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旅遊標誌,武威銅奔馬出土古墓中,一口神秘漢井千年不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武威雷台:一口漢井的懸疑
井是人們最熟悉不過的了。
武威雷台下,漢墓之中,竟然也隱藏著一口漢井。
這井有個神奇之處,據說能放大裡面的東西?真的是這樣嗎?
1 高高雷台,這裡曾是前涼靈鈞台
武威是個張揚著個性的地名。
2000多年前,霍去病在此地展現漢軍的武功軍威後,這裡就以河西走廊的重鎮而存在。
大漢王朝在這裡,留下了眾多的遺物遺蹟,彰顯著那個時代開疆拓土的特質。
那口傳說的很神奇的漢井,也正是那個波瀾壯闊時代的見證。
在朋友們的帶領下,我們趕赴武威,去尋找那口傳說中的漢井。
這次,我們順著濱河北路向西,然後從沙井驛黃河大橋過河,走西固,再從河口順庒浪河一路而上,直奔永登縣城。
這條公路既是以前的蘭新公路,也是古老的絲綢之路。
2000多年前,漢王朝打通絲綢之路後,設置河西四郡的同時還修築了漢長城。
漢長城從黃河岸邊的鹹水河口開始,沿著莊浪河谷,蜿蜒向西延伸。
過河口後,我們走了一條向上的路。
這條路,翻越烏鞘嶺,然後穿過古浪峽,逐漸進入石羊河支流的平原。
四個多小時後,到武威市區城門樓附近,我們就和武威的朋友,直奔雷台而去。
雷台是古代城市周邊常見的建築。
為了祈求上蒼護佑,人們常常在城市周邊修建風、雨、雷、電壇。
因為它修建在高壇之上,故而多被人們稱為台。
武威雷台,作為祭祀雷神的地方,至少可以追溯到明代,人們在此修建了雷祖觀。
雷台大門是仿漢代建築而修建,看上去很古拙。
正好和裡面古老的漢墓、雷台相配。
進門後,走不遠就是放大了的銅車馬方陣。
最耀眼的自然就是銅奔馬。
1969年9月22日,中國旅遊標誌的銅奔馬就出土在雷台下的漢墓中。
不過,它並不是我們此行所要關注的重點。
我們的目標,依舊是那口漢井。
要看漢井,就要先去雷台。
繞過銅車馬方陣,往前走,就是雷台觀的大門了。
這是一組以鍺紅色為主色調的建築,五彩飛檐,雕樑畫棟,不僅帶著漢代尚紅的餘韻,也融合明清建築的特點。
入門,就遇到了長長的台階,逐步拾級,就上了雷台觀。
雷台的歷史要從前涼時期說起,當時的國王張茂所築靈鈞台。
《資治通鑑》中對此曾有提及。
其實,按雷台下漢墓的情況,有人懷疑,這裡應是一號漢墓高大的封土。
後來,年代久遠,人們忘記了下面的墓,又逐漸在墓地封土的基礎上進行了擴大,就成了靈鈞台。
再後來,人們只知道這裡曾經是座高台,其他漢墓、靈鈞台這些都被忘記了。
現在,我們看到的雷台觀建於明朝天順年間,清順治五年毀於戰火,在1933年人們才得以重修。
整個台高8.5米,南北長106米,東西寬60餘米,上面建有風伯雨師殿、雷祖殿、三星斗姆殿等建築。
其實,雷台之下的漢墓,比雷台的名氣大很多。
被定為中國旅遊標誌的銅奔馬——馬踏飛燕,就是在雷台下的漢墓中出土的。
這座墓葬就是人們所說的一號漢墓,而漢井則在一號漢墓墓道的邊上。
2 漢墓之中,銅奔馬赫然出現,它是踏著什麼呢
在雷台上匆匆轉了一圈後,原路返回。
出了懸掛著「雷台觀」匾額的大門,向左一拐,走幾步,繞過雷台的拐角,面前情景不同,右邊有些空曠,左邊似牆非牆的建築,有一個青磚砌就的門洞,上寫一號漢墓。
進門走不遠,便是墓道了。
彎腰進入墓門,然後依次是甬道、左右耳室、前後中三個墓室及其他建築,墓用薄而寬的磚砌就。
彎下腰,我們能從第一個墓室一直看到後面。
銅奔馬就是在這座墓葬中出土的。
這還是一段頗具傳奇色彩的故事。
不能不說,也不能多說,只能一筆帶過。
1969年9月22日,武威縣新鮮人民公社新鮮大隊第13生產隊的村民正在雷台邊挖防空洞,忽然傳出「咔嚓」的聲音。
原來挖到了磚上。
他們小心翼翼,挪開磚頭後,發現這是一座古墓。
年代久遠,粗大的柳樹根,從磚縫中伸出了,借著手電燈光,看上去如同鬼怪一般。
一時間,村民驚恐不安,有人竟然從防空洞中逃了出來。
總有些膽大者他們打著手電,提著馬燈,進到了墓內,發現了不少寶物,較為顯眼的是一組銅車馬。
後來,甘肅省博物館派出考古學家魏懷珩等人來此收集清理。
再後來,郭沫若參觀甘肅省博物館時,一眼就看出其中的價值,銅奔馬也由此走向全國。
站在墓室內,極其陰涼,墓頂呈拱形,為了安全,文物部門還專門加了防護鋼架。
當年,銅奔馬的出土地,已被大鐵門封了起來,裡面擺放著複製銅奔馬、銅騎士等,再現發現時的情景。
匆匆轉了一圈後,我們將目光集中到了那口神奇的漢井上。
關於這口井人們賦予了諸多的神奇之處,最奇特就是,將錢幣投入井底後,它能夠放大,這就是人們所說的見錢眼開。
這口井真的是如此神奇麼?
