓」。

河北省馬上將滿城漢墓的情況上報中央。

6月18日,周恩來把滿城漢墓的事告訴了郭沫若,並囑咐他,「這件事十分重大,由你們負責辦理。

」郭沫若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考古所是其下的一個研究所。

總理囑託實際上就是委託郭沫若挂帥,由考古所負責發掘。

6月19日,郭沫若的秘書王廷芳帶著考古所的孫炳根和盧兆蔭二人,來到郭沫若家中商談古墓之事。

郭沫若向他們介紹了關於古墓的情況,並一再囑咐他們,當天下午5時之前,一定要把去滿城的考古隊員的名字和簡歷報給他。

當晚,郭沫若就把人員名單報給了周總理。

很快,總理批覆完全同意郭沫若的意見,並附上一封他給北京軍區鄭維山代司令員和陳先瑞副政委的親筆信,讓郭沫若執此信找他們二位辦理此事。

「郭老看到總理的信後很感動,說還是總理想得周到。

」王廷芳後來回憶說,在那個特殊的年代,如果沒有軍方的協助,考古隊恐怕很難順利完成任務。

1968年時,「文革」已經在很多地方上演了「武鬥」,各種所謂的「革命組織」派系林立,動槍動炮地奪權。

在這個時候意外發現的滿城漢墓,可謂危機重重。

郭沫若按照周恩來的指示,找到北京軍區,代司令員鄭維山當即下令,全力支持:考古隊從保定到滿城的車載及安全由河北省軍區負責,北京軍區派一位參謀和考古隊一同前往滿城;在物資上,只要軍隊能滿足的,一定大力支持;軍事工程完全服從考古發掘工作的需要。

6月25日,一支由周恩來親自批示、郭沫若一手組建,部隊護航的「超高規格」的考古隊,向滿城大墓進發。

次日一早,盧兆蔭等人就爬上陵山,開始考察墓地現場。

他發現陵山是由3個連在一起的山峰組成的,居中的主峰最大,山頂也較為平坦。

主峰的東南和東北方向各連接著一座小山峰,「古代貴族官僚通常選擇這樣的地形來作為墓葬之地」。

此前,河北省文物工作隊對滿城漢墓的初步考察,已經基本確定這是一座西漢中山國的國王陵墓。

但滿城漢墓墓主人的確切身份,還是一個懸念。

漢景帝的庶子劉勝是西漢第一代「中山王」,但西漢年間的中山國有10位國王,葬於滿城漢墓的是誰,沒人知道。

帶著諸多疑問,盧兆蔭等人在大墓里展開了大規模的發掘和清理工作。

很快,發掘工程推進到中室,在中室的泥土裡清理出的精美隨葬品中間,一件青銅「作鍅」的出土,讓這座漢代大墓的「身份」更加明朗了。

據盧兆蔭介紹,這件青銅「作鍅」是漢代宴請賓客時用來盛酒的器具,它的頂部刻有「中山內府卅四年」的字樣。

在漢武帝以前,中國的帝王沒有年號,在位時間只以數計。

三十四年,也就是中山國國王在位年數。

西漢中山國的10個國王中,只有第一代中山靖王劉勝在位時間長達42年之久,其餘各王在位時間都沒有超過30年的,所以,「中山內府卅四年」的字樣足以證明,滿城漢墓的墓主人就是中山靖王劉勝。

劉勝是漢景帝的庶子,他在史書中的另外兩個重要身份,是漢武帝的哥哥和劉備的第十三世先祖。

劉勝在當時地位非常尊貴。

《史記》中,司馬遷對劉勝的評價是:「為人樂酒好內,有子枝屬百二十餘人。

」可見劉勝是一個喜歡享樂,子嗣眾多的漢代皇室貴族,這一歷史推斷從他墓穴中埋藏的大量精美陪葬品里可以得到證實。

滿城漢墓墓主人身份基本確認,盧兆蔭等人趕緊把這一重要發現匯報給在北京的郭沫若。

雖然墓主人的身份可以根據隨葬品上的刻字基本確定,但畢竟沒有發現墓主人的棺槨,疑問依然存在。

盧兆蔭等人期待在後室找到墓主人的棺槨,以最終確定墓主人的身份。

7月12日,清理工作進展到墓穴的後室。

盧兆蔭等人終於發現了墓主人的棺床,但木頭嚴重腐朽。

在清除了漆皮和朽木灰堆積後,大家突然眼前一亮——棺槨里居然有一副完整的金縷玉衣。

盧兆蔭多年研究玉器,他介紹,「玉衣」之名最早見於《漢書》,又稱為「玉匣」或者「玉柙」,是漢代皇帝和高級貴族死時使用的殮服。

史書記載,在東漢時期,玉衣分為金、銀、銅縷三級,只有皇帝才能用金縷玉衣作為殮服。

但這一切描述都只存在於史書中,從沒人能說出它的具體形制。

滿城漢墓劉勝墓出土的這套玉衣,解開了困惑人們多年的玉衣之謎。

它的出土,也是第一次對有關金縷玉衣記載的真實性予以證實。

漢代人用玉衣作為殮服,因為他們認為玉能令屍體不腐。

考古隊立刻向北京匯報,並邀請郭沫若到現場來指導。

7月22日,當時已76歲的郭沫來到滿城,他在墓洞內看了1個多小時才出來。

當時,盧兆蔭有自己的想法。

古墓雖已確認為靖王的陵寢,但還沒發掘出王后的陵寢。

按照漢代王室殯葬的普遍規律,雖然國王和王后不同穴而葬,但是兩座陵墓應該緊緊挨著,不會距離很遠,歷史上稱其為「同墳異葬」。

盧兆蔭認為,王后墓一定也在陵山上。

那條從山腳通往大墓的古道,給了考古隊極大的提示。

從地下散落的那些殘留的石片中,盧兆蔭推測此處很可能還有另外一座大墓存在。

郭沫若從滿城回到北京後,立即寫信跟周恩來匯報他去滿城發掘現場的情況,並請求總理批准由發掘1號墓(靖王墓)的原班人馬繼續發掘2號墓(王后墓)。

周恩來在郭沫若的原信上批示同意。

盧兆蔭等人隨即轉戰2號墓。

進入2號墓時,盧兆蔭發現這裡甚至比1號墓的墓穴更加寬敞。

但進一步觀察和清理之後,他們發現2號墓的隨葬品反而沒有1號墓多。

不過,2號墓仍有不遜於1號墓的巨大驚喜——又一件完整的金縷玉衣。

這件玉衣比劉勝墓出土的玉衣略微顯小,上衣的胸部和背部所用的玉片比較大,玉衣胸部的玉片是用絲織物編結而成。

由於年代久遠,織物早已腐爛;又因受玉璧及棺槨朽木灰所疊壓,部分玉片已經散亂。

從大墓的位置、墓中所出銅器的銘文中和1號墓同樣的「中山內府」字樣,結合墓主人身上的金縷玉衣來判斷,2號墓的主人應該是中山靖王王后竇綰。

隨後,1、2號墓出土的文物裝滿數輛大卡車,在解放軍的押運下,運回了位於北京的社科院考古所,滿城漢墓的田野發掘工作至此全部結束。

今天,劉勝的金縷玉衣被常年保存和展示在河北省博物館,成為鎮館之寶。

而竇綰的玉衣則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一把鑰匙,在世界各國輪流展出。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金縷玉衣」如何發現的?

對於滿城漢墓的發掘,民主與法制時報曾刊登過竇忠如、崔佳的特約撰稿,揭開了那段早已埋藏在歷史深處的秘密。 1968年6月25日,中國考古研究所的十幾位專家來到陵山,與先期到達的河北省文物工作人員聯...

走訪滿城漢墓 探索千年未解之謎

滿城漢墓,位於保定市滿城縣城西南1.5公里處,占地144公頃,坐落於陵山主峰東側海拔196米處,系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公元前154-113年)及其妻竇綰之墓。1968年5月,解放軍某部在陵山施工時...

河北博物院之大漢絕唱——滿城漢墓

河北博物院之大漢絕唱——滿城漢墓滿城漢墓位於保定市滿城縣陵山,是西漢中山國第一代靖王劉勝及其妻竇綰的墓葬。1968年發掘。兩墓依山岩開鑿,規模宏大,結構複雜,隨葬品奢侈豪華,堪稱一座豪華的地下宮...

滿城漢墓的主人是誰?謎底將被解開

滿城漢墓位於河北省保定市滿城縣西南的一座陵山上。之所以稱之為「陵山」,是因為當地相傳這座山丘是以為古代帝王的陵墓。只是不知道這裡埋的是哪一位帝王而已。 那麼滿城漢墓的主人究竟是誰呢?滿城漢墓其實...

長信宮燈,一個漢代王國的背影

最近一段時間,隨著江西海昏侯大墓的進一步發掘及鋪天蓋地的報導,漢代考古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其轟動程度不亞於當年滿城漢墓。上世紀六十年代末,因為一個偶然原因,位於河北滿城的西漢中山國國王劉勝及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