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建文:表里山河 孕育獨特的古代文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本站記者:您在山西做了這麼多年工作,對陶寺遺址也有很深的研究,您能先介紹下陶寺遺址的發掘過程嗎?

田建文:陶寺遺址是從1978年開始發掘,發掘結果使我們認識到山西晉南地區的一種時間上屬於龍山文化卻有別於其他地區的地方類型,以肥足鬲、單把鬲、扁壺和小口折肩罐、大口罐等陶器為代表,也清理了很多墓葬,有大、中、小之分,大型墓出土陶鼎、豆、斝、釜灶、蟠龍盤、石磬、鼉鼓、土鼓、漆木器和大量的玉石器等。

但在那時,陶寺遺址的發掘是在探索夏文化的大環境下開始的,當時工地主持者把他們所分的「陶寺類型」分了三期,屬於龍山文化陶寺類型,認定為與先夏和夏早期有關,關於晚期,只是模糊地說進入了夏紀年。

在三區,也發現了仰韶晚期的遺存,陶寺考古隊就把這遺存當成廟底溝二期文化來認識。

只有這樣在時間上才能與先夏或夏對接上。

1985年,蘇秉琦先生兩次到陶寺遺址考察,提出陶寺遺址跟中華古代文明的關係,也預言到陶寺雖然沒有發現城,但可以當成一個古城來對待,因為它有普通遺址沒有的東西,是高級別的。

1984年以後,學術界圍繞「陶寺類型」的性質展開了一些討論,包括社科院考古所的一些老先生,還有陶寺考古隊,都認為是夏或先夏,還有人說是舜。

最早把陶寺跟陶唐氏唐堯聯繫起來是在1984年秋,鄒衡先生在《關於探討夏文化的條件問題》一文中,提出陶寺遺存的族屬,與陶唐氏及「堯都平陽」有關,但這篇論文遲遲沒能發表。

1987年,王文清先生髮表《陶寺遺存可能是陶唐氏文化遺存》的文章,光題目就說明問題了。

接著,1990年,吉林大學的卜工先生提出陶寺早期以M3015大型墓為代表進入廟底溝二期文化晚期,我也在1991年發表文章,從考古學文化的角度論證了「陶寺文化」與夏、先夏沒有絲毫關係,而是屬於陶唐氏遺存。

第一期的發掘工作,從1978年到1985年,發掘結束以後,有四篇發掘簡報,還有二十多篇研究文章,討論時間、文化性質、玉石器、漆木器的用途等。

從1999年開始,梁星彭先生擔任隊長進行了第二期發掘。

他們第二年(2000年)發現一個古城,實際上他們老不願意用陶寺遺址命名,完全可以命名為陶寺古城。

後來何駑先生擔任隊長,發現了早期小城、中期小城、中期大城,還有大型夯土建築——天文學家認為是觀象台,和高等級墓葬等,後來就一直圍繞早期國家起源與形成做工作,直到今天。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名勝古蹟 三門峽廟底溝遺址

廟底溝遺址廟底溝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河南三門峽陝州古城南,總面積24萬平方米,是一處仰韶文化和早期龍山文化遺址。遺址內涵分為二期。一期(下層)為仰韶文化遺存,命名為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