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出土的虎座鳥架鼓:跨越2000多年的傳奇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市民在博物館觀看精美的古代樂器
□ 出土於湘鄉牛形山戰國墓,是楚國獨有的樂器
□ 也是湘潭境內唯一出土的木質樂器
湘潭在線5月23日訊(湘潭晚報 文/記者譚蓉 圖/陳旭東)在市博物館湘潭故事展廳里,有一件出土於湘鄉牛形山戰國中期楚墓的虎座鳥架鼓。
走近這件高1.2米的樂器,它優雅的造型和精緻的圖案,散發出一種神秘的氣息,給人以無限遐思。
它的出現,也為我們翻開了那段塵封了2000多年的湘潭歷史。
湘潭最大的戰國墓
關於虎座鳥架鼓的發掘,背後還有一個漫長的過程。
1958年以來,由於建設的需要,文物專家先後在湘鄉市區東四公里的牛形山,清理了166座各個時代的墓葬,其中就有戰國墓135座。
那是1975年的一天,湖南省博物館的文物專家在這裡發現了兩座規模較大的戰國墓葬。
巨大的封土堆下,大墓位於正中央,一側的小墓與大墓緊緊相鄰。
這個消息,在全省考古界引起轟動,當時湖南頂級的文物專家紛紛趕到湘潭,參與發掘工作。
在清理髮掘的過程中,為了儘量保護好兩座墓葬,文物專家決定從較小的墓開始入手。
兩座墓都有較長的墓道。
小墓從墓口到底部的棺槨,四周有5級台階。
或許是因為大墓太過顯眼,小墓幸運地躲過了盜墓者。
加上青膏泥的密封保護作用,墓里出土的222件文物中,就有不少生活中使用的漆木器。
「在不利於保存有機質文物的網紋紅土中,漆木器能夠跨越2000多年保存下來,簡直是一個奇蹟。
湘潭出土的戰國漆木器,幾乎都來自於這座墓。
」盛兆華告訴我們,在這座墓中,就有堪稱驚艷的虎座鳥架鼓。
比起小墓,大墓的入口面積就達380平方米,進入墓有9級台階。
只可惜,大墓因早年被盜,遺物中只留下一些易於保存的青銅兵器。
歷時兩個年頭,兩座墓葬的發掘才結束。
根據墓葬規模及隨葬品,文物專家鑑定,這兩座墓為戰國中期楚國的貴族夫妻墓,較小的墓主人為女性,大墓男主人的身份貴為大夫級。
這兩座墓,也是湘潭境內規模最大的戰國墓。
楚人崇拜鳳凰
虎座鳥架鼓
從古至今,鼓都是一種很常見的打擊樂器。
但虎座鳥架鼓卻是楚國獨有的樂器,更是燦爛楚文化的象徵性器物。
這樣的樂器,當時只有楚國王室及貴族才能享有。
市博物館裡的這件虎座鳥架鼓,以兩臥虎為鼓座,兩鳳鳥為鼓架,將鼓懸掛在兩鳳之上,懸空敲擊演奏。
鳳的冠、首、身、翼、足均為榫卯結構(這是在兩個木構件上所採用的一種凹凸結合的連接方式。
凸出部分叫榫,凹進部分叫卯,榫和卯咬合,起連接作用)。
兩隻臥虎昂首卷尾背向而踞,臥虎背上分別站立著一隻高貴的鳳鳥,栩栩如生。
除了器型較大,虎座鳥架鼓還是一件雕刻精緻的漆器。
座架以黑漆為底,用紅、黃兩色繪製了鳳密集的羽毛,虎身布滿了紅彩繪製的雲雷紋。
與中原人崇拜龍不同,楚人崇拜鳳凰。
鳳凰對楚人而言,是一種凌駕於一切之上,最高貴最有神性的動物。
在這件樂器上,鳳所傳導出來的柔美和神秘氣質,散發出一種浪漫主義氣息。
和中原地區所表現出剛勁雄渾的氣息,形成鮮明的對比。
作為百獸之王的猛虎,蜷臥在鳳鳥腳下,展現的是楚人勇於徵服猛獸,不畏強暴的精神。
沉睡兩千多年
銅鐘
說到古樂器,大家一定會想到曾侯乙編鐘。
這件出土於湖北隨州的戰國早期文物,聞名世界。
它之所以珍貴,是因為它歷經2400多年,65個大小編鐘依舊整整齊齊地掛在木質鍾架上。
其實,在湘潭市博物館裡,也展出了一件青銅鐘。
多年前,從湘潭縣花石鎮洪家峭出土。
一套完整的編鐘應由大小不同的銅鐘組成,而這件青銅鐘雖然器型較大,但當年它的主人是以窖藏的方式,將它單獨保存了下來。
