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敬獻逝者的「房產」:德州市博物館館藏東漢四層鉛釉陶樓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漢代人相信殉葬器物可供逝者來生享用;同時,他們崇尚高台,認為仙人喜歡住在高樓之上。

德州市博物館館藏的東漢四層鉛釉陶樓,通高144厘米,精美絕倫,它就是兩千年前的古人,在這種背景下製作的供逝者享用的「房產」。

●陶樓由來陶制樓閣 供逝者享用

漢代人講究「視死如生」,深信人死後有靈,殉葬器物可供來生享用。

桓寬在《鹽鐵論》中說:「今厚資多藏,器用如生人」,因此專門製作一些供死者在陰間所用的器物,又稱為「明器」。

在漢代墓葬中,除少量石質品、金屬製品、木質漆器以外,還有大量的陶製品——除了陶壺、陶罐等實用器外,還有摹擬生活場景,加以縮微,製成的模型,如陶制的樓閣、倉房、灶台、獸圈、車馬、井台、奴僕等等,它們用來營造虛幻環境,供死者享用。

同時,漢代崇尚高台,當時的神仙學家公孫卿說過:「仙人好樓居」,認為仙人都喜歡住在高樓之上。

隨著東漢莊園經濟的發展,各地豪門大族為加強防範,便於觀察敵情,更是熱衷修建高樓。

●陶樓賞析通高144厘米 精美絕倫

德州市博物館館藏的東漢陶樓,長64厘米,寬36厘米,通高144厘米,為仿木建築的灰陶質明器。

它共有四層,底部為長方形基座,正面中央為斜坡漫道,各層均飾有斗拱及廓沿,樓頂為廡殿頂(廡殿頂是一種四坡排水的屋頂。

在後代的建築中,廡殿頂常用於宮殿、壇廟等建築里重要的殿屋、樓閣、門屋、門樓中,屬於高等級的屋頂形式),樓脊與二層立柱均有鳥形陶飾,三、四層門窗兩側各飾一陶俑,二、三、四層門窗飾雕刻菱形圖案。

該陶樓整體高大,造型逼真,結構合理,製作精巧,是一件精美絕倫的藝術品。

●制陶工藝低溫鉛釉燒制 只做明器

陶樓運用的低溫鉛釉技術,是漢代陶瓷工藝上的傑出成就,流行於黃河流域一帶的北方地區,所以也有人稱其為「北方釉陶」。

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不斷摸索,制陶的工藝、造型、裝飾技術不斷進步,產生了低溫鉛釉陶,以鉛化合物作為助溶劑,在800℃左右胎釉一次燒成。

鉛釉陶在東漢時期極為盛行,但大量的考古資料證明,低溫鉛釉陶器只見於墓葬,而不見於居址,說明它是專門作為明器隨葬而製作的,而不作為實用器,這是受自身局限的影響——其燒制溫度較低,造成胎質不堅、吸水率較高、釉易脫落變質等缺點,再加上鉛釉對人體有害,故只能作為陪葬品出現在墓葬中。

陶樓的出現是漢代建築史上的傑出成就,是現實建築的寫照和反映,也是中國古代建築走向成熟的標誌。

很快,這件東漢四層鉛釉陶樓將與德州市民見面了,敬請期待。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回到漢朝,你買得起房嗎?|文史宴

編者按:讀者諸君,還記得斷崖驚濤聽雪那篇穿回漢朝吃什麼嗎?對於有志於穿越的諸君而言,滿足口服之欲當然重要。但有位保守的革命者說過,那篇野獸也有自己的巢穴,住什麼恐怕也是不容忽視的頭等大事。今天...

秦漢時期的陶瓷及陶塑藝術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掃滅了諸侯割據勢力,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國家,形成以漢族為主體的統一大國,漢朝的建立則使秦朝開始的統一國家更加鞏固。

文物科普——冥(明)器

在很多盜墓探險類的網絡小說中,盜墓團隊通常會有一套自己人才明白的專業術語(或者叫黑話)諸如此類例如倒斗、淘沙、分金定穴、明器之類的。今天的話題將由明器來展開。什麼是明器?是明代的器物嗎?還是明亮...