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畫的起源——甲骨文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先秦文字的演變過程
中國文字萌芽於新石器時代,發展至商朝產生甲骨文書風渾樸古拙。
商末周初,金文出現在青銅器物上,金文是比甲骨文更成熟的文字。
從西周到戰國,越往後字形越趨向規整劃一,結構也趨於定型,更具書法美。
金文反映的內容更寬更廣,極富現實氣息。
先秦最有名的石刻文字則是石鼓文。
石鼓文屬篆籀系統,布局均勻,結構嚴密,為大篆到小篆變化的過渡形態。
甲骨文的發現與研究
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王懿榮因病在藥物「龍骨」上發現甲骨文,甲骨文的發現有著重要的歷史和科學文化價值。
先秦時代的人習慣占卜,專職的貞人可以從龜甲或獸骨的裂紋上判定吉凶,然後記錄在甲骨上。
這種占卜的記錄,也叫卜辭,因為是鐫刻在龜甲、獸骨上的,便成了甲骨文。
甲骨文多見於河南安陽小屯村。
殷人不管多大的事,都要占卜,如祭祀、征伐、田獵、年成、疾病、旅行、天氣、生娩等各個方面,都要先求鬼神天命。
甲骨文多是殷人占卜的遺物,所以它也叫占卜文字、甲骨卜辭、殷墟卜辭、殷墟書契、殷墟文字、殷契。
1933年,董作賓的《甲骨文斷代研究》,按世系、稱謂、貞人、坑位、方國、人物、事類、方法、字形、書體等十個標準,將甲骨文分期為五個時期。
這些標準中,與研究書法有關的包括:貞人,即書家;字形,即文字點畫結構;以及字體,也就是書法體勢和風格。
甲骨文一般是刀刻的,或刻好後填朱,個別是用朱、墨所寫而未刻。
也就是說甲骨文一般是直接刻字,或者先寫後刻。
甲骨文線條剛勁有力,有直線、曲線;單刀,或者雙刀。
往往是中粗端尖,點畫起止仍用方圓方法,直畫中略有曲意,線條點畫豐富多彩。
字形為長方,以對稱、橫豎、斜角線條居多,方圓曲直線條組合意味深長。
甲骨文的特徵及風格
甲骨文的句子構成與現代漢語的表達方式差異不大,包括主、謂、賓,還有修飾語、《說文解字》中提出的「六書」,在甲骨文中就有體現。
它包括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前四者屬文字的構造規律,後兩者則是文字的使用方法。
甲骨文的藝術風格分期,總結為五個時期:第一是商王盤庚至武丁時期,風格最為突出,也最為精細。
武丁是商諸王中最傑出的帝王,執政時國勢旺盛。
那時的甲骨文字契刻有力,手法粗放剛俊,大字雄渾粗狂,小字端莊俊秀。
甲骨文的結構和布局
甲骨刻辭,有的是契刻者先把字中的橫豎筆畫分類,再旋轉骨片契刻,即先刻文辭中所有字的豎畫,再旋轉骨片90度,原來的橫畫也按上面的方法刻。
武丁時的卜辭為了突出美觀,刻完後,再塗上朱或黑色。
這種契刻方法規範了甲骨文字的橫豎筆畫,也促使漢字慢慢形成方塊布局。
甲骨文中許多篇章的字與字、行與行的布局上都有大處著眼、構思縝密的特點。
有橫看成行,縱看成列的感覺,就像軍陣,方正嚴謹,如《殷契卜辭》第165片的干支表。
還有縱無行、橫無列的,縱橫交錯,渾然一體。
我國目前已知最早的比較成熟的文字 商代甲骨文的介紹
1899年(光緒二十五年),清朝最高學府的主管官員--國子監祭酒王懿榮,害了瘧疾,醫生給他開的藥方上有一味藥叫作「龍骨」,即一些大小不一的骨頭片。王懿榮是古文物家,他發現「龍骨」上面刻著很多古代...
「甲骨文與商王朝文物展」6月2日博物館展出
膠東在線5月28日訊(記者 孫宗順 通訊員 李鵬飛)為了使廣大市民深入了解甲骨文、了解殷商歷史,煙臺市博物館特從殷墟博物館引進展覽「甲骨文與商王朝——來自中原的文物珍品」。本次展覽將展出31件甲...
張星亮老師趣說甲骨文
今天收到天翼的邀請和大家一起聊聊甲骨文,首先要問大家什麼是甲骨文?甲骨文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文字,也是到現在被認為最早的、有體系的一種成熟文字。因為是用刀契刻在龜甲、獸骨上所以稱為,甲骨文。以上是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