不過,它製造於西周時期,比曾侯乙編鐘還要早。
盛兆華推測,當年,這件青銅鐘的主人,很可能因為戰亂等原因被迫離開家鄉。
在遷徙的過程中,隨身攜帶的一組象徵身份和地位的青銅編鐘一個個丟失,僅剩下唯一一件銅鐘。
為了將它保存下來,銅鐘被主人埋藏在了出土點。
這些銅鐘能夠在沉睡2000多年後,被人們發現,一方面慶幸它們沒有被盜,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它們的青銅質地相對易於保存。
相比之下,作為木質漆器的虎座鳥架鼓能夠保存下來,更顯珍貴。
虎座鳥架鼓也是湘潭境內唯一出土的一件木質樂器。
楚文化烙印
當年,隨虎座鳥架鼓一併出土的,還有歌舞俑。
按照當時人們的想法,人死後意味著去另外一個世界,要同樣按照生前的等級享受生活。
所以,他們會選擇一些與自己的身份和地位相匹配的器物陪葬。
透過這些從墓葬中出土的文物,我們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楚人對於藝術以及精神生活的追求。
那麼,當楚人來到湘潭以後,他們又對湘潭的歷史文化發展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呢?
春秋晚期以前,湘潭境內地廣人稀,只有原住民越人生活在這裡。
戰國早期,楚人來到湘潭,和越人共同開發這片土地。
他們之間既有交融,又相互吸收對方先進的文化。
戰國中期,湘潭土地上的原住民越人已經完全被楚人替代。
楚人在湘鄉設立行政中心,湘潭最大的戰國墓主人也是當時湘潭境內最高的行政長官(詳見本報5月9日A8版)。
當他們來到這裡,不僅僅只是實現了對湘潭地區的統治,也帶來了一種全新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在人們的印象中,黃河是中華文明的搖籃。
而一個個驚人的考古發現證明,以楚文化為代表的長江文明,與北方的黃河文明雙峰並峙。
全盛時期的楚國,它的領土一度擴張到現在的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河南、江浙等地。
在不斷吸收、融合以及創新之中形成的楚文化,對我國長江流域以及東南和西南地區影響深遠。
從湘潭被納入楚國版圖的那一刻起,楚文化的烙印就深深地打在了湘潭這塊土地上,至今仍然透射出楚文化的絢麗光芒。
河南信陽城陽城址新發掘兩座戰國中期楚墓
新華社鄭州10月29日專電(記者桂娟)「亡羊補牢」的典故發生在河南省信陽市楚國國都城陽城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日前在這一城址保護區內發掘兩座被盜的戰國中期楚墓,進一步豐富了對城陽城址布局的認識...
杜正賢:極具現代感的戰國水晶杯,有三個未解之謎
如果要評選「最具穿越感」的文物,相信它一定榜上有名。甚至如果沒有說明牌,沒有人會覺得它是距今兩千多年的文物,這就是戰國水晶杯。它靜靜的陳列在杭州博物館,吸引無數觀眾駐足欣賞。它為什麼會成為國家一...
湖北九連墩墓出土文物展亮相遼博 青銅編鐘精美壯觀
央視《國家寶藏》的熱播讓觀眾領略到國家級博物館珍貴文物的魅力,新年將至,遼寧省博物館為遼瀋觀眾獻上精彩的年末收官之展,讓大家不必遠行就能享受獨特的「楚國文化盛宴」。由湖北省博物館和遼寧省博物館...
「考古詞條」青銅時代 · 長台關楚墓
戰國時期的楚國貴族墓葬。位於河南省信陽市長台關西北4公里處。1957一1958年河南省文物工作隊發掘了2座大型木槨墓,出土很多完好的漆木器和帶架編鐘等重要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