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曲古老而神秘的苯教文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苯教文化是藏族遠古文明的「活化石」,它囊括藏族社會早期宗教、語言文化、生活風俗的文化體系;我們今年在舟曲發現大量的苯教文獻,揭開了苯教文化古老而神秘的面紗,2500多卷手抄苯教經文,100多件精美的圖符,承載了白龍江流域藏民族的精神文化,見證了藏民族傳統文化的輝煌成就,文獻對研究苯教文化、象雄文字、古藏文縮寫法彌足珍貴。

中華各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創造和積累了獨具魅力和神韻的優秀文化,以繁榮燦爛的文化藝術成就對世界文明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今年在舟曲發現的苯教古文獻就是這個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些手抄的古藏文苯教文獻是我國現存最主要的民族文化遺產,珍如拱璧,它具有特別重要的歷史、學術和藝術價值。

「調查」

舟曲苯教文獻與傳承人現狀及定位

舟曲縣,位於甘肅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東南部,東鄰武都區,北接宕昌縣,西南與迭部縣、文縣和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溝縣接壤。

全縣總面積3010平方公里,轄17個鄉、2個鎮,210個行政村,2014年全縣總人口近14萬人,其中藏族近5萬人。

藏族苯教文化是典型的神靈文化,法師依託文本教義和繁複的儀軌程式溝通天人,引導民眾敬事萬物神靈,從而達到敬畏自然和民間社會和諧發展的目的。

長期以來,苯教文獻多以家藏形式世代傳承,其內容以古藏文文字呈現,以鄉間苯教法師融合文本與儀軌、口耳相傳為傳播渠道,且隨藏族遷徙而散佚四處,難得一睹。

如今,掌握諳熟苯教儀軌及文本內容的民間法師大多年屆高齡,文獻及儀軌傳承已面臨瀕危。

對其進行搶救性挖掘和整理研究,成為近些年來國內藏學界的一大學術使命。

我們帶著這一使命,今年六月份前去舟曲縣憨班、坪定、曲告納、博峪、拱壩等鄉實地調查,共發現逸散在民間的苯教經典共180多函2500多卷21500多頁的苯教經文,禳災圖符80餘幅,各種法器30多種。

此信息發布後國內外主流媒體紛紛轉載,更是引起苯教文化探密者的關注,一些藏學專家及學者先後到舟曲進一步實地考察進行了解。

「專家」

古藏文珍惜苯教文獻極為罕見

學術研究價值極高

為了更進一步的了解文獻價值,我們帶著部分文獻實物照片及整理的文獻目錄,去西藏社會科學院宗教研究所頓珠拉傑研究員和民族研究所共確降措研究員、蘭州大學民族學研究院阿旺嘉措研究員、西南民族大學民族研究院同美研究員、西北民族大學藏學院道吉仁欽教授、甘肅民族師範學院安多藏文化研究中心桑吉克研究員等權威專家和學者那裡讓其目睹,同時,把部分文獻照片傳給中央民族大學藏學院才讓太院長。

專家們一致認為,這批古藏文珍稀苯教文獻書寫方式為極為罕見的藏文縮寫體,從內容及書寫方式看,與甘肅宕昌發現的苯教文書有相似性,將若干個藏文合造為一字,意義非常豐富,應該屬於9到11世紀的古藏文手寫文書。

從文字特徵、書寫形式、書頭符號、遣詞用句以及寫本中的插圖、繪畫等方面初步鑑定,認為該文獻屬於早期斯巴苯教內容和少部分雍仲苯教內容的手寫苯教文書,其書寫上有很多古藏文詞彙和大量的縮寫字詞及未厘定之前的藏文書寫方式,其間還夾雜著地方方言。

內容涉及天文歷算、節候氣象、卜蓍卦辭、祈禱經文、治病除晦、祭祀山神、祈福招運、靈魂天人、禳災防暴等方面;部分經卷中還有大量神秘難懂的苯教圖符,這些圖符應屬苯教祭祀儀式中至為重要的內容,其內涵難以解讀,史料價值和學術研究價值極高。

對研究苯教文化、象雄文字、古藏文縮寫法彌足珍貴。

「發現」

舟曲苯教文獻傳承的特點

眾所周知,公元633年,松贊干布建立了強盛的吐蕃王朝後,於663年向東發展,滅吐谷渾後隨之將世居甘、青一帶的諸羌部落統轄其下。

唐朝中期,吐蕃占領河隴後,開始向今甘肅境內派駐軍隊,並按照「離散諸部、分土定居」的原則,派遣一些吐蕃本土的部落定居其內。

吐蕃占領甘、青地區後,按其政治、軍事、經濟、法律、宗教、文化等制度治理地方。

當時向東擴展其勢力範圍時,為鼓勵將士在前線奮勇殺敵、保衛領地,吐蕃統治者在這些軍隊中又特派苯教巫師隨軍助戰,每千戶有一個大的苯教巫師,稱之為『拉布波』;每一個戰鬥小組有一個小巫師,稱『拉巴』。

出征時由這些苯教巫師念咒經,以求戰爭的勝利。

在藏巴第悉噶瑪丹迥旺布時期制定的《十六法典》中就明確規定,在軍隊中有4種人不可缺少:一是救治傷病員的醫生,二是預示吉凶的卦師,三是卜算測天象物候的星象師,四是祈禱戰神的巫師。