3 漢代古井,重重懸疑,究竟隱藏著什麼秘密
在朋友的帶領下,我們找到那口漢井。
這是為了人們參觀方便,專門做成的展示窗口。
其實,人們是從井壁的外側開了一扇窗戶,可以看到井底。
邊上有簡單的介紹。
這口漢井在距離墓道入口2米處,緊挨著墓道。
當初掘井時打穿了夯土層,井深12.8米,井壁用典型的漢代薄磚砌成。
最為奇特的是,上世紀90年代中期井水才逐漸乾涸。
這是國內唯一保存完整的漢井。
井是農耕民族最為重要的發明之一,有了井人們就可以擺脫河流泉水的束縛,走得更遠。
傳說發明鑿井技術的人是伯益,他是黃帝的大臣,可見,鑿井技術由來已久。
最初是挖井,這就比較簡單。
但是井的深淺和井口的大小有著直接的關係。
除了挖井,還有一種鑿井技術,這也很古老,據說在公元前三世紀就出現了。
人們用繩索吊著金屬鑽頭往下砸。
後來,技術改進了,人們用一種魚尾銼,向基岩衝擊,可以將井打得很深。
其原理都是利用重物衝擊。
鑿井技術是從中原傳向西域的,張騫出使西域後,中原傳入西域的技術中有鑿井技術。
武威是通往西域的要道,武威的鑿井技術也是從中原傳來的。
這口井建於東漢,正是這種交流的見證。
「它的神秘之處在哪裡呢?」我問,向井底看上去,如同用放大鏡看錢幣上頭像那樣。
為何會這樣呢?這是否和井的形狀有關係?一般的井都是粗細一致,而這口井卻如同腰鼓。
開口處直徑0.95米,井底直徑0.86米,而井中部的直徑達1.15米,會不會是這樣造成的呢?但這個觀點也被否定了。
隨後,人們又提出了其他猜想,有說光線產生了折射,有說參照物不同的緣故,也有說溫度不同造成的,至今沒有取得統一的觀點。
這井還有個神秘之處。
墓葬是漢墓,井是漢井,哪個在先,哪個在後。
如果雷台是墓地的封土,那麼上面就不應該打井。
從這一點上說,墓地應早於井的年代。
井如果晚於墓葬,那麼漢井就有了疑問。
因為,墓地是東漢晚期的,墓主人及其家族勢力龐大,不會允許在距離墓道兩米遠的地方鑿井的。
有人也曾提出「事死如事生」的葬俗,井是供亡者用的,那麼井就不會在遠離墓道兩米的地方。
還有人提出「調節水平衡」,這完全是用現代人的眼光看古人,一口井能調整一個湖的平衡?以「守孝三年」的葬俗,人們說這口井,是供守墓的孝子們用的,也方便守墓人取水。
後人怎麼會把水井緊挨著墓葬挖,他們難道要站在墓葬頂上取水,顯然不可能。
怎麼也在離墓地二三十米遠的地方,況且附近就有雷台湖,取水並不困難。
那麼,這口神秘之井,隱藏著什麼樣的懸疑呢?可惜,至今無人能解。
從漢墓中出來,明媚的陽光,直射人眼,一切似乎都煙消雲散了。
然而,漢井懸疑仍舊留在我們心底,揮之不去,大漢王朝的風采,亦揮之不去。
王文元(蘭州老王)原創作品。
轉發惠己利人!讚賞堅持動力!留言精神鼓勵!
歡迎朋友們轉發朋友圈
一次意外發現了什麼國寶?
東漢青銅國寶「搖錢樹」、「銅奔馬」 「馬踏飛燕」和「搖錢樹」在中國人心目中印象至深!馬踏飛燕來自於東漢墓出土的一件稀世珍寶——銅奔馬,她以其獨特的造型和奇妙的構思引起世人的矚目。1984年,銅奔...
這件五十年前出土的文物,深受國民喜歡,可出土的墓主人到底是誰
1969年10月,在甘肅武威雷台發現的一座東漢晚期墓葬中,出圖了220多件文物,有銅人、銅牛、銅車、陶器等,其中有39匹神態各異的銅馬,「馬踏飛燕」就是其中一匹。
銅奔馬為漢末張天師的陪葬品,武威雷台漢墓之謎,上海學者有新解
一匹神奇的駿馬,它昂首嘶鳴,逸足奔騰,瞬間一足便從飛鳥身上掠過……這個既帶著幾分神話味道,也帶著些許幻想的情形,被一千多年前的工匠,用他們智慧完美展現了出來。
銅奔馬出土真相:鬃毛掉,尾巴斷,脖子7大洞,它是被誰修好的?
這是一匹神奇的駿馬,它昂首嘶鳴,逸足奔騰,瞬間一足便從飛鳥身上掠過……這個既帶著幾分神話味道,也帶著些許幻想的場景,被一千多年前的工匠,用他們智慧完美展現了出來。於是,便有了中國旅遊標誌銅奔馬。
雷台,中國旅遊的天馬從這裡飛出!
武威雷台漢墓——千年天馬橫空出世這是一個遙遠的時空,因為它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這是一個神秘的所在,因為至今都無法完全確定墓主人的身份;這是一個神奇的地方,因為它憑藉四十年前出土的銅奔馬而...
鮮為人知的銅奔馬出土之謎
文物,在博物館中永遠是孤寂的。它們冷漠,沒有生氣,任由人觀賞。然而,那些國寶背後卻往往有著一個個火熱的令人心潮澎湃的故事。國寶級文物銅奔馬的出土,背後就有這樣一個故事。銅奔馬,1969年9月,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