因此時松贊干布雖然引佛抑苯,佛教在統治階級上層中發揮著作用,但廣大勞動人民則仍然虔信苯教,所以,這些士兵和巫師後來因諸多因素未能返回家,長期定居甘、青地區,並且連同「拉布波」、「拉巴」一齊不斷傳播苯教教義。

苯教之所以能夠長期生存下來,是因為:一是笨教參政,註定了人民對它在政治和宗教上的雙重認可;二是笨教給藏族創造了無數至高無上的神靈,這些神靈提高了人民對它的認識和信仰;三是濃厚的宗教情感,造就了藏族人民對苯教文化的重視和熱愛;四是苯教文化歷史久遠,其教義適應和貼近廣大民眾的生活實際;五是藏傳佛教起初對苯教的妥協滋長了苯教文化的延續和發展;六是民間眾多信仰者起到了主要傳承作用。

在藏傳佛教占統治地位的1000多年間,苯教文化作為藏族文化的源頭,仍根深蒂固地貫穿於藏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和社會活動之中,並不斷吸收和融合鄰近地區的民族文化,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自成體系的藏族原始文化。

至今,舟曲一帶藏族仍保留對山神、土地神、灶神、屋神,以及天上的「贊」btsan、地上的「年」gnyan、地下的「魯」klu等諸神進行煨桑、殺牲祭祀、祈福禳災等儀式,成為今天舟曲藏族日常生活中,對諸神恭敬不違進行祭拜的程序。

在舟曲藏區的一些地方至今還存在著「俄巴」sngags pa(苯教咒師),他們對這種觀念深信不疑,這種觀念在他們的腦海中根深蒂固。

「呼籲」

傳承人瀕臨失傳,文獻保護刻不容緩

據當地苯教法師楊加喜等老人講,數十年前在舟曲大部分藏族村寨,都有苯教法師,主持藏曆一年中近二十個節日的祭祀活動及鄉間民眾日常人生禮儀,其內容類別都有嚴格程式化的外在形式。

與各種祭儀相配套的苯教文獻,由苯教法師父子或師徒代代相傳,手寫謄抄。

珍藏的這批苯教文書是家族世代守護,秘不外傳,僅在祭祀或禳災祈福時取出供奉。

為保存這些家族寶藏,持咒盟誓,世代遵守,歷盡艱辛。

「文革」期間,大批珍貴文獻被毀,當地藏族民眾冒著極大風險,秘密將這批苯教文書運至深山岩洞存放或裝到容器封存在房牆裡,才躲過浩劫。

目前,他們最擔心的就是這些家藏經卷因沒有傳承人而失傳。

我們在調查中發現,文獻紙頁多為寬貝葉經式,裝裱考究,紙張規格不一。

每部寫本首頁除寫有文獻名稱外,還飾有各類圖案,有人首蛇身,人身鳥首,也有頭戴五佛冠手持金剛杵,長蛇繞臂,腰系虎皮的畫像,顏色鮮艷。

由於這些經卷年代久遠、存放條件簡陋、保管不善,部分經文已經發生破損霉爛、字跡嚴重褪變,有的粘連在一起無法打開;甚至個別家庭把家藏經文及法器因沒有傳承人已送人或倒賣給文物販子,甚至部分家藏經卷已在家庭火災中被灰燼,文獻遺失或損毀嚴重。

在憨班和博裕鄉還發現了兩部古藏文天文曆法,有各種動物圖符和古藏文注釋。

目前,掌握諳熟苯教儀軌及文本內容的民間法師已先後離世,現健在的也已大多年屆高齡,文獻及儀軌傳承已面臨瀕危,急需對其進行搶救性挖掘、整理和保護已迫在眉睫。

目前,舟曲縣成立苯教文獻傳承保護領導小組正在加強對苯教文獻的摸底、挖掘和搶救性保護工作。

展望未來的藏族民間苯教文獻整理研究,以下兩方面值得學界同仁關注並攜手努力:一是對民間苯教文獻、苯教法師及苯教儀軌進行三位一體的搶救性發掘整理,尤其對高齡法師及其所主持的苯教文本唱誦及祭祀儀軌的搶救性挖掘保護;二是運用數字化手段,建立包括苯教文獻、苯教法師及苯教儀軌在內的藏族民間苯教文獻文本及語音視頻資料庫,為藏族苯教文化及古藏文語言文字保護研究提供原始權威的基礎資料,填補藏學研究學術資料利用方式和研究手段的空白。

來源:苯教文化大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阿旺嘉措:揭開民間苯教神秘面紗

苯教作為藏族的原始宗教,是藏族傳統文化的一個主要組成部分。蘭州大學民族學研究院阿旺嘉措副教授通過在甘肅、四川等藏區開展田野調查研究民間苯教,探索藏族古人的智慧精髓。■通訊員 沙莎 柯溢能「阿旺是...

甘南舟曲推動古藏文苯教經卷「數字化」

3月11日,甘南舟曲苯教文獻挖掘整理辦公室向記者披露,該縣對境內發現的大量罕見苯教古文獻實施了「數字化」,目前已完成掃描經文235函41939頁、禳災圖符及模板100餘幅、法器40多種,並拍攝了...

甘肅舟曲推動古藏文苯教經卷「數字化」

甘肅舟曲苯教文獻挖掘整理辦公室11日向記者披露,該縣對境內發現的大量罕見苯教古文獻實施了「數字化」,目前已完成掃描經文235函41939頁、禳災圖符及模板100餘幅、法器40多種,並拍攝了苯